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五)
(紧接上期)
袁谭投降
袁绍当初分四州给子侄,留袁尚在冀州,为继位做准备,留下了今后兄弟相残的隐患,当时就遭到沮授的反对,但木已成舟,袁谭也过继给了袁基,没必要再去争抢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如果有人挑唆说这是其他人的阴谋而不是袁绍的本意,就像郭图、辛评说这是审配的主意一样,袁谭心里就迈不过这个坎,消不了这个结。最后只能是兵戎相见,以实力说话。
因此,兄弟相残的根源是袁绍的错误决策,而袁谭有机会有可能改变袁绍的错误,就是承认现实。袁谭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以袁基儿子的身份去争夺袁尚父亲袁绍留下来的位子,显然是错上加错。
在刘表写信给袁氏兄弟之后,袁尚也让审配给袁谭写了封信,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袁尚是袁绍所立,是合法继承人;第二,袁尚没有对不起袁谭的地方,反而总是照顾袁谭;第三,要和好也可以,先把郭图杀了再说。
袁谭读完此信后怅然若失,独自登上城楼,泣不成声。
袁谭此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杀掉郭图,服从袁尚,合力抵抗曹操。毕竟双方的损失还不大,合起来仍然是一支令天下人不可小觑的军队。
王修也赞成斩杀佞臣,和袁尚重归于好。虽然没明言是郭图,但袁谭心知肚明。可惜袁谭陷得太深已经不能自拔,他不但没有杀郭图,反而和郭图商议应对计策。郭图给出的建议居然是投降曹操。
郭图、辛评都是颍川人,和以荀彧、荀攸、郭嘉等曹操智囊集团的人物有所了解和交往。荀彧以前也在袁绍手下,和他们本来就是同事。郭图和郭嘉甚至有可能就是同一家族的人。因此,有学者认为郭图提议袁谭投降,是曹操颍川集团的人诱导诱降的。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个推测是否准确。
郭图给袁谭提出投降的理由是“如今将军地盘小,军队少,粮食匮乏,势力弱小,袁尚来攻,时间长了,你抵挡不住。可以请曹公来攻击袁尚。曹公至,必先攻邺,袁尚回兵去救。将军引兵而西,可以占领邺城以北之地。如果袁尚失败,部下士兵逃亡,又可收拢这些溃散的士兵来抵抗曹操。曹公远道而来,会因粮草不足而回师。等他一走,河北就是你的了,凭此已经足以与抵抗曹公。不然的话,事情就不好办了。”
照郭图这个分析,不用曹操颍川集团人的诱导诱降,郭图也会建议袁谭投降曹操,但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完全投降曹操,做曹操的属下,后者是借刀杀人,利用完曹操后独立发展,并与曹操相抗衡。
以郭图的野心,绝不会去做一个曹操部属的谋士,出于后者的目的远远超过前者。其实郭图的理由很荒谬,也很幼稚,完全是想当然,把曹操想成傻子。曹操打下邺城,占据冀州,可以就地取粮,怎么会因为粮草不足放弃到手的邺城而退兵呢?
袁谭最初没有听从郭图的提议,后来情势危急,没办法才同意,在郭图的推举下,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出使曹操,商谈投降事宜。
辛毗游说曹操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与哥哥辛评一道跟随袁绍。曹操任司空时曾经辟召过辛毗,他没去。袁绍死后,兄弟二人又跟随袁谭。
辛毗出城后向许县狂奔,谁知曹操已不在许县了。原来曹操邺城之败后,觉得袁氏集团还是不大好对付,决定按照原来的设想,先取荆州,彻底解决粮食问题。此时已经率军抵达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
