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外交策略,为啥没人理解?

在统一德国的这条道路上,俾斯麦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我们只从"高明"的角度来评价俾斯麦,那样是无法得出"公正"的评价的。
无疑,俾斯麦是近代德国真正的奠基人,但为何在他下台后,却没有一个德国外交官支持他的外交策略呢?

01 "铁血宰相"

作为现代政治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俾斯麦的远见和智谋远远超出后辈的任何政客。

1862年,俾斯麦正式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从小出生在大贵族地主家庭的他,身上自带一种强蛮凶悍的气质,这决定了他日后政治生涯的走向和结局。
留园手机端升级,关注朋友动态,快捷浏览!

俾斯麦深知,武力和暴力可以解决任何政治问题,他在当上宰相后更是把这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他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联邦议会上进行了一场政治演讲的"首秀"。 6park.com

会议上,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用空话是解决不了的,必须用铁和血来加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武力。"

自此, 俾斯麦坐实了他的"铁血宰相"名号。

为何俾斯麦在演讲上会说这样一番话?
时间回到几个世纪以前,德国还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中。直到1815年的时候,德国分散的小封建国在维也纳举行了一次会议,建立了所谓的"德意志联邦"。

实际上,这个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组建起来的"德意志联邦", 只不过是徒有虚名。

俾斯麦恰巧就生于那一年,在他一路见证了联邦的衰败后,为了巩固德意志联邦政权,他选择用武力解决问题,先后打了三场王朝战争, 展现出其丰富的政治外交手段。
1861年的普丹战争中,俾斯麦凭借着对英国领导人的了解,猜到了英国不会真正支援丹麦,由此他选择不追求完全式的胜利,决定以政治与外交为主要目的。

俾斯麦充分发挥了政治外交的优势,故作友善的态度劝说丹麦敌对的奥地利加入自己的阵营,以此给丹麦施加压力, 最终迫使丹麦割让了两个州的土地。

这件事情,被后来负责进攻丹麦的腓特烈查尔斯亲王一语道破:"这次进攻应当是出于政治目的吧,我看不出来有什么损兵耗材的必要性。"

然而,这只是俾斯麦远大计划的一部分,接下来他的举动更加让人佩服。
留园手机端升级,关注朋友动态,快捷浏览!

割地事件数年后,普鲁士与奥地利达成了协议,打算将从丹麦瓜分来的两个州进行平分,俾斯麦岂有那么好心,背地里将藏有许多问题的石勒苏益格划给了奥地利。

在俾斯麦的精心操作下, 第二场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1865年前后,俾斯麦单方面想要挑起战争,一边孤立奥地利,另一边在政治外交方面选择同俄国、法国合作,用诱人的条件换取了俄法的中立态度。
1866 年,他借机威尼斯问题拉拢意大利结盟,成功逼迫奥地利主动挑起战端,这场有准备的仗自然被他稳稳地拿下。

在取得胜利果实后,俾斯麦没有选择进一步施压,而是故技重施,再次以故作友善的态度,在《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和解条件。

最后,令欧洲各国诧异的事情发生了, 俾斯麦让普鲁士与奥地利再次成为"合作伙伴"。
普奥战争过后,因为奥地利的兵败,萨汉两国面临着灭国之境,毕竟从前两次战争就能看出俾斯麦很喜欢"兼并"的外交手段。

但俾斯麦权衡再三,没有选择动手,因为对于正在谋划第三次王朝战争— "普法战争"的他来说,此举无异于失去理智。

1870年,普法因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当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以温和的口吻拒绝了法国人的请求,然后将其与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

俾斯麦在查看电报内容后,当即与军方人士商议, 决定篡改电报内容,使其带上侮辱法国的口吻,以此激怒法国领导人来挑起战争。
果不其然,法国收到消息后怒火冲天,直接向普鲁士宣战,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普军把公认强大的法国人打得投降。估计,以胜利者姿态站在凡尔赛宫的普鲁士外交人员也想不到,竟然能赢得那么轻松。

随后,拿下胜利的俾斯麦立即给那些不愿意统一的南德意志各联邦一个下马威。

在喜忧参半的复杂情绪下,南德意志四邦只得站出来同意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想法。

同年10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进驻凡尔赛宫,在宫廷镜前,威廉一世在祝酒词中这样说道:"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着我的政策。"

至此, 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建立。
02 产生分歧的国家体制

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建立,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自由主义色彩。

在国家层面上,他们要求德意志统一;在政治体制上,他们要求民主化改革;在经济上,他们要求自由贸易。

作为容克贵族, 俾斯麦身后有着庞大的支撑群体,一心想要德意志完全统一的他,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三个方面嗤之以鼻,一个都不打算成全他们。
但问题在于,这件事情俾斯麦没有决定权,尽管那时候他作为普鲁士的首相已然大权在握,但他的想法并非没有反对者。

主张自由派,同时也是未来普鲁士皇帝的特烈三世,站在了俾斯麦的对立面。

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后, 腓特烈三世提出了一个新的国家体制,他认为新生的德意志国家应该是民族国家,而不是罗马帝国的复兴,甚至要把新国家的名号改为"德意志王国"。

这一主张 得到许多民族自由派人士的热烈支持,一度将俾斯麦的声音给打压下去。
俾斯麦自然不甘示弱,坚持认为没必要改变现有的德意志联邦,也没有必要改变所谓的元首和名号,这一主张同样得到很多北德意志联邦成员的支持。

不但如此,在谈判的过程中,俾斯麦刻意降低了南德意志的义务,不断强调普鲁士的地位,把其他邦当成了牵线木偶。

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新的国家体制就这么一直僵持着。直到特烈三世突然病故,新上任的仅29岁的皇帝,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 把俾斯麦当成了他的眼中钉,这场拉锯战才告一段落。
03 努力化为泡影

1890年,俾斯麦正式下野,刚刚崛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丧钟,也在此刻被敲响。

原本在俾斯麦的掌政下,法俄两国一直相互敌视,但这一切都被那个年轻气盛的皇帝给打破了,仅仅两年后,法俄就成功结盟。

俾斯麦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却遭到如此的摒弃,令人嘘唏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反思,他为何无法把自己的外交政策传承下去呢?
一 :俾斯麦忽视了公众的感情

在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中, 他从来没有把任何联邦同胞当作自己人。

比如,每当俄奥发生冲突的时候,俾斯麦对奥地利的保证仅仅局限于不使其崩溃,这种低级别保证事实上早被德国外交界和舆论界所反对。

但是,这并没能阻止俾斯麦把对俄外交看为重中之重。无论德国国内对俄的厌恶情绪有多高,他都视为不见。

事实上,在历史的迷雾中,俾斯麦始终坚持这一点,这也最终导致他下野后,原先的外交政策不被待见。
二 :俾斯麦做的事情没有人能理解

在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中,你很难看出他的野心。 他不会因为胜利而肆意欢呼,也不会为了迎合帝国的虚荣心。

在德国刚统一的时候,机警的俾斯麦就说:"德国已经饱了,它不会再谋求进一步的扩张。"

当德国公众想要建立大海军,实现伟大帝国崛起梦想的时候,他却不屑的表示:"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像他这样的人物,根本找不到继承者。

俾斯麦,这位欧洲外交界的魔术大师,他的每一步政治选择的背后都有周密的部署和深远的思考,就像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作战。 他的沦落,是历史的必然,但不得不说,他值得敬佩。 6park.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