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老方子,治好十年“三叉神经痛”!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中医里头的一张配伍。或者说,是一种思路。这个思路,我觉得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人。先来看一张医案吧。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53岁,什么毛病呢?就是三叉神经痛。他这个三叉神经痛很有意思,十年了,就是专门在吃饭的时候疼。一疼起来,一侧脸就感觉灼痛和闷胀。一疼起来,他就得用家里冰箱中的冰块来外敷。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啊?他去了不少地方医治,按照三叉神经痛的一般疗法治疗,效果都不太好。后来,他就转投中医。刻诊,见患者脉象沉而有力,舌苔黄腻,医师忽然就问起饮食习惯来。患者回忆,自己素来喜好酒肉,尤其是白酒。消化尚可,只是有时候大便干结,排便比较费劲。但是经过努力,也能排出来,故而未曾过多在意。听到这里,医师说了一句:“你这个病,就是吃出来的”!吃饭,也能吃出三叉神经痛?在患者惊愕的眼神下,医师提笔写了一个配伍:大黄30克,枳实、神曲各15克,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9克,泽泻6克。可以水煎服,也可以按照这个配伍来找成药。其中的枳实,最好是麸炒的。神曲,也最好是炒神曲。这个患者回去照做了。结果,两剂下去,大便通畅,三叉神经痛随之大大缓解,于饭后没有发作。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跟你说,这个人的问题,全在于湿热食积,内阻肠胃。你看这个人,舌苔黄腻,脉象沉而有力,平时洗好酒肉,这很显然,是有湿热食积啊。积滞于内,腑气不通,故而便秘。这些都是很好理解的。其实,这个人嘴上没说,但是实际上他也应该有腹胀的毛病。但问题是,你胃肠有湿热食积,怎么就导致三叉神经痛呢?很简单啊,源于湿热痰火之邪上攻于面。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都走咱们的头面、脸侧。所以,阳明脾胃有邪,就上窜到头面,发为疼痛。吃饭的时候,阳明热邪亢盛,故而容易发作。这个时候怎么办?把胃肠的湿热积滞给去掉。怎么去?医案中的配伍,其实是迄今大约八百年前,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头记载的配伍。总体来看,用大黄、枳实来通便导致、邪热通肠,黄芩和黄连清热燥湿。用白术、泽泻、神曲、茯苓来恢复脾的健运之气。这就是基本意图。可见,这个医案,用这个方,有一点歪打正着的意思。不过,我觉得,也未必就是歪打正着。它实际上是体现了中医看待疾病的特殊思路。三叉神经痛,脸面上的病,中医用治理脾胃的方法应对。这就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直到后来,我查阅相关治疗,发现利用这种通泄肠腑、清热导滞的方法来改善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界确实早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