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胜利是古代名将的最高追求,他的战法却没人敢模仿
趁秦末天下大乱,中原又经历了楚汉相争的时期,原本被秦帝国打败的匈奴又逐渐壮大起来。汉朝立国之后,刘邦曾经想为子孙后代除掉这个隐患。然而,白登之围却让他差点做了俘虏。汉初国内形势复杂,状况不断,历代皇帝都将这个心腹大患留给下任皇帝,结果终于等来了匈奴人的克星——汉武帝。
之前的汉朝皇帝一直对匈奴奉行和亲政策,把漂亮的姑娘们认作公主远嫁匈奴以求边关的安稳。但是,汉武帝决定不能这样干,他认为只有将匈奴彻底打怕,甚至彻底消灭才能永保边关的安宁。
但是,朝廷之中却有不同的声音。按照汉匈两国的实力来说,匈奴远远不是对手。可是打仗并非出牌比大小,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推敲。最重要的是汉朝时农耕国家,世世代代就守在故土上,而匈奴是游牧民族,穿梭于整个草原之中,栖息不定。因此,匈奴偷袭汉朝容易,汉朝要打匈奴就非常困难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起匈奴,汉朝从上到小都非常头疼的主要原因。汉朝的将士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不怕马革裹尸还,但问题是总不能在茫茫草原饿死冻死吧。这个难题,李广最有发言权,他就是多次领兵出征而没有找到匈奴主力,难以立下战功而封侯。
但是,上天赐予汉朝一个最有决心的皇帝,一并又赐予了汉朝一个最具有天赋,最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霍去病。这位英俊少年,有的不仅仅是和煦的微笑,还有眼眸之中对匈奴人冷冷的杀机。谁也不知道,这位少年,为什么如此年轻就能找到对付匈奴人的窍门,完美解决汉人机动性不足和匈奴人漂浮不定的问题。
解决这个世纪难题,霍去病采用了三个方法。第一是以骑制骑,匈奴人机动性强的优势无非就是有战马,骑兵对待步兵当然占据优势,尤其是在野战之中。但是,一旦汉人骑上快马,一点也不会逊色于匈奴的骑兵。
有人认为,匈奴人是马背上民族,弓马娴熟。如果单挑能力,后天训练的汉军骑兵是比不过匈奴勇士。但在大规模作战时,个人能力的因素变得很小,经过短期训练的汉军骑兵与匈奴人差距不会太大。再加上汉人本身爱学习,会钻研阵法,临战应变能力强,所以这一点是不吃亏的。
第二个方法就是闪电战,有了骑兵的霍去病,就不拘泥于古法。他用兵灵活,穿行自如,时而守株待兔,时而急如闪电。更特别的是,他发挥草原的独有特点,可以大迂回深入敌人腹地,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匈奴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偷袭得手。
偷袭本来是匈奴人的强项,但霍去病比显然比匈奴人更加精于此道。他的计划中只有最终的结果,什么路线、方针、策略都是临战决定。这反而适应了变化多端的战场,让他自从17岁出征以来,创下了没有败绩的神话。
第一个方法很多人想到过,是汉朝雄厚的国力支持霍去病完成了梦想,第二个方法也有极少数名将做到过,比如李愬雪夜袭蔡州。但是第三个方法,却是让几乎所有的名将犯难,没一个人有勇气去这么做。
那就是在最后一次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放弃汉武帝倾国为他准备的物资不用,采取了取食于敌的方法。也就是说,霍去病打算深入敌境,无论是衣食,都从匈奴人手中劫掠。
对于汉族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其超前,也是极其大胆的举动。它突破了兵法上“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约束,可以将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和闪电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最勇敢果决的将军才能将这个战法运用纯熟。霍去病带着本部五万骑兵,长驱直入,击退匈奴左贤王部,俘虏匈奴屯头王等高层83人,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这也成为中国历朝历代名将的最大梦想,最高追求。
但是霍去病也为这种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据说他就是喝了匈奴人放了病死的牛羊等牲口的水,回国后不久才病逝的。大汉失去了最为闪耀的将星,霍去病的时光永远定格在那个跃马横刀,洋溢着自信微笑的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