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页(八)|“中国”和“中原”
“中国”和“中原”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其次,在《诗经》中也有记载,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但《诗经》里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一带。那么,“中国”在古代有以下含义:
1.京师,首都。《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2.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蛮夷)。后泛指中原地区。黄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中夏或中华,与中国含义相同。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3.中央之国。其含有正统一类的意思,一般指中原王朝。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4.指中原人。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
5.国家,朝廷。《礼记·檀弓》:
“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弗哭,焉得而弗哭。”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指今河南一带。在《出师表》《示儿》等作品中均有表述。在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中泛指中国。有时又以“中国”代称中原。中原有以下几种含义:
1.原野之中。《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2.地区名。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指今河南一带。《国语·晋语三》:“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3.泛称中国。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况今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