一首不入流的唐诗,却讽刺得天下僧人没脸见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
唐代是佛教最为盛行的朝代之一,当时寺庙林立,俱都占据山灵水秀之处。禅音钟声悦人、又满眼风光胜景,也就吸引很多诗人前来游玩投宿,游玩之余还会在寺庙墙壁上题诗。
据专家统计,《全唐诗》四万九千余首,其中与佛教寺庙寺院相关的就有将近一万首,而明确说明是题写在寺院的也有五百余首。有唐一代几乎所有诗坛名家都曾有寺院题诗。
著名的有宋之问的《灵隐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王维的《过香积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贾岛的《题兴化寺》等等都是题寺诗中的精品。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便是两首题寺诗,这两首诗并不优秀,但背后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且先欣赏这两首《题惠昭寺木兰院二首》:
题惠昭寺木兰院二首唐·王播
其一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其二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诗人王播,在奇才辈出的唐代诗坛,只能算是无名之辈。在诗坛比不过,但在政坛却跻身绝顶了:穷苦出身的王播凭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当到了宰相之职,曾一度独揽朝政。
这两首题寺诗便与王播少年时的经历有关:王播自幼父母双亡,生活贫苦全靠亲族接济。少年时他寄居在扬州惠昭寺中读书,准备不久后进京赶考。
寄居寺庙,自然也是吃在寺庙。惠昭寺每逢开饭,都会撞钟,僧人及寄居、投宿之人闻钟声便前去吃饭。
然而这惠昭寺的方丈却是个吝啬不通情理的和尚,很讨厌王播白吃白喝白住的行为,却又不便明着赶走。于是绞尽脑汁想了“好”办法!
这天王播正在读书,到了午后感到饥肠辘辘,但开饭的钟声一直没响。好容易等到钟声响了,王播赶到食堂,却见只剩空盘饭桶,饭菜早已被和尚们吃光了。
他找到方丈询问为何饭前没有撞钟。方丈答道:规矩改了,以前先撞钟后吃饭,现在先吃饭后撞钟!
王播听罢,知道方丈是为了赶走自己,一气之下便离开了惠昭寺。几年间刻苦读书,一举考中进士并入朝为官,后来更是当上了宰相之职。
宦海沉浮间,王播曾有短时间被授扬州刺史,在扬州就顺便来到昔年寄居的惠昭寺,写下了这两首题寺诗。
这两首诗所写的无非是故地重游,第一首是王播重游寺院所见之景的感慨。而第二首就很有意思了,是王播重游当年寄居的僧舍后讽刺和尚的势力之举而作。
原来,惠昭寺的方丈早早听说了三十年前的穷书生将赴任扬州刺史,便把王播当年住的僧舍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王播当年题写在墙上的诗句用精致的碧纱笼罩起来,以此表示精心保护了王播的墨宝。
王播重游僧舍,见碧纱笼罩诗,心生无限感慨,就再次题写了第二首诗。诗中讲述的正是三十年前倨后恭的变化:当年前去食堂吃饭却空空如也,原来和尚们改了规矩,饭后再撞钟。而我当年题墙的诗句,经历三十年的灰尘扑面,今天总算被碧纱笼保护起来了!
这首诗很显然是讽刺方丈和尚的趋炎阿谀。此诗一题写在墙,可就再也不能随意抹除了。而唐代寺庙又常接待各种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寄宿游人等等,难免看到此诗,于是这首诗和它的故事就此传开,一时间天下僧人莫不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