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边关古道塞音起,崖上至今风声唳--北京怀柔区二道边西北侧支墙

1、崖下至今风声唳

我站在二道关西侧边墙西北角的敌台下,向长城之外瞭望。这是怀柔266号敌台。二道边城墙之外,北侧是高峻的花岗岩的白色鳞龙山,鳞龙山向西,是奇峰林立如同莲花宝座一样的花岗岩的莲花山;莲花山的西侧,有一处低矮的垭口,向西北直通塞外,向东南由一条古道相连,直达鹞子峪口;鳞龙山的东侧,则是道路宽漫可通众骑极冲的四海冶-黄花城一线的要道;而在鳞龙山-莲花山一线的南侧,则是一道低缓的沟谷;这条沟谷连接着两条纵向通往塞外的古道;这条沟谷南侧的低矮的小山梁上,隐约可见几段断断续续的古长城的遗迹。那些古长城的遗迹,连同脚下的二道关边墙,控守着两纵一横的塞外要道。

怀柔266号敌台

 

鳞龙山

 

莲花山及其西侧的垭口

 

鹞子峪口及通往莲花山西侧垭口的古道

 

低矮的小山梁上隐约可见的古长城遗迹

 

还有一座长方形的疑似堡砦的石砌构筑物

 

266号敌台与那段古长城遗迹之间,隔着一道陡崖,陡崖之下,连结着一段犬牙交错的山脊。

陡崖

 

狗牙山

 

我想走近崖边,观察是否可以攀岩而下或者绕行,陡崖下方是无底深渊,倒是左侧像是陡坡上的一条小路。正在此时,狂风大作,尘烟滚滚,似有千军万马,呼啸而来,风声鹤唳,狼烟四起,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预报的七级大风开始发威,帽子被吹飞不见。我赶紧停下暂避风头。估计帽子已经被吹落悬崖了,往后退了数米寻找,竟然挂在桃枝上随风飘摇。有一分窃喜,失而复得,是意外的收获。戴好帽子,风力似有减弱,回至崖边,再探路况,狂风再次大作,帽子再次被吹飞;反身查看,帽子竟然被挂在同一枝桃枝上。

 

这是上天有启示予我吗?这桃枝,该是吉祥佑护之兆。

于是顺应天时地势,决定放弃陡崖附近的下降,绕行而下。

 

2、边关古道塞音起

后来在返回的途中,途经鹞子峪城堡,一阵悠远的古乐,从不知哪个方向传来,似是从记忆的深处而来,似是从历史的某个角落而来,似是商队的驼铃,似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使我沉迷,使我茫然。

 

抬头看时,竟然只是几管风铃,一辆马车。几只简洁的风筒,如何竟能发出这仰扬顿挫的古乐?在这边关古道,在这古老的城堡前,是记载了千百年的边塞争战与通商史,是记忆的回放?

 

3、寻找一段没有身份的长城

寻找一段边墙,是今天的目的。

那段古墙,不在长城遗产网登记之册,或是21,196.18千米之外的边墙。

前几天,独善其身老师在总结黄花城一带长城的大作中,提到二道关西侧边墙西北角之外还有一道支墙,另有一座城堡或砦,并附了无人机航拍的图。

 

当时我很是惊讶,想起去年秋天自己独自行走这段边墙时,确实看到断崖之下有一段墙体,之后与狗牙山相连,继续向西北方向探路,未果而终。当时判断可能是二道边在266敌台外侧自然兜了一点。

此次受独善其身老师的启发,查询了谷歌地图,果然有这么一座“堡砦”,沿途应当是人工墙体。

 

这段支墙及“堡砦”的走势如下:

 

利用两步路的谷歌地图卫星图,大体也能看出类似的结果。

 

