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周源:矛盾的总编辑
作者:魏晓
来源:蓝媒汇
知乎一亿用户了,CEO周源也就云淡风轻地,借知乎搞的“十万想法攻占地球”活动中,顺带抖了出来。
被今日头条挖了不少大V,张一鸣都本人下场先行定调了,周源也没见公开出什么声,只是在一个没多少人注意的科技学堂,在面试者的提问中,才回答,知乎是去中心化的,并不怎么care今日头条的挖角。
无论是知乎取得的成果,还是知乎面对的挑战,周源表现的都很是低调,内敛的。这合乎其理科生、程序员的固有标签:信仰技术、信仰知识,信奉一切“总搞得定”。
但别忘了,周源的另一面是媒体人,是公司的管理者。所以他懂得,大声说话的时机究竟在哪儿。就在一个多月前,知乎成立了党支部,周源笑得非常开心。
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以至于周源甚至高调地称,知乎党支部的成立,是值得载入公司历史的一件大事、喜事、实事。
仿佛他是在知乎上回答“如何正确看待知乎成立党支部”这个问题一般。
1
没有点勇气,真是不敢上知乎。
据说在社区产品内,长期很流行的一个梗:在知乎,211的都不敢说话,985也仅仅刚摸到门槛,有底气发言的,最起码也得是常青藤。换算到收入层面,则是年入10万,没有资格在知乎说话,年入百万仅到门槛,最值得令人称道的则为,放下一切身家,为了追逐梦想而创业。
有此调侃,归根结底在于知乎的产品属性,问答社区再到知识社交平台。很显然混迹知乎,是需要有一定本事的。甭管是真本事,还是吹出来,或者编出来的本事。
最初的知乎,是仿Quora的,在这个网站上,你只能做两件事情,就是提问和回答。
2010年前后,周源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了一段苦闷的日子之后,他发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国外问答社区Quora,彼时后者正在席卷硅谷。
更让周源觉得惊讶的是,是很多几乎从不接受采访的行业牛人,突然直接跑到Quora 上告诉大家:“我做的最重要的五个决定是什么”,还会讲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
Quora的产品形态,给了周源足够的启发。
拿来主义没什么好惭愧的,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走了一条Copy to China的路,几乎所有知名互联网应用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它的影子,将Quora搬到国内,同样也不算什么。
另一方面,则是周源于Apple4us的群体博客经历。这个群体博客的发起人,是知乎的另一名创始人张亮。该博客的运作方式,是一群人围绕感兴趣的话题不断交流,然后将想法写下来。
于是,知乎就这样产生了。而周源也成为了知乎的001号员工。
2
理科男总希望通过技术,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而文科男则,致力于用文字、用思想去改造世界。周源呢,两者皆有。
本科时期的周源,不折不扣的计算机系理工男,看着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便梦想着靠写代码,迎娶白富美的同时,再顺便改造世界。
研究生毕业后,投入实践。在上海一家加拿大外资公司当程序员,不停的编代码,写代码。还没一年,便发现,虽然他从事着世界上最前沿科技领域的工作,但对外部世界真正的变化却知之甚少。
很明显,这份工作离其最初的目标距离非常遥远。
2005年春节,一次等人的途中,周源无意中买了本《IT经理世界》,看到里面一篇讲述了很多改变未来商业世界的技术变量的报道,深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报道中还阐述了改变的逻辑,并且提到一部分改变是由程序员完成。这让周源第一次发现,做编程的“码农”原来也很有力量,而其自己作为程序员,那么长时间却一事无成,他决定去发现更大的世界。这个想法,贯穿周源的创业,以及后来知乎的社区理念。
于是2005年,周源从一名程序员,转身成为媒体人,在《IT经理世界》杂志社成为了一名记者,开始人文起来。当时的纸媒正是黄金时代,也正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结交人脉的最好途径之一。
另外,他到了北京。12年后,周源感慨到这段经历时,形容为“诸事好奇,泡各种论坛,希望每张离线保存的网页,都可以成为开启未来的一把钥匙。”
他忘了提及的是,在2008年,周源是乔布斯的崇拜者,只有27岁他曾跑到乔布斯发布Macbook Air的现场,像成千上万的果粉一样狂热。
乔布斯的苹果生态,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改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社交、出行等等,周源也想做个乔布斯那样的人,“让事情发生”。
于是很快,周源便由记者的身份脱离,成为一名创业者。
这才有了后来的知乎。
3
由于科技、人文,程序员叠加媒体人的经历,放在周源身上,这并不矛盾,并催生了知乎的学历向、精英向、内容向气质。但于商业化、规模化上,这则是很大程度上的相悖。
知乎最初两年严格执行不开放注册,只积累了40万注册用户。当时知乎,给人的印象也是一家“慢”公司。
克制的知乎确实积累了不少优质的用户,李开复、徐小平、洪波等等都是知乎内测时的高频用户,甚至还出现了马化腾的身影,后者以“自干五”的身份,来知乎体验产品。
