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作品(一四六)它们该何去何从(《作文指导报》)
(感谢“大余朗读者”习习)
它们,该何去何从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一(2)班 彭欣悦
假日,在家翻微博,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标题是这样写的:我拍过的古建筑后来都消失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点了进去。文章开头简述了一下作者的身份,一位历史系大学生,因为对历史感兴趣,爱屋及乌地也对一些有历史厚重感的东西十分着迷,所以在假日里,经常带着相机全国各地跑,去寻找那些散落的历史遗迹。直到有一次,他在四川的村落旁路过时,听说山洪要来,村里要迁村,而旧村落可能会被水淹没。他觉得自己带着相机,就和村民说我帮你们拍几张村里的照片留念一下吧。可是他一到村口才发现,这树不是普通的树,村里的城墙,老树,甚至是一段残垣,都是他爷爷的爷爷辈往上数,他觉得有些遗憾,所以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来记录。
一口气读完,我不觉有些震撼,还有些唏嘘。原来古建筑离我们那么近!原来那些古物在悄悄离我们而去!前阵子看了一对夫妇在中东地区采集古建筑数据的故事,那对夫妇本打算采集完数据后将其发给博物馆以便复刻,却不想不久后中东爆发战争,而那座凝结古人心血与智慧的建筑,也在炮火中毁于一旦。
但炮火、天灾不仅仅是古建筑消失的原因,当然还有人为因素。
城市扩张、建设交通这些理由把一幢幢古建筑往绝路上逼。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多少古建筑被吞噬于柏油、水泥地面下?它们顶住了几百上千年风雨洗礼,抗住了炮火纷飞的岁月,难道到了和平年代,反而没了它的容身之地了吗?
1953年北京城建之时,林徽因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当然,我并非是说仿古建筑不建,或是所有古建筑不能拆。留下有价值的,加以保护;普通且劣态的,在与城市发展矛盾时,固可以考虑拆除。
尤记得暑假时去佛山玩,那里有个叫南风古灶的地方。当时进去的第一感受,就是城市里怎会有一个如此妙的地方。门口尚还是高楼林立,走进去之后古香古色的建筑好像拐个弯就能和千年前的古人撞个满怀。在这里城市与古人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混成一幅光怪陆离的画面。游人虽交织不绝,但都染上了一股禅意。那天我发的朋友圈是这样写道的:闹市里的小确幸。
古风与城市相结合的例子,我自是可以再举,虽然全国上下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但我希望可以再多再多一些,范围可以再广一些,让那些已经行走千年的老家伙们,在我们这里,仍能寻得一处栖身之所。
简评:
这是一篇眼光独到、思路清晰的评论文。作者由一篇关于古建筑行将消失于山洪的微博讲起,联系到中东战争给古建筑所带来的破坏。在指出“炮火、天灾”对古建筑破坏的同时,转入“人为”的破坏。作者一方面引用林徽因对拆除北京城墙的态度的文字,一方面联系亲身游览的佛山“南风古灶”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表明古建筑是能与现代生活融合一起的。最后作者以“那些已经行走于年的老家伙们,在我们这里,仍能寻得一处栖身之所”收束全文,俏皮中饱含期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事例丰富,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