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外有别到内外无别: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十二)
从内外有别到内外无别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十二)
李新方
【原文】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解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祖师这两句话,是说太极拳的发劲,要蓄有像弓张开一样的强大力量,把对方像箭一样直射出去。对于“蓄劲如张弓”,李亦畬在《身备五弓解(太极五弓图释)》中讲解甚为精妙:“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五弓为一弓,才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穿,一气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
讲到这里,有的朋友不免会产生疑问:太极拳不是用意不用力吗?不是圆的运动,非圆即弧吗?不错,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一位朋友在武术刋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内外有别》的文章,引发了主张偏柔和偏刚的朋友之间的争论,互相指责对方练的不是太极拳,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如今网络取代了杂志,类似的争论不仅没有止息,反而愈演愈烈,如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哪个更厉害?等等,都很难达成共识。
事实上,太极拳的不同流派也好,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也好,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也好,不论你是练什么拳的,每个人都是两条腿支起个肚子,肩膀上扛着个脑袋,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上是一样的,技击的本质规律只有一个,功夫只有高和低的差别,在实战中只有攻和防,输和赢,以及赢得是否轻松的问题,是以中国武术历来主张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而每个习练者所处的境界自有差别,太极拳前辈常讲,“太极拳家看一切武术都是太极拳”。实战中的攻和防,输和赢,以及赢得是否轻松,个人功夫的高和低等,都是太极,一切武术都离不开太极,所不同的是主动地认识和掌握太极规律以制人,还是被动地接受太极规律的制约而受制于人。
一般地说,学武术大多是从追求极开始,能达到极的人就不是很多,如外家拳大多追求力量和速度达到最大极限。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只追求柔,追求太极的外形动作,非圆即弧,在圆的切线上走化对方的来力,但这样的推手(狭义的)功夫再好,也只算达到了极,而不是太极,同外家拳所追求的力量和速度一样,任何武术在初级阶段都是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这是完全正常的。
极是相对真理,而太极是绝对真理,太极拳就是专门追求绝对真理的武术。有别所追求的是极,所以怎么用功也不能离开初级阶段。只有无别才有可能逐步达到太极,即高级阶段,即太极的境界,是极柔而极刚,极慢而极快,极圆而极正。圆大了是圈,缩小了只是一个点,如果能够在一个点上走化对方的来力,化和打是可以在同一瞬间完成的,力量和速度都是一般外家拳无可比拟的,所以真正的高手,若非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是看不出是练什么的,叫做“打人不露形,露形非为能”。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但不用力决不可无力,练到不用力而有力,就是太极劲。要达到不用力而有力,就要按照上引李亦畬《身备五弓解(太极五弓图释)》的具体方法,练成一身备五弓。拉弓当然也需要力量,但太极五弓蓄劲的力量也是从对方借来的,当对方的力量向自己打来,如果能够在一个点上走化,就为自己的太极五弓蓄上了强大的力量,自己只用意来控制发机,就可以把对方像箭一样直射出去了。而“非圆即弧”的走化之法,是在圆的切线上走化对方来力,这对于一般的对手虽然也能走化,但同时也失去了进攻或反击的最佳时机。
从理论上说,任何武术到了高级境界都是太极,都是极柔极刚,极慢极快,极圆极正,但一般的方法,大多是达到了极以后才开始追求太极,即所谓“练一家观百家”,“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到了这个阶段,就决不会有什么内家外家,孰优孰劣等口舌之争了,因此,说别人是外家的恰恰证明自己是外家,说别人不能实战恰恰是因为自己不懂实战。正如《庄子·逍遥遊》讲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练武人对武术认知的范围和深度,是由其所依据的参考系之大小所决定的。
许多人学拳一辈子,还不知太极为何物,正是因为参考系太小,用极的观念和方法学拳是不可能达到太极的,就连极也很难达到,更难真正理解“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讲的是什么。要想练成这样的高功夫,就必须用太极的观念和方法学太极拳,即直接把内外有别换成内外无别,先从理论上把各家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学拳练拳的实践中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了,用较短的时间练得这样的高功夫完全是可能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