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戏缘丨赏读

戏 缘
叶广芩
我爱戏,爱得如醉如痴。
我这种爱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父亲有本叫《梦华琐簿》的书,闲时他常给我们讲那里面的事情,多是清末北京梨园行中的轶事,很有意思。我大约就是从这本书,从父亲那颇带表演意味的讲述中认识了京剧,迷上了京剧,同时,将那本书看做神奇得不得了的天下第一书。“文革”破四旧时,这本发黄的线装书又被翻腾出来,我才知该书出自蕊珠旧史之手,知道“旧史”便是清末杨懋建氏。翻览全书,发现并无多少深刻内容,盖属笔记文学之类,文字也显粗糙肤浅,我遂明白,当初对它的崇拜,很多原因是因了父亲的缘故。
我的父亲在美院从事陶瓷美术的教学与研究,艺术造诣甚深。不唯画儿画得好,而且戏也唱得好,京胡也拉得好。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几重的四合院幽深幽深,晚饭后,父亲常坐在石榴树前拉胡琴自娱。那琴声脆亮流畅,美妙动听,达到一种至臻至妙的境界。几位兄长亦各充角色,生旦净末丑霎时凑全,家庭自乐班就此开场,热热闹闹一直唱到月上中天。我在其中充任裹乱的角色,所以不太受欢迎,往往开戏不久,就被母亲哄进屋去“睡觉”,声称晚上院里有狐仙,且以白胡子老头的形象出现,专跟小孩子过不去。躺在床上,听着外面悠扬的乐曲,我的心一阵阵发痒,以致怀疑父亲是为狐仙之化身,因了他的白胡子,因了他与兄长们的亲热——这不是跟我过不去么。
日常我最企盼的莫过于回姥姥家。姥姥家在北京朝阳门外坛口,那里有个剧场,经常轮换演出一些应时小戏。我常常跑到剧场后面,隔着门缝看一名叫李玉茹的演员化妆。现在看来,李玉茹不过是京郊戏班的一个普通旦角,但当时在我眼中却是辉煌至极、伟大至极的人物。开演前半个小时,李玉茹来到后台,从画脸贴片子到上头面穿戏衣,我都看得特别仔细,想象那些东西装扮到自己身上也一定不会逊色,于是就有些莫名的嫉妒。
后台门缝的宽度容不下一只眼,所以看李玉茹如同看今日之遮幅银幕,不过那银幕是竖着的,恰如徐悲鸿画的那幅“吹箫”写生画,细长的一条,大部分被黑遮盖着,给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想。一天奇热,后台的门大大地敞开了,整个后台连同李玉茹便一览无遗地暴露在我面前,我终于看到了一个全面、完整的李玉茹。
那天她演的是《穆柯寨》里的穆桂英,一身锦靠扎得匀称利索,一对雉尾在头顶悠悠地颤,威风极了。李玉茹看了我一眼,使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看过我之后,她走到水池边朗朗吟道:“巾帼英雄女丈夫,胜似男儿盖世无;足下斜踏葵花镫,战马冲开摆阵图。”
对李玉茹来说,这或许是上场前的情绪酝酿,或许是一般的发声练习,但我则认为她这一举止是专门为了我的,是专做给我一个人看的,我连着在门缝里向她张望了这许多时日,她自然是知道的。总之,为了她吟的那两句诗,我丢魂落魄般,整整激动了一天。后来我问父亲,全中国,戏唱得最好的是不是首推李玉茹。父亲说他不知道李玉茹,他只知道马连良、裘盛戎、叶盛兰、谭富英……这都是当今名角,他们合演的《群英会》是名副其实的“群英会”,集中国京剧艺术之大成,称得上千古绝唱。我问父亲喜欢谁,他说谭富英唱腔酣畅痛快,他喜欢谭富英。我说那我就当谭富英,何况这人的名字跟李玉茹一样的好听。
父亲就教我唱谭富英的《捉放曹》,大意说三国时曹操刺杀董卓未遂,被下令捕拿,曹操行至中牟县被捕获。中牟县令陈宫私自将曹释放并与曹同逃。途中过吕伯奢家,承吕热情款待,曹却疑心吕要害他,杀死吕之全家,陈宫怨曹操心狠不仁,乘夜丢下曹操自己走去。父亲教的是陈宫见曹操杀死吕家数口后的大段唱词“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作差。”我唱不好,用父亲的话说是生吞活剥走过场,又说这两句西皮慢三眼并不是谁都能把谭老板那“云遮月”的韵味儿唱出来的,叶家门里除了老四,谁都不行。父亲说的老四是指我的四哥,四哥整大我二十四岁,我们都是属耗子的,性情上就有些贴近,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长得帅气,人也清高,三十多了,还没对象。老人们常为此事操心,我想,恐怕只有李玉茹那样的漂亮姐儿才配得上他。
有一回他业余演出《四郎探母》,将演出剧照拿回家来让大伙看,母亲和大伯母举着照片细细地瞧,不是瞧四哥,是瞧他旁边坐着的铁镜公主,看“公主”跟“四郎”是否相配。两个老太太将“公主”姓字名谁家住何方兄弟几人父母做甚问了个遍,听说“公主”尚待字闺中又穷追不舍,问是否有可能真嫁四郎成为叶家媳妇。四哥说那女的个儿太矮,穿着花盆底鞋还不及他的肩膀,母亲说个儿高了不好,女孩儿家大洋马似的看着不舒坦。四哥说那女的才十八,母亲不再吭声了。是啊,岁数太悬殊了过不到一块儿去怎么办?我为四哥感到遗憾,安慰他说我将来一定长得很高,陪他去唱铁镜公主一定很般配,他对母亲说,丫丫这模样演刘媒婆不用化妆。我不知刘媒婆为何许人,想必与父亲喜欢的谭富英,与我喜欢的李玉茹一样,是个娇美俊俏的花花娘子。