于是决定,抽时间探究一番这段边墙,这座“堡砦”。根据通向狗牙山的那段支墙,初步判断,这段支墙及“堡砦”或与明长城有关。

4、二道边西侧,发现未标记的墩台

其实本来报名参加了青鸟户外墙子路关上村至营房台段的长城线路活动,但闹钟定错,担心赶不上车,主动放弃,转而6:45的H14直奔二道关村。

鹞子峪村站下车,按照路网,寻路上山。路网上行到一户人家的台阶前,安装有一道简易的栅栏,上方院内有人活动,不想打扰人家,于是从南侧果园的山沟往上爬。

(距离起点0.73km 当前海拔337m)

 

果园路尽,山径在灌木荆棘丛中穿行,时隐时现,没有路时就在刺棵中撕扯,不断对照路网和自己上次的轨迹试图靠近。最终穿越障碍,到达山脊,见到山顶的小路。

(距离起点0.95km 当前海拔411m)

 

由此可见两座敌楼,西侧为怀柔266号,东侧为267号。

(距离起点1.07km 当前海拔425m)

 

267号敌台为3*5形制,上层残损,南侧有一券门,券梁券砖或券石不知是石材还是砖砌,均消失不见,却完整地保存着券孔的形状;券窗形似感叹号或蝌蚪,上部应是箭窗,下部是火铳孔。

 

266号敌台是3*4形制,保存更为完好。东、南两侧均有券门。

 

向东可望前不久来过的二道关东侧城墙及271号敌台。

 

西南侧是鹞子峪口及南侧的265号敌台,西北方向是莲花山。

 

南侧是规格等级高的黄花城主线长城。

 

前行不久,有一处石堆引起我的注意,仔细一看,右侧即是墙体。

(距离起点1.29km 当前海拔467m)

 

墙体

 

这段墙体至二道关村西断崖上方的一段,上次我直接绕过了,今天时间充裕,于是先往下探看一番。

 

墙体尽头,下方即是断崖。此处形似一个墩台。此处位置开阔,位居制高点,可向东、向北、向南瞭望,位置极其重要,不设置墩台反倒不合理。

(未标墩台,距离起点1.37km 当前海拔458m)

 

近距离观察,为墩台找到了证据:有类似窝铺的环形墙体遗存,并且保留着直立的立面。

 

回头向上,近距离观察267号敌台,券门券窗未见拱形券顶,但些种结构无法承受上层重量,应当是券砖或券石被人为破坏。

 

上行不久,有一座土堆有些扎眼,就其地势看,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并且由于地势关系,两侧266、267号敌台分别被遮挡,无中间高点增设信号传递点或有必要。此为疑似墩台1。

(距离起点1.64km 当前海拔508m)

 

山势起伏,下了一道坎以后,再上一个小高点,又一处形似墩台。此为疑似墩台2。

(距离起点1.68km 当前海拔513m)

 

疑似墩台2所处位置,正好可以俯瞰二道关村所在的四海冶-黄花城要道。

 

从西侧回望疑似墩台2,位于一个小山头上,正好遮挡了267号敌台的身影。

 

近距离观察266号敌台,保存更为完好,拱券整齐,应与267号敌台相同。箭窗与火铳孔之间由两层砖相隔。

(距离起点1.95km 当前海拔547m)

 

5、探索那段支墙

强风来袭,或为上天心存善念,屡屡相阻,未能在崖侧直接下行,于是沿陡坡绕行。下行的路段,由于过于陡滑,墙体基本不见痕迹。偶有几块松散的石块,也难以与墙体联系起来。

(距离起点2.07km 当前海拔525m)

 

下至岔路口,转而右行。右行以后,山径中亦不见墙体痕迹,应该还是刚刚从266敌台上下行走过的路,是墙体走向位置。

(岔路囗,距离起点2.10km 当前海拔520m)

 

行不久--轨迹记录的距离,还应是水平投影的直线距离,不应是所走过的路径的长短,不至于只有60米--上方见到墙体。

(距离起点2.16km 当前海拔514m)

 

狗牙山脊,应是人工铲削形成的山险墙。

 

去年秋天来时,从狗牙尖上攀爬,这次贴近狗牙西侧,原来是一条路径。

狗牙山脊西侧,远看像是一处烽火台,循路过去观察,仍然觉得应该是一处烽火台。此处观察鹞子峪口及口外至莲花山西侧垭口的古道,亦有便利之势。

(疑似烽火台,距离起点2.23km 当前海拔534m)

