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海旺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临床表现变化多端,预后往往较差,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同时可造成心、肺、’肾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RA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我国北方地区为本病的高发区。因此,RA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社会意义。 中医学中并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多归属于“痹证”范畴。因该病病情顽固、缠绵难愈、临床表现多样,并可造成多脏器、多系统损害,故又将其称为“顽痹”、“骨痹”、“肾痹”、“风湿”、“历节”、“鹤膝风”、“鼓槌风”等,现代中医多以焦树德教授确立的“旭痹”为其诊断名称。 吉海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30余载,致力于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治杂病推崇脏腑辨证,从脏腑入手,驾简驭繁。提出从脾论治咳嗽、从肝论治痞满、从脾肾论治痛风、从脾胃论治难治性口腔溃疡、从肝脾肾论治脱发等脏腑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在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中,吉海旺教授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建树颇多。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起病较缓、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肾虚是发病的基础,外邪侵入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瘀血阻络为其病理基础。这里所说的“外邪”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寒冷、潮湿等不良环境因素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病毒等因素。肾虚既包括先天禀赋的缺陷,也包括免疫功能的紊乱。提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肾为主,补肾填精以益先天、补肾健脾以养后天、补肾滋肝养阴柔筋、补肾养血充实营卫、补肾温阳活血通络的学术思想。 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吉海旺教授将其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期。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期多证属湿热伤肾,治以清热祛风,补肾活血;亚急性期多证属肾虚寒侵,治以祛风除湿,补肾活血;慢性期多证属肾虚血瘀,治以补肾活血,通络止痛。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补肾贯穿始终。用药特点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期,所用药物以祛风清热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补肾药与活血药比例逐渐增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肾为主分期论治的治疗思想相符合。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初步探讨吉海旺教授补肾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治规律。通过选用吉海旺教授研制的风湿Ⅱ号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虚血瘀证,证实补肾活血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通过将吉海旺教授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历(门诊及住院病历)70例,共209诊次,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使用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RA最常见症状依次为:关节疼痛占18.03%,晨僵占10.03%,关节肿胀占8.49%,关节屈伸不利占8.39%;其次所占比例较大的为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关节畸形、面色晄白、肢冷不温,疼痛遇寒加重,恶风寒,皮色暗红,疼痛夜甚等症状。从舌脉而言,研究发现舌质淡占71.60%;苔薄白占86.43%;细脉占总脉象的34.85%,沉脉为7.20%,沉细脉为19.32%,共占61.37%。从证候分布而言,肾虚血瘀证占50.00%,肾虚寒侵证占33.86%,湿热伤肾证占7.14%,其他证候共占10.00%。从治疗药物而言,祛风湿药所占比例最大,为28.46%;其次为补肾药,占23.07%;再次为活血药,占21.25%;解表药紧随其后,占10.97%,体现出吉海旺教授补肾活血,兼以祛风除湿的用药规律。 选择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虚血瘀证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风湿11号胶囊,4粒/次,1日3次;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7.5mg/次,每周1次。疗程均为12周,观察补肾活血法(风湿Ⅱ号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疾病疗效方面,风湿Ⅱ号胶囊总有效率为96.67%,与甲氨蝶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风湿Ⅱ号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优于甲氨蝶呤。进一步比较两组主要指标疗效,发现无论甲氨蝶呤还是风湿Ⅱ号胶囊,在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平均握力上,均有显著疗效(P<0.01)。风湿Ⅱ号胶囊在缓解疼痛及关节肿胀上,优于甲氨蝶呤(P<0.01)。在中医症候与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风湿Ⅱ号胶囊疗效优于甲氨蝶呤(P<0.01);对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来说,其疗效与甲氨蝶呤疗效相当(P>0.05);但对于晨僵、关节喜暖畏寒、畏恶风寒、腰膝酸软及神疲乏力等体现肾阳虚的特异性症状上,风湿Ⅱ号胶囊明显优于甲氨蝶呤(P<0.01)。在中医症状改善的起效时间上,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屈伸不利及晨僵为8周(P<0.05);而关节喜暖畏寒、畏恶风寒、腰膝酸软及神疲乏力等症状从第4周就有明显改善(P<0.01)。实验室指标方面,风湿Ⅱ号胶囊在改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与甲氨蝶呤疗效相当,而对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 RF)则无明显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变化,表明甲氨蝶呤能够导致白细胞总数降低,而风湿Ⅱ号胶囊则无此副作用。在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甲氨蝶呤组与风湿Ⅱ号胶囊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药物安全性方面,风湿Ⅱ号胶囊要优于甲氨蝶呤。 在总结吉海旺教授治疗RA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RA的病因学、发生学和实验医学等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RA在发病的过程中,不仅存在肾虚血瘀,而且由此而产生的“瘀毒”使该病的治疗更加复杂化,所以今后在治疗RA上,不仅应重视虚瘀同治,更应注重虚、瘀、毒并治,可能收到更为理想的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跟师学习,本文全面继承整理了吉海旺教授学术思想,系统研究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进一步验证了风湿Ⅱ号胶囊治疗RA的作用及机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