每日跟父亲学唱“听他言”,并自报家门系谭派正宗。逢到我唱兄长们便撇嘴起哄,说刘媒婆的“痰”派的确唱得无与伦比,一遍跟一遍毫不相同,比天桥的绝活还绝。父亲的琴拉得很认真,托、随、领、带一丝不苟,并不因了我的稚嫩而稍有疏忽,我便也唱得极努力,信心不为兄长们的讽刺与挖苦所动,父亲说过,学戏与做人事理相通,凡事都得尽力,都得用心,不能投机取巧。
有一日随父母去吉祥剧院看戏,听说里面有谭富英,有刘媒婆,所以一整天都在盼着,不敢淘气,怕父母生气变卦而换了别的孩子。吉祥剧院在东安市场,老式的,我个子小,坐在椅子扶手上,垫着父亲的大衣,高出别人一头,就看得极清楚。台上有花花绿绿的男女在转来转去,我果断地推定那个穿粉衣的喂鸡小姑娘为刘媒婆,父亲说小姑娘是《拾玉镯》里的孙玉娇,刘媒婆是那个脸上有黑痣穿肥短衫的。肥短衫是个又丑又老的婆儿,扯着公鸭嗓,挤眉弄眼很不中看。我很生气,敢情憧憬了许久的刘媒婆竟是这般嘴脸,当下我眼里便含了泪。第二折是《捉放曹》,一个戴黑胡子的男人出场,唱出我熟悉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我才知道这就是父亲喜欢的谭富英,数日来我效仿的竟不是什么美娘子而是这么个半大老头子,窝窝囊囊地追着个大白脸,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一个人站那里傻唱……想象与现实的错位对我是个沉重的打击,一种失望的悲哀终于使我失却了看下去的愿望,我将身子缩进座位,盖着大衣,在“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作差”的慢板中昏昏睡去……按说我的“戏剧生涯”到此该画个句号打住,孰料,一个出乎意外的转机将我对京剧的热爱推向了更新的高度。
还是那天晚上,一阵紧锣密鼓将我催醒,直起身,见台上一着白甲英俊男子正平地跃起,横身悬空又旋转落地,游龙似的洒脱,比穆桂英更有吸引力。我马上问这是谁。父亲说那是《长坂坡》里的赵云,独闯重围,单骑救主,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我说我就当赵云了,再不更改。父亲说你怎么能当赵云?武生可是不好演的呢。看戏回来问遍兄长,果然无一人会演赵云,都说没那功夫。我很瞧不起他们,决定自己练,遂脱了小褂,掂来根扎枪,嘴里给自己打着家伙点儿,围着院里的金鱼缸跑开了圆场。不知是谁按下了快门,至今给这个家庭留下了一张小丫头光着膀子耍扎枪的照片。二十多年后,我领着还未成亲的爱人进门,便有好事者将此照片拿给他看,倒把他弄得很不好意思。
八九岁时,中国戏曲学校招生,我决计去报名。那时父亲已去世,便与母亲商量,她不答应,一气之下我在墙上拿大顶抗议,声称不答应就决不下来。母亲不睬我,也不让大家睬我,人们从我身边过来过去,任我头朝下用胳膊支撑着身体,竟没有一个肯为我说句话的。我下不来台,开始寻事,喊着七哥的小名开骂。七哥过来,揪着我的两腿把我摔在砖地上,使我一颗门牙脱落,我嚎啕不止,扯住老七让赔牙。母亲说我们不懂事,她一个寡妇拉扯我们已经很不容易,我们却还要这样让她为难,说着掉下了眼泪,七哥在母亲的泪水中认了错,我也在母亲的泪水中绝了唱戏的念头。这一念之差是否使中国京剧界失了一个角儿,我不知道。
有小时的戏曲功底,演阿庆嫂也没费多大力气,那大段的二黄慢板“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唱下来也很自如,自我感觉颇为不错。给兄长们写信,告知演阿庆嫂的事,以期得到祝贺,然而却如同当年在墙上拿大顶一样,没得到一个人的反响。演出在即,队长找我谈话,说让我演沙奶奶,将阿庆嫂角色交一王姓女子担任。王系广西人,说话带有明显的嘶嘶腔,而且台形也略显粗短,与阿庆嫂形象相差甚远。我谈了自己的看法,队长似无商量余地,我则只好由青衣改唱老旦。临上戏前,队长又让我改演革命群众,即初场迎接伤病员,末场迎接新四军……后来,我得知这一串的更改是因了我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时,我便离开了宣传队,自此再不唱戏,连口也懒得张了,紧接着是一场大病,嗓音被彻底摧毁,由此唱戏的一颗心终究是冷了。
转眼年已不惑,一切也都看得开了。现今五彩缤纷的舞台和电视荧屏较几十年前丰富多了。我的女儿当然再不会出现当年刘媒婆、谭富英一类的错位,这个追星族所追的星星也已不是她母亲当年推崇的穆桂英与赵云,而变做郭富城、张学友之类。其热烈程度较我有过之无不及。我还是爱看戏,爱看谭富英、梅兰芳后代传人们演的戏,从那些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中,体味到中国古老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到昔日无数个甜酸苦涩的梦。
前不久,有人说我长得与某历史人物相像,就有人想邀我去演电视剧。照例写信给诸兄长,征求意见,哥哥们的回信如出一辙,均持反对态度。我亦就此罢休。
我的家庭使我认识了戏,爱上了戏,却又阻碍了我与它的亲近,有时把我推入很尴尬的境地。遂得出结论:此生与戏无缘。
作者简介