 

可以看得见西北侧小山梁下的墙体,那段墙体为青石构成。

 

林下有小径。循小路前行,至一处陡坡处路径消失,贴近巨石爬下。

 

下方即是继续延伸的墙体。果然刚才的狗牙山脊,是一段山险墙。

(距离起点2.28km 当前海拔521m)

 

墙体的毛石规格偏小,大部分石块被泥土覆盖,成为一道碎石垄或碎石带。前方一个小高点上,出现一座疑似墩台。

(支墙疑似墩台1,距离起点2.33km 当前海拔506m)

支墙疑似墩台2。
(距离起点2.36km 当前海拔503m)

6、披荆斩棘的穿越

两侧植被茂密,并没有找到直接与对面青石墙体相对的路径,墙体消失后,沿山脊上的小路继续前行。原来这段墙体,其实并非藏在深山人未识,还是有人知道,有人走过,只是没有留下游记,没有留下户外轨迹。与对面隔着一条深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下行。

 

北侧山谷中有路,据萧老师介绍,这条路通鳞龙山。

 

山顶的路,时而明显,时而隐匿于丛生的灌木之下。不时需要披荆斩棘地与灌木刺蓬搏斗一番。

 

林下时有新鲜的野兽刨痕,估计有野猪光临不久。

 

视野开阔处,知道这是二道关村村后的果园。

 

终于发现灌木丛下有一条窄窄的小径,脱离沿山脊的主路下行,似乎还不是人踏出的,而是兽道。选择这条路向西侧陡坡下下行。

 

越往下,果树越多,进入果园。下到沟底。沿沟有小径通往南侧高峰高处。沿沟走了一段,再折向西侧山坡,快要登顶时,察看一下轨迹,似乎越来越接近狗牙山的方向。利用提前手工规划的线路,知道这是一条支沟,于是再次沿北侧山坡下绕。

 

到达第二条山沟,沿西侧山坡,寻找地图上“堡砦”的方向,尽量直切。途中遇见小径,沿小径走;或者有人行的痕迹,也可参照上行。不过,这样的线路,错过了在狗牙山脊上所见到的对面坡上的青石墙体。

 

路没有了的时候,就需要在灌木荆棘丛中穿行。胳膊上已经遍布伤痕,手上也扎了多根刺,扎得浅的拔掉了,扎进皮肤里断茬的一根,只好过段时间等它自己排斥出来。

 

7、又见墙体

应该已经接近山脊,听得见上方疾风劲啸。

当灌木丛下出现石堆的时候,留意了一下,判断出确是墙体。

 

不但有墙体,前方浓密的灌木丛中,分明是一座墩台。此处且称为支墙疑似墩台3,因部分墙体错过,并且并非专业,识别未必准确,统计也未必完整,仅作为本行程记录的序号。

(脚下清晰的青石墙体,前方墩台。距离起点3.54km 当前海拔516m)

 

植被稀疏处,墙体明显。

(距离起点3.57km 当前海拔517m)

 

这座墩台很明显,疑似墩台4。

(距离起点3.57km 当前海拔517m)

疑似墩台5。
(距离起点3.63km 当前海拔515m)

 

到达地图中疑似“堡砦”的位置,果然是一处环形围墙。这应当是一座墙上的铺房或窝铺,东西两侧的墙体尚且保持直立状况。墙并没有开口,也就是没有门,只是无人机拍照时,树木过于茂密处墙体成像不连续的结果。这种铺房或窝铺,在南山路边垣很多,驴友所发的东路边垣的照片也很多,擦石口-鹰飞倒仰的古擦石口段长城沿途也有约十来座,那儿墙体虽然单薄,但保留了较多的残高,可能是少有人去的缘故。

(距离起点3.66km 当前海拔516m)

 

墙体间有残留的三合土灰浆,明长城的特征非常明显。

 

