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走苏联模式失败了,欧美模式效果显著,是模式问题吗?

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在学习中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在刚刚建国后的几年,为了实现人才的快速培养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快速进入岗位,中国的高等教育第一次学习了国外的理念和模式,在大环境下,我们的第一任老师苏联就开始了国内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而苏联模式几乎奠定了中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对当时的工业需求起到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带来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以至于中国自从民国以后,出现的大师越来越少,直到后来逐渐放弃这一模式,改用欧美!

第一任老师——苏联模式

由于大环境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只有一位老师可以选择,那就是苏联,可以说当时是全盘引进苏联大学的教育模式,讲究三个字“专业化”。苏联认为专业学精学透,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或者顶尖人才。典型的四个特点: 单科性大学与文理综合大学构成的大学体制; ( 2) “大学—系—专业”(到现在也是); ( 3) 以专业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 ( 4) 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的课程体系

而一直到现在,虽然国家已经在改革这方面,逐渐减少了苏联模式的残留,但是依旧改不了原来的体系,毕竟已经过了几十年,如果全部推到重来只能是耽误教育,所以是边学习边改革。中国目前的理念还是苏联的,单科性大学和文理综合大学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几乎这一句话就概括了中国高校的现行状态,单科性大学的像农业大学、医科大学、师范大学、财经大学、矿业大学等等。文理综合大学像辽宁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大学等等。细心的你会发现,单科性大学除了那个单科很强以外,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专业,典型的就是西南政法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样的学校。除了法学和大气科学,别的专业真的不怎么样。而反观文理综合大学,虽然体量很大,但是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学校的工科都很差,强如国内第一的北京大学,工科也是一个侏儒。为什么?

原因就是当初北京大学的工科专业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已经给了隔壁的清华大学,而且当时包括燕京大学(现已撤销)等高校在内的工科都给了清华,所以后来清华大学也就成为中国最为顶尖的工科大学。当时调整下来就是北大文理综合,清华多科性工业大学。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而且后来一看,北大清华一综合一工科办得很好,所以后来很多省份也是竞相模仿,比如南大东南、中大华工、复旦上交、湖大中南、武大华中大(当时是华中理工)等等。都形成了在一个省内,最有名的两所大学都是一个文理综合,一个是工科大学。其中最伤心的就是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因为后来的合并失败了,最终学校被耽误了。

工学院来到历史上的强化期

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当时很多专业尤其是工学专业、工科专业都被单独拿出来建校,为的就是培养出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当然在院系调整中不仅仅工学院,还有像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都被拿出来单独建校,也就有了今天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时期工学院的地位不言而喻,就像是家里的长子,处处惯着。当时国内的工学院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学校依旧是工学院,像淮阴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等等。而著名的“八大工学院”就是那时出来的,而脱胎换骨于其中的“四大工学院“也是如今的985大学,响当当的名校。当时组建工学院时,国内还专门召开过全国工学院院长大会,之后拉开了浩浩荡荡的院系调整序幕。

单科性大学爆发式增长

当时就是以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为主,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取消了大学中的学院,调整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科,将全国学校分为大学、专门学院、专科三种形式。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包括后来的农业大学、石油大学、矿业大学等。都是单科型大学。并强调少办或者不办多科性的工业院校。这一点在如今看来是多么可笑。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但当时恰恰就是这样发生的。

苏联模式弊端凸显,第二任老师欧美上线

现在人都知道苏联模式给中国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苏联教育模式强调的就是专业化、理论化,包括我们在高考的时候早早地分开文理。分文理也是学习的苏联,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坑害了多少学子,现在高考改革不是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

苏联模式在多少年的发展中给中国带来了短期的效益,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工程师,在短时间内为国家工业人才储备奠定基础,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但是长期来看,苏联专业化的培养方式严重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理工不分家,最终变成文理是一家,工科独自发展。理科是工科的理论基础,工科是理科的工程应用,两者是亲兄弟,怎么能分开,这也在后来直接导致中国像钱学森那样的大师越来越少,以至于很多人都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的说法。文科和理科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放一块只能是增加了学校的体量,再无其他。

欧美模式兴起,中国高校开始收缩,合并潮来临

如果说苏联模式是讲究专业化,那么欧美模式强调的就是综合化,专业更加庞大,没有苏联那样的专业过分细化。学生学习的东西在同一个大专业内都能共用,不至于学生的知识面窄。除了这个领域啥也不会的那种。而事实证明中国目前正在向这一领域靠拢。欧美大学的专业都很领域化,并不会像现在国内那样细化。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顶尖大学几乎都是综合大学(在我们眼里看来),美国大学基本上都会有医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工程院、法学院等等。无论是私立的斯坦福还是公立的州立大学都是如此,学校的综合性很强,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多,科研的时候更容易做出成果。

因此学习了欧美大学的模式,中国高校逐渐开始了收缩,收缩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合并,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中国国内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高校合并潮。当初分出去的农学院、医学院等院校逐渐开始”回归“。在我们眼里那些巨无霸大学就产生了,山川吉浙就出来了。其实要说规模,中国大学的这点规模真的不值一提,相比于美国大学的规模,中国大学只能是初级,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如果说中国大学的规模大可能仅仅就是人数多,除此以外和美国高校比就是小儿科,很多人感叹吉林大学占地10000多亩,在校生七八万,专业139个,好像规模很大的样子,实际上美国大多数大学都是这样。只可能人数不及国内多,所以在学校的面积、学科数、专业数上中国的综合大学只能说是和美国差距最小的,但是赶上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大做强“成为当今国内高校的主流趋势

一直以来,国内综合大学的两个极端吉林大学和浙江大学。一个是又大又强,一个是大而不强。还有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吉林大学合并一直被认为是失败的,给人一种只是把所有东西都放在锅里煮的大杂烩一样,在学科评估中也是表现平平,一个A 都没有。而浙江大学是全国拥有A学科最多的高校,比清北还要多。而浙江大学也是目前国内综合大学的发展模板。也就是说综合大学能做到浙江大学这样已经是非常好了。

众所周知,综合大学的命名一般是没有任何修饰前缀的,不会有”科技“、”师范“、”工业“、”理工“等字样,一般就是”地名 大学“。但是有一所大学不一样,这所高校就是河南科技大学,这所大学如果没有去了解很多人以为这所大学是理工大学,实际上这所大学是综合高校。河南科技大学起源于洛阳工学院,后来在教育部的批准下,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为一所综合大学。而这也导致了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开始了向综合大学建设的步伐。

985大学反映最为激烈,组建新学院成为”日常“

985大学作为国内的金字塔级别的高校,首先就是想发展。毕竟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家财政补贴,有钱就能干任何事情,所以这两年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理工大学都开始组建自己的医学院,包括像中科大这样的小而精的大学,这些年也是蠢蠢欲动,想要扩展学科,包括人文社科和医科专业,大有走综合大学的趋势,还有哈工大、北航、天大等学校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医学院,但是前景不乐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医学院组建很多年了,但是效果嘛!大家都懂,南京大学医学院现在还不如南京医科大学,实在是让人唏嘘。综合大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趋势有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小结

中国高校已经逐渐摒弃了苏联模式,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并不适合高等教育。虽然苏联模式依旧残留,但是这些专门院校现在也是逐渐开始走上综合化发展道路,在未来或许这些大学都将是综合大学的模式,也希望未来综合发展下,中国的大师能越来越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