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一点资讯】
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
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
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補腎深二寸。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
木二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
(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木一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穴性:泻肝胆热、开郁通窍。
主治:口苦耳鸣、肝火旺盛、脾气暴躁、肩膀酸痛、右胁下痛、项紧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同木一穴。
说明:
(一)下针的深浅,通的经就有所分别,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为胡师所列,在董公书中有二个木穴图示,而书中只有木穴一穴而已,此三穴,可用五分针,浅刺一分入肺经,深刺二分到四分入肝胃两经,这亦是董氏奇穴所特有,常随扎针的深浅而其所归属就有所不同,这点该特别注意。
(二)木穴共有三穴,可三针同下成倒马针法对右胁下痛,效佳。同时对口干火大亦有效果。
木三穴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上二分半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上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穴性:泻肝胆热、开郁通窍。
主治:口苦耳鸣、肝火旺盛、脾气暴躁、肩膀酸痛、右胁下痛、项紧痛、胆固醇过高、胁肋痛、胃胀满烦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临床应用上,可任取一—二穴使用,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胃肠胀气、胁痛甚效。双手取穴不忌。
说明:赖著在木穴经验中,木穴可治眼睛易流泪及干涩,另木穴能止外感风邪不宣皮肤瘙痒等,因本穴入肝经,目通于肝,因此如赖著所称可治上列诸症,而笔者认为,如木穴再配董氏奇穴上三黄穴,效果当更好。
4、妇科穴治不孕症
妇科五穴
定位:手背大拇指第一节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计五穴。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子宫神经、六腑神经。
取穴:手背,当大拇指第一节外侧,距中央二分半处,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止,合计五穴。
归经:入任督二经。
穴性:调经理带,宜通下焦。
主治:子癌瘤、子宫癌、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经痛、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过少、阴痛肿痛、赤白带下、阴吹、产后风症(月闪风症)。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针浅刺出血。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妇科五穴为妇人百病之特效穴。临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针,有立竿见影之效。
说明:
(一)妇科五穴为主治妇科百病的主穴,为妇科治病必取之要穴,可再配合其他如凤巢、木妇等妇科穴,本穴配门金穴治经痛特效。
(二)妇科穴,在董公书中有二穴,胡师增三穴,计五穴,笔者认为,在此区域取三穴倒马即可。
5、驷马穴治过敏性鼻炎及多种皮肤病。
指驷马穴
定位:驷马二穴—手背,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外开三分处。
驷马一穴—驷马二穴下二分半处。
驷马三穴—驷马二穴上二分半处。
解剖:正中神经下浅枝、肺分支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调和气血。
主治:皮肤病、脸上黑斑、雀斑、鼻炎、耳鸣、中耳炎、胸痛、肋膜炎。
针刺法:直刺一—二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说明:指驷马穴与指五金,指千金在同一条直线上,指五金在食指背第一节,指驷马在第二节,董公原著外开二分,胡著三分,此为两者出入。
经验:驷马穴有手驷马,足驷马穴,两者都入肺经,为调气的主穴,主治疗有关皮肤问题的穴位,对各种皮肤病、青春痘、黑斑有治疗效果。
配穴:
(一)治疗黑斑驷马穴配上三黄,通关、通山,效果佳。
(二)治疗红肿大颗青春痘,可本穴配三重穴。
削骨针及上三皇治各种骨刺。
6、通关、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针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通關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
通山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上二寸處是穴。
通天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直上四寸處是穴。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心源性之風濕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通關、通天、通山三穴大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
內通關穴:通關穴向內橫開五分。
內通山穴:通山穴向內橫開五分。
內通天穴:通天穴向內橫開五分。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心臟機能失調引起之腰酸背痛、四肢無力。
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一起使用,成為直三針倒馬針法。
7、下三皇治糖尿病。
天皇穴
穴位:弯曲膝盖,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直下一寸。即「十四经」之阴陵泉穴直下一寸处是穴。
归经解剖:伏在神经、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取穴:当膝胫骨内侧下缘直下一寸处是穴。即「十四经」之阴灵泉穴直下一寸处是穴。
归经:入心、肾二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膀胱炎。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注意:孕妇禁针。亦不宜用灸。
辨别:天皇穴的正确位置是位于「十四经」阴灵泉穴下一寸,并非阴灵泉穴,切勿混淆,以免影响效果,阴灵泉之主治与天皇穴主治有所差异,读者自行比较。
应用:本穴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症,胃酸过多。
经验:此穴带反应点在颈两侧靠缺盆处,用按压手法,可疏缓颈侧缺盆疼痛。
配穴:
(一)颈项扭伤痛,本穴配腕顺三穴(近后溪),配合导引行气针法,一般马上见效,效果未显时,可于病点放血。
(二)肩痛,本穴或肾关配肩凝穴(位三间与三间之中间),如再配合病位放血,特效。
人皇穴
穴位:在胫骨之内侧前缘,即内踝骨上缘三寸五分处。即「十四经」三阴交穴上五分处。
解剖:伏在神经、肾之分支神经,肺分支神经。
取穴:当内踝骨上缘直上三寸五分处是穴,即「十四经」之三阴交穴直上五分胫骨内侧处。
归经:入肺、肾二经。
穴性:和血舒筋、补肾益精。
主治:淋病、阳萎、早萎、遗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尿血)肾盂炎、肾亏之腰痛、背痛。