辛毗又狂追到西平向曹操请降。曹操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但几天过去了,并没采取什么行动。估计是曹操吸取了上次攻袁的教训,不会轻易做出攻袁的决定,还是觉得先取荆州比较稳妥,也可以让袁氏兄弟更多地消耗,最好是两败俱伤,好坐收渔人之利。
几天过后的一次酒宴上,辛毗察言观色,发现曹操并没有回师援救袁谭的意思,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心里着急,就拉上老乡郭嘉一起去游说曹操,可见颍川人之间的紧密关系。
曹操问辛毗:“袁谭可信不?我们一定能攻克袁尚吗?”从这个问话中就可以看出曹操心里的犹疑,既怀疑袁谭的可信度,又对打败袁尚没有把握。
辛毗接着要做的就是怎样消除曹操的犹疑,增强曹操的信心。
辛毗还真是个优秀人才,滔滔不绝,条理清晰地为曹操分析利弊。
首先分析能够取胜的理由,说:“您不需要问是否可信,是否有诈,应当直接从发生的事实上来看。袁氏兄弟相残,并非他人挑拨离间,而是他们自己认为只要打败对方就能够平定天下。如今却向您求救,可知没有欺诈。
袁尚见袁谭困窘但却不能攻克,是没有实力了。袁绍集团军队败于外,逢纪、田丰等谋臣诛于内,兄弟相斗,国分为二;连年征伐,战士疲惫,旱灾蝗灾不断,国库、军队、百姓都无粮,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这是天要亡袁尚的时候。
现在去攻打邺城,袁尚不回师来救,城中不能自守;回师来救,袁谭就会在后面追打,以您的威望和实力,对付穷困的敌人,攻击疲惫的军队,无异于秋风扫落叶。”
其次,为曹操分析了攻打袁尚和进取荆州的优劣,说:“现在天把袁尚交给了您,您不攻取,却要去打荆州。荆州物产丰富,百姓安乐,并没有出现不稳定的变乱,上下一心,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如今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可谓乱;军队、百姓没有粮食,可谓亡。不趁此良机攻取却要等到以后。如果以后河北粮食丰收,袁氏兄弟改邪归正,您就失去了用兵的大好时机。”
最后,描绘了一幅蓝图引诱曹操,说:“如今正好借袁谭的请求前往安抚,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天下四方之敌寇,没有大过河北的,平定了河北,您的军威会大盛,让天下震动。”言下之意就是天下无敌了。
辛毗的恭维让曹操有些兴奋,忍不住夸赞辛毗,但曹操并没有立即做出帮助袁谭的决定,他还得征询一下智囊们的意见。
谋臣武将大多倾向于打荆州,理由是荆州强大,而袁氏兄弟相残,互相消耗实力,已经不足以构成威胁。只有荀攸坚持认为应该先打袁尚,其理由和辛毗的一致,就是袁氏兄弟有四州之地,一旦兄弟和睦携手同心就很难收服,而刘表并无攻取四方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不必担心。
一番权衡之后,曹操决定先取袁尚。
邺城争夺战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十月,曹操领军北上到达黎阳,接受袁谭的投降,为儿子曹整娶袁谭女儿为妻,以联姻的方式巩固双方的结盟。
袁尚听说曹操北上,顾不得攻打平原,带兵返回邺城固防。
袁尚部将吕旷、吕详背叛袁尚,投降曹操,被曹操封为列侯,领兵屯住阳平(今山东莘县)。袁谭暗地里以将军印绶送给吕旷,结果吕旷将印绶送到曹操那里告发了袁谭。曹操说:“我本来就知道袁谭有这样的雕虫小技,想让我进攻袁尚,他趁机网罗袁尚的部队,等我把袁尚打败了,他可以强大起来找机会攻打我。袁尚被我打破,我就更加强盛,他还有什么机会可以攻打我呢?”
回想一下郭图鼓动袁谭投降曹操时的计谋,不就是曹操所说的这样吗?曹操的话更明显地反衬出郭图计谋的幼稚和荒谬,能瞒得过曹操吗?