而主导者周源,则更像是知乎的“总编辑”,为知乎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控。跟其他互联网社区不同的是,知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主动限制用户的增长,并一直在强调其“认真讨论,沉淀有价值信息”的内容导向。
不仅是周源,知乎的创始人张亮、黄建新都有媒体人背景,自然懂得何种信息更吸引流量。
他们认为,科技创业者要有使命感,因此知乎社区的“文化氛围”就变得相当重要,以至于在创业之初,周源等人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泡在这个社区里,提问或者回答问题。
于知乎而言,比起流量和总用户数,社区文化、核心用户这种需要耐心积累的软性指标才是关键。
跟豆瓣类似,很多知乎用户都在担心,害怕知乎这个社区,会因为大批新居民的涌入而变味。这很好理解,有一次知乎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张亮和朋友一同前去乔布斯家缅怀,却遭到乔布斯邻居的持枪驱赶——太多外人前来,对与乔布斯在同一社区的居民造成了干扰。
这也造成,知乎的慢。
但其实,这是很矛盾的。
2013年开放注册前,知乎团队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是做一个小众网站,还是一个大部分人都能使用的网站?」他们的回答是后者。
这符合周源创立知乎时的初心:把存在于每个人大脑里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挖掘出来,相信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别人所需要的东西。
周源理想下的知乎,是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小而美的存在,这不是周源想要的。
4
另外一点,虽然知乎的气质很受用户欢迎,也有资本追捧,但却与商业绝缘。
周源不是没过过苦日子。在知乎上线那年,周源的生日就是在办公室过的,陪伴他的是12月的寒夜、群星,是接连数个昼夜一直忙着写代码的同伴,以及网站运行的代码。生日那一夜,他哭了,不止他一个人哭而已。
一开始投资方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看好。知乎上线后,投资者上门,问周源年底估计能做到多少用户?
他在心底做了大概盘算,充满信心地回答说:估计翻个100倍,做到两万用户没问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之后,就跟周鸿祎搭上了线。可是当时的周鸿祎已经是大佬,还是中国最牛的产品经理,而周源还是一个并不太成功的产品经理,毕竟创立知乎之前的创业是失败的。
一沟通,便在产品上被周鸿祎PK败了,后者不仅希望知乎按他的思路做一些改变,还只愿意以很低的价格投知乎。结果就没谈妥。不过现在看来,倒成为了周鸿祎的损失了。
知乎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在2013年的时候,周源给在公司三年以上的员工发了个奖,从名字上“风雨同舟”,就能看出之前是多么难处了。
5
现在的知乎,是迎来了好日子。用户过亿,估值已超10亿美金,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上,已成业内的头部平台。知乎日报、知乎live、知乎“机构号”,动作频繁。
但问题也更大了。
随着知乎逐步开放,寻求更广泛的增长,海量的用户涌入,问答突显出回答虚假化、问题套路化等问题。伴随着核心人群的扩散,整体用户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放宽。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吹牛皮、讲故事来吸引关注,各样的营销号屡禁不止。
2014年年初,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已经有哪些高质量用户离开了知乎?有人专门去统计了离开知乎已多时的知乎名人:@keso、@和菜头、@佐藤谦一、@徐小平、@李开复……其中一些人甚至删掉了个人页面。
周源认为原因有很多,并不只是知乎产品本身的问题。例如,Keso与和菜头等人貌似很久都不使用微博、SNS等社交产品了;徐小平、李开复等名人平时较忙,而在知乎上回答问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或论证等等。
其实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知乎能够小而美,但并不代表就能大而美。
在向后者前进的路上,知乎以及周源所面临的压力并不比初期那么小,尤其是在多个事件中,已经凸显了知乎在监管上的心有力而余不足。
2015年6月前后的知乎“诈捐门”,再到一人分饰244角的王路飞,知乎的slogan甚至被调侃为,知乎,与世界分享你刚编好的故事。
亦有网友不满,原来的知乎,像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理想”的书报亭;现在的知乎,就像是晚饭后唠唠家长里短的菜市场。
在像偶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周源还要做得更多。
更多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