针刺法:直刺六分—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应用:本穴具有强精、强壮之作用、对胆囊、脾脏手术时可当麻醉穴。
注意:本穴有促进子宫收缩作用,故孕妇禁针。
本穴位置在三阴交上五分,切勿混淆。三阴交主治妇科、人皇入肾。
经验:
(一)下三皇配三叉一穴,再五形穴放血,可增强视力,另五形穴上放血,有的可治视物如有飞蚊之症。
(二)美容针灸,上三黄配下三皇,驷马穴、灵骨穴,并配合脸部美容有很大效果。
(三)下三皇常三针齐下成直式倒马,通理全身及三焦,可作保养保健针法。
地皇穴
穴位:在人皇穴直上四寸。即内踝骨上缘直上七寸五分处。
解剖:伏在神经、内侧腓腹皮神经、肾之神经。
取穴:当内踝骨上缘直上七寸五分处是穴。即人皇穴直上四寸。在「十四经」之漏谷穴上五分处。
归经:入肝肾二经。
穴性:舒肝解郁,补肾益气。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梦遗、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应用: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合称下三皇。有时将天皇腹穴、地皇、人皇三穴亦称下三皇,配通肾、通背、为治疗肾亏、肾脏炎、糖尿病之特效穴。
说明:
(一)下三皇或通肾、通背、通胃两组穴位取一且倒马,再配上三黄,灸疗中脘、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长期治疗,可治糖尿病,效果不错。
(二)下三皇为董氏针灸中有名的强壮补肾要穴,长期配上三黄下针,可调补元气,增强体质,要增强体质时,不要下针太久。
(三)下三皇配上三黄,及通关、通山、通天取二穴,背部偶尔扎董氏天应穴,有时亦在正会放血,扎正筋、正宗,上列诸穴配合而治癫痫病,笔者有几个病例治愈,相当成功,疗期三个月。
8、制污穴治久年恶疮不收口
定位:大拇指背第一節正中央上,共三穴。
主治: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後刀口流血不止,不結口。
針法與應用:以三稜針扎出黑血者當時見效。
9、叉三穴配足三重治暴聋。
三叉一穴
定位:在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解剖:桡骨神经浅枝,肺分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取穴:当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眉棱骨酸、胀痛、视神经萎缩、半身不遂、痿症。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至两掌骨间端。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局部酸胀麻电感。
区别:董氏三叉穴虽与经外奇穴八邪穴位相同,但其主治症状与八邪完全不同。又刺针方法,八邪是针三分—五分或三棱针点刺泻血。而董氏三叉穴是直刺二寸与八邪有别。希读者仔细分辨。
说明:三叉一、二、三穴在董公所著之书,并无列入,而由胡师公开董公所传编入其所著之「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三叉穴为董氏所传中具有奇效的要穴,三叉穴共有三穴,每穴归经不一,对其所入之经,具有调整调补之功,为董公常用之要穴。
三叉二穴
定位:在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脾之神经、肝分支神经。
取穴:当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脾经、肝经两经。
穴性:健脾活络,理解祛瘀。
主治:胰脏炎、脾肿大、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手脚麻痹、肝弱。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擦虎口进针至掌骨骨缝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区别:本穴位置虽与八邪(经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状,与刺针法皆不相同。请注意区别。
经验:
(一)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三个穴位,一齐下针,对感冒时体力的回复有很大的帮助,三叉穴和董氏奇穴中神耳穴、水金水通、通肾穴一样,具有补穴的功能,不只有治病的效果,亦有调补气血的功能,身体较虚的人可取神耳穴及三叉穴下针。
(二)三叉穴每穴各有其归经,当临床取用时,当配合掌诊取适当经穴,效果更佳。
三叉三穴
定位: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肾之神经。
取穴: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镇痛,益肾利尿。
主治:头晕头昏、坐骨神经痛、长骨刺、腰酸、腰痛、肾盂炎、肾脏病水肿、重感冒。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区别:本穴位置虽与八邪(经外奇穴)相同,但主治症状与刺针法完全不同。
经验:
(一)三叉三穴入肾经,因此五行上属水,而视力减退的人,大都属于肾水较虚,因肝为木,主目,木补其虚,故刺肾水补肝木有滋肾益目之效,对眼睛帮助很大。
(二)三叉三穴下针后,亦可再加配腕顺一穴,使成董氏T字刺针法,更可加强效果。
三重穴
定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
(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10、侧三里、侧下三里治三叉神经痛针有特效,屡验不爽
定位:侧三里穴位于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即十四经之足三里外一寸五分。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牙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取穴: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处。
归经:入心、肺二经。
穴性:活血祛瘀,消炎止痛。
主治:牙痛、颜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盲肠炎疼痛。
针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本穴、外三关、三重穴一带可称为足外侧肺区,此处如有异色、异状,可就此放血,可治头面,及肺胸相关之病。
说明:本穴对治疗偏头痛,甲状腺肿大、舌下肿这些功能与三重穴同,它可与三重穴轮流与驷马穴相配,效果不错。
配穴:
(一)本穴下针可配四花穴一带放血配灵骨,对治牙齿疼痛有效。
( 二 ) 本穴配灵骨,心门穴治疗下满有效。
(三)本穴配三重穴可治耳下腺炎,病位亦可放血。
定位:侧下三里位于腓骨前缘,即侧三里下二寸处。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牙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取穴: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处。
归经:入心、肺二经。
穴性:活血祛瘀,消炎止痛。
主治:牙痛、颜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盲肠炎疼痛。
针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本穴、外三关、三重穴一带可称为足外侧肺区,此处如有异色、异状,可就此放血,可治头面,及肺胸相关之病。
说明:本穴对治疗偏头痛,甲状腺肿大、舌下肿这些功能与三重穴同,它可与三重穴轮流与驷马穴相配,效果不错。
配穴:
(一)本穴下针可配四花穴一带放血配灵骨,对治牙齿疼痛有效。
( 二 )本穴配灵骨,心门穴治疗下满有效。
(三)本穴配三重穴可治耳下腺炎,病位亦可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