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备五弓: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七)
一身备五弓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七)
李新方
【原文】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解曰】前文“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讲的是太极内功的发劲之秘,然则有发劲必先有蓄劲,这里,祖师进一步讲了太极内功的第六大秘密,蓄发相变:“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曲中求直”,读到这里,许多朋友自然会联想到人们最熟悉的现代散打中的“直拳”,还有拳击中的刺拳、少林拳中的冲拳等,也都差不多,也许还会大惑不解:太极拳不是圆的运动,或“非圆即弧”吗?怎么也是直的?殊不知太极拳的直,比外家拳的直更直。
外家拳的直,是形直,也就是把手臂伸直,所以人们都看得见,如[美]佛劳德·帕特逊《拳击秘诀》一书就讲过:“刺拳的传统打法是与肩成直线”,“把臂伸直”,“使你的拳头像闪电一样打出和收回”,“你会听到有些有经验的教练对运动员高喊伸出去、伸出去”。但这种形直没有蓄劲,更没有整劲,发出去的只有手臂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击中目标,往往打成消耗战,最后是力大手快的一方获胜,故外家拳崇尚力量和速度。
而太极拳的直,是意直,形曲乃能意直。一是直接,走最近的距离,直接有效地击中目标,而只有意的距离是最近的,是零距离,挨何处意就用在何处,手不一定要挨到对方身上,意已经到了对方的重心,“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李亦畬《五字诀》),“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出手不见手,满身都是手”。
二是直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把对方像箭或弹丸一样直射出去,而要达到这样的技击效果,只有在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的条件下才可以做得到的,形直的拳术最多只能达到把对方击伤或击倒的效果,却很难把对方发射出去。
三是直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连续进攻,由于外家拳的“直拳”一类打法,是把手臂伸直,“伸出去”,如果伸出去之后却没有能够有效地击中对方,就必须先撤回来,再伺机“伸出去”,这就是程宗猷《耕馀剩技》中讲的“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的问题,因而做不到连续进攻,而太极拳的直是曲中求直,形曲而意直,从手臂到胸腰、腿脚,都是劲以曲蓄而有馀,发劲后并不需要撤回来,发劲后还能够连续不断地发劲,是“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武禹襄《太极拳解》)。
“蓄而后发”,是曲中求直的具体练法和用法,也就是太极拳前辈们常讲的“一身备五弓”,李亦畬有《身备五弓解(太极五弓图释)》一篇,讲得非常具体实用:“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五弓为一弓,才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穿,一气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
“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十三势,一势有一势之妙用,然势势皆意,而非形也,故必须用意去揣摩,不可着相,特别是十三势用起来只是一势,即每一个动作都是完整的十三势,一个气势,气为轮,意为辐,腰为毂,具有强大的动力势能,如五弓合一,人为箭,我为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而腰间如总弓之弓把和弓弦的中心位置,是曲中求直,蓄发相变的总机关,故在走架打手时必须刻刻留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