叶广芩,女,1948年出生,北京人,满族,祖姓叶赫那拉,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家庭题材的小说《本是同根生》《谁翻乐府凄凉曲》《黄连厚朴》以及长篇小说《采桑子》等。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选自《美文》2004第3期
本期微信编辑:孟小书
图片来网络
订阅《当代》:
1.《当代》邮发代号/2-161
2.《当代长篇小说选刊》邮发代号/80-194
(0)

相关推荐

  • 一生只为京剧来——我的父亲王琴生

    王琴生(1913-2006) 我的父亲王琴生(1913年-2006年)生长在一个崇尚学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因受到身为书法家的祖父王观云的严格教育和长期熏陶,父亲青年时期在书法方面曾下过不少工夫,多 ...

  • 身在海外 心系祖国——记“四块玉”之一白玉薇

    白玉薇(1923-2008) 我在孩童时期就认识白玉薇了. 1946年,白玉薇邀我父亲钟德扬赴上海演出.启程前,她天天到我家来吊嗓.说戏.每次一进门就高喊:"钟先生--我来了!"没 ...

  • 京剧谭派掌门谭元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

    谭元寿:我是谭元寿,我们谭家,快200年了吧,京剧的传承始终在我们谭家绕.   主播:谭元寿的曾祖父谭鑫培创立的谭派,是京剧史上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这个家族历经七代传承,是中国京剧 ...

  • 余光中: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丨赏读

    余光中,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 ...

  • 刘心武:心灵百叶窗丨赏读

    心 灵 百 叶 窗 刘心武 你的心灵小木屋,有与外界沟通的窗口,那心灵之窗,你安装百叶帘了吗? 常常地,你为那从窗口满泻而入的金光,满心欢喜,无比自豪.是的,人生怎能没有光明,心灵怎能任其幽暗?心灵小 ...

  • 格非:当木匠,还是上大学?丨赏读

    当木匠,还是上大学? 格非 1980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成绩公布后,没有人感到意外.我的物理和化学都没有超过40分.我的母亲决意让我学木匠. 师傅请来了,他是我们家的一位亲戚.初次见面,我们彼 ...

  • 张洁:我的四季丨赏读

    我 的 四 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 ...

  • ​张洁:我的四季丨赏读

    来源: 当代 我 的 四 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 ...

  • 冯骥才:永恒的震撼丨赏读

    永 恒 的 震 撼 冯骥才 这是一部非常的画集.在它出版之前,除去画家的几位至爱亲朋,极少有人见过这些画作:但它一经问世,我深信无论何人,只要瞧上一眼,都会即刻被这浩荡的才情.酷烈的气息,以及水墨的狂 ...

  • 苏童: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丨赏读

    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 苏童 厄尔尼诺现象确实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现在的冬天不如从前的冷了,前几年的冬天那么马虎地蜻蜓点水似的就过去了,让人不知是喜是忧.冬季里我仍然负责在中午时分送女儿去学校, ...

  • 莫怀戚:那才是我的太阳啊丨赏读

    家 园 落 日 莫怀戚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 ...

  • 张洁:拣麦穗丨赏读

    拣 麦 穗 张洁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时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幻想的时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