曹操见袁尚回军守护邺城,也算是解了袁谭之围,但并没像郭图预想的那样去打邺城,而是撤军。这次撤军的原因估计还真是粮草不足,因为曹操回去后集中人力物力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淇水河兴修河渠,引淇水河东流入白沟,连接漳河,作为以后攻打袁尚时运输粮食的通道(邺城在漳河之北)。
袁尚见曹操走了,又调集大军进攻平原。留将军苏由、审配守护邺城;沮鹄(沮授之子)守护邯郸;武安(今河北武安县)县长尹楷守护毛城(今河北省涉县西四十五里),分别保护与幽州袁熙和并州高幹的联系通道和运粮通道。
曹操闻讯后,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月领军北上,趁袁尚主力进攻平原之机,急行军至邺城南五十里的洹水。苏由本想在城中做内应放入曹操,事情败露,逃出投降。曹操进围邺城,在邺城外修筑起土山向城内射击,在地下挖地道向城内挺进。审配据城坚守。
守城最怕的是缺粮,而审配有幽州和并州源源不断的粮食支援,所以能长期坚守。曹操两个多月攻打不下来,四月,留下曹洪继续攻城牵制审配,自己率军攻打沮鹄和尹楷,既肃清了邺城外围之敌,也截断了幽州和并州通往邺城的运粮通道。
沮鹄和尹楷战败,附近的易阳县(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西)令韩范、涉县长梁岐举县投降,被曹操封为关内侯。韩范本来是想假装投降来保护全城,曹操派徐晃征讨。徐晃以箭射劝降书于城内,劝韩范认清形势。韩范才真心投降。徐晃劝曹操接受韩范的投降,做一个样板,以影响袁尚统治的周边其他地区,不战而屈人之兵。
肃清周边,断绝粮道后,曹操于五月回到邺城重新亲自指挥攻城。袁家的死敌黑山军张燕派使者来拜见曹操,请求派军协助曹操进攻袁氏兄弟,曹操拜张燕为平北将军。
黑山军的加入如虎添翼,曹操攻势越来越猛,城内守将开始出现动摇。审配的部将冯礼偷偷与曹操勾结,打开城下小门,放曹操士兵入城。幸亏审配及时发现,从城墙顶上用大石头砸门,将城门关闭,已经进城的三百多曹兵全部战死。
曹操见坚城难攻,立即改变策略,把土山炸了,地道也填了,组织士兵在邺城外开凿壕沟,包围邺城,围圈达四十里。为了防止城内出兵破坏挖沟,曹操耍了个小聪明,让少量的士兵去挖,并且把沟挖得很窄很浅,人都能跨过去。审配在城上看见,放声大笑,置之不理。
到了夜晚,曹操派出大批士兵连夜作业,一夜之间,挖成深二丈、宽二丈的深壕,引漳河入壕沟,把邺城变成了一座孤岛,与外界的联系彻底断绝。
邺城攻防战由胶着状态变为曹操占有压倒性优势,审配再也笑不出来了。
李孚智入邺城
前面说过,守城最重要的是粮食,如今外粮无法入内,城内很快坐吃山空,开始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到八月,城内饿死的人已经超过一半。
七月,袁尚得知邺城危急,率领一万多人回救邺城。曹军许多将领认为袁尚人多势众难以对付,建议曹操撤军。曹操没想撤军,但又不想扫这些将领的兴,就和这些将领达成个协议:如果袁尚从大路来,就撤军;如果袁尚从小路来,就不撤军,并且大家还要全力进军。
原来袁尚从平原回救邺城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平坦的大道,沿漳河向西南行进;一条是崎岖的小路,要渡过漳河进入太行东部山区南下。这条路就是以前袁绍与公孙瓒交战后,回军邺城时走过的路。
此时袁尚的处境和当初袁绍的处境有相似之处,于是袁尚就想像父亲那样做,却不知道此一时彼一时,看上去相似,其实情况完全不一样。
袁绍走这条路是要剿灭与自己为敌的黑山军,肃清邺城外围,使下一步进攻占据邺城的黑山军时无人来援,再难的路也要走。袁尚此时最重要的是赶紧赶到邺城解围,并没有肃清外围的必要。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袁绍走这条路时,随军将士的家属已经安全安置在斥丘县,并且与将士团聚过了。袁尚将士的家属此时则全在邺城,生死未卜。袁尚不带领这些忧心如焚的将士从大道迅速赶赴邺城救人,却带他们走小路,既违人心又违常理。
走到途中,袁尚担心邺城守备少,审配不能坚守,想让人提前进城去告诉审配援军很快就到,就叫主簿李孚来商量派谁去。
李孚,字子宪,钜鹿人。本来姓冯,改姓为李(可能冯是娘家姓,小时养在外婆家,三国时这种情况比较多)。李孚认为派一个士兵去,恐怕说不清楚内外形势,况且还担心他能不能进入城内,不如自己亲自去。
李孚自告奋勇,袁尚十分高兴,问李孚:“你需要些什么呢?”李孚说:“听说邺城被包围得很严密,人多了反而容易被发觉,只需要三个骑兵就行了。”李孚亲自挑选了三个温厚可信的人,也不告诉他们要到哪里去,只是叫他们准备干粮,不要带兵器,一人一匹快马,准备好后就告别袁尚南奔邺城。
此时的邺城已经被曹军重重围困,用文学的语言来说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李孚能够不辱使命,顺利入城吗?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