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考场上写下一首残诗,如愿落第,却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开元年间,大唐王朝迎来了它的盛世年华,这也许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时刻。此时国富民强,社会一片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文人们更是感慨生在了好时代。特别是当时已经实现了科举制,虽然还很不完善,但毕竟为底层的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巅峰的大门。

与明清时的八股取士不同,唐朝的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诗歌。这种足够令唐朝引以为傲的文学形式,在当时人看来就是黄钟大吕,是可以展现自身才华的。不过,与平时百花齐放的诗歌不一样,科举考试中的诗歌必须是用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这叫做试贴诗,其实就是除了要切合题目外,还要达到六个韵脚、十二句、六十个字的硬性标准。

虽然有些生硬,也不是所有考生都善此道,但考场毕竟有考场的规矩,只要是一视同仁,这也可以理解。也就是在这期间的一次考试中,考生们得到了当年的试题《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并不算难,长安就在终南山的北边,天气好的时候,还真能遥望终南。

考生们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在挥毫泼墨,没有多久,就有一位叫做祖咏的考生举手示意,已经率先完成。这个速度让人惊讶,简直就是文思泉涌,下笔成章,连主考官也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起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考官也是见多识广,博览群书之人,当看到这首诗之后,也几乎要叫出声来。这确实是一首好诗,它的语言朴实无华,用字却极为讲究。开篇第一句,便交待了诗歌的主旨:遥望终南山,北山极秀丽。第二句切入主题:皑皑白雪,如在云端。

最后两句,则让全诗的意境悠远:雪后初晴时,林间闪耀着夕阳的余晖;傍晚时候,长安城中又增添了几分寒意。诗到此处,意味悠长,情景交融,确实相当有神韵。

但是,考官却敏锐发现,这首诗才四句,离十二句还差得很远。出于惜才的心理,他善意提醒祖咏,应该将其补全,这样才能达到试贴诗的标准。

令人惊讶的是,祖咏却深深行礼,并向考官表示:“晚生知道这首诗少了八句,但是诗写到此处,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继续啰嗦了。”说完,祖咏又行了一个礼,飘然而去。

这首诗写得非常棒,也成为了祖咏的代表作。要知道,考场上的作品和平时所得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那种凝重的气氛下,要完成上佳之作,是何其困难。唐朝这么多著名诗人,包括陈子昂、王维、白居易、元稹、杜牧考上了进士,考场之作却并不是他们代表作,甚至没有流传下来。这首《终南望余雪》从理论上来说,只是一首残诗,但却是历代名人在科举考场上留下的唯一一首代表作。

只不过,还是因为不符合要求,祖咏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落第。不过他也因为这首诗和诗背后的故事而名声大噪。唐代科举讲究名望,最好是有人引荐推广。祖咏出身贫寒,没有人为他引荐,他也找不到人拜谒,但这首诗是最好的广告。因此在开元十二年的进士科考试中,他还是如愿中举。

抛开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不说,只说祖咏对于诗歌艺术的态度,就被后人大加赞扬。他不屈服于现实,只是遵循于艺术美感,并且以这种专业的态度,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