南北侧墙体堤坝坍塌。

 

墙体东南角内侧依然保留着立面。

 

铺房往西,不再有明显的墙体,偶有一些散落的类似墙体的石块。

(距离起点3.69km 当前海拔515m)

 

下山后在鹞子峪村向老乡打听这段支墙,说这座铺房当地人叫马圈,因此这道小山梁叫马圈梁。至少这道支墙有无留下传说,已经鲜有人知。鹞子峪的人,据说是戍守边关的将士的后代,据说他们祖上来自山西。

不过,就铺房的规模及集团来看,当不属于马圈,其长宽各数米,东西长南北宽,做为士兵休息之所还是比较方便。

 

8、二道关边墙形胜

山顶的小路,一直延续,判断应该是通向鹞子峪的山路。一路走下来,果然如此。

远观附近山川地理概况,南侧是黄花城主线长城,中间是二道关边墙,西北侧是支墙拱卫,布局严密,当初构建黄花城一带防御体系,定是花了不少心思,踏勘了周围形势。二道关边墙所利用的山梁,其实是天然关城一座。

 

近观鹞子峪口南侧的山势,危崖耸立,其上又有坚固的城墙,易守难攻。

 

鹞子峪城堡,至今有多户居民居住其内。

  

小结:

1、确认二道边西北角外侧有支墙,这段支墙延伸至西北侧对面的小山梁上(马圈梁),并且该山梁上应有不止一座墩台;墙体西侧尽头,是一处铺房或窝铺,即独善其身老师提供的无人机拍摄的“堡砦”,该窝铺被当地村民叫作马圈(由于其规模较小且位于山脊之上,应不是马圈而是铺房);墙体止于铺房,铺房以西,基本没有明显的墙体。

连接支墙与266号敌台之间的一段狗牙山脊,当为一段人工铲削的山险墙。

狗牙石西侧,应有一座烽火台。

2、267号敌台下方,二道关村西侧断崖顶上,应有一座墩台,为未标记墩台。

3、267号敌台与266号敌台之间,有两座疑似敌台。

4、支墙上的铺房石材间有三合土残痕,应属明长城设施。

5、支墙的功能与作用,应是拱卫二道边侧翼,兼控莲花山西垭口-莲花山与鳞龙山南侧沟谷,监视西、北两个方向来犯之敌。因此,可能长度有限,并未进一步向西延伸。

6、如此说来,二道关东侧东北角的支墙,会不会与西支墙功能作用相似,对二道边东北侧翼的拱卫?二道支墙,构成了二道边的两只触角(二道关关城活生生就是一只天线宝宝)。

7、支墙的墙体年代仍有疑问:虽然二道边西北角、东北角外的支墙为明二道边拱卫之用,但部分墙体不能排除是利用了早期长城的墙体:

狗牙山脊与266号敌台之间的墙体,与二道边其他段的墙体石材基本相同,为黄褐色毛石;石材量大,有一定残高和立面,当属明代墙体无疑;

狗牙山脊往下的墙体,石材仍为黄褐色,但大部分掩埋土中,石块较小,形成土垄之上的碎石带;马圈梁也是类似的碎石带,只是石块材质为青石;这两段墙体,年代应当更为久远。这些墙体有早期长城迹像。

参照古北口八大楼子东侧潮河西岸的支墙,其南端不同于北端,北端明显出露地表、有一定立面,明显是明长城;南端少量墙体大部分被泥土覆盖,但仍然出露地表,有北齐长城痕迹;二道边西侧西北角狗牙山脊外侧墙体与此类似,大部分被泥土覆盖但依然出露地表,或需由专家进一步界定是明长城还是北齐长城;而二道边东侧东北角外支墙,由于上方覆盖泥土过厚,毛石全被掩盖,只有在东侧垭口处山路截断墙体的剖面,才判断出是墙体,其历史年代或更为久远,疑应早于北齐。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二道关处的长城,会有更久远的历史,丰富这段长城的历史记载,为确定北京地区战国长城的走向提供新的线索。

 

2020-5-10,11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