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深读”(一)《宋诗选注》:一本氤氲着文化意蕴的诗注(《帅作文》)

宋诗选注》:一本氤氲着文化意蕴的诗注

江西省大余中学程秀全

《宋诗选注》是钱锺书先生凭一己之力、耗时两年选注的一本书。其“注”不是注某个字词,而是由一个字词向更广阔的诗歌园地延伸,对诗情诗理作极透彻的分析,让我们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一、注释与各类作品、各种知识相贯穿,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本书注释不拘形式,仿佛聊天,天南海北,由字词句联系各类文学作品,在知识的汇集中举一反三,文化意蕴深厚,让人有有豁然开朗之感。

如注陆游“直斩单于衅宝刀”:“《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注孔平仲“摇回清梦戍墙铃”中“戍墙铃”:“城墙上看守人摇的铃;古代守夜不但‘击柝’,而且‘鸣铎’,《西游记》第五十二回所说:‘又有些该班坐夜的,涤涤托托,梆铃齐响。’”

《水浒》《西游》等小说,我们极为熟悉;钱锺书注释时,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不仅是注一个动作、一种古代生活,更把诗与小说贯通,通俗易懂中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内涵。这种看似顺手拈来而又打通文体的注释,书中有许多,匠心独运而又自然凑泊,给人以启迪。

钱老还善于根据某一字词,向相关知识延伸,并总结概括规律。如注梅尧臣“田闾敢怨嗟”句中的“敢”字:“‘敢’等于‘不敢’或‘何敢’。在汉代作品里往往‘如’等于‘不如’,‘敢’等于‘不敢’;宋人常摹仿这种语法,所以南宋的任渊、刘辰翁等人在注或评王安石、陈师道等诗集时,把‘堪’解释为‘不堪’,‘得知’解释为‘不得知’。”不仅注了“敢”字于文中的意思,且联系与之相类似的“如”字、“堪”字、“得”字,由一个而及一类。

由一字作出引申,归于一类,不仅讲这类用法的源头,还讲到它的传承变化;这样注释,可极大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助于我们举一反三。我们在学习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者敢申恨”的时候,在学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的时候,这个知识点可以给我们以极大的帮助。

二、注释的诗句与相关诗句比较,比较中寓品鉴与思考

钱锺书注句,注重联系在内容与艺术手法上相似或相反的句子延伸,探究句子的源与流,由此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由一句而及多句,由一个作家而及其他作家,把薄书变厚。

如陆游《示儿》诗,钱老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句,他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1.这种爱国思想贯穿于陆游的整个生命中。他例举了陆游之前所写的四首表达不忘中原的诗句,道“这首悲壮的绝句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2.这种情感于后世的影响。他引用“陆游死后二十四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时刘克庄的诗,表现陆游这一复国梦对后人的激励与影响;再引用“陆游死后六十六年元师灭宋”时林景熙的诗,进一步引发读者对陆游复国梦最终破灭的遗憾与惋惜。通过横向与纵向引申,对陆游的爱国之情进行立体的考查,正像钱老在作者简评中所说的一样:“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由此,把这两句诗的意蕴挖掘殆尽。这样注释,不仅表现出这首诗的深度与厚度,也表现这种情感的历史永恒度;而我们,也由读一诗而涉及了多首诗,薄书也便变厚了。

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钱老注“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很能表现他的思考,充分展现他的质疑探究的精神:

这句也是王安石讲究修辞的有名例子。据说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才选定这个“绿”字;最初是“到”字,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等等。王安石《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也许是得意话再说一遍。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前三句引《容斋随笔》中的话及王安石另外的诗句,是为了说明此句“绿”字的妙处,这属于鉴赏;后面举三个唐朝诗人中“绿”字用得好的句子,是寻找王安石“绿”的源头,探究其师承关系;后面连提五个问题,不是说教,而是引导读者的思考,是作者质疑与探究精神的体现。表面看也许仅是注一句诗,而实质是小评论,三个角度阐述,既鉴赏又质疑探究,其知识的含量远远超过诗句本身。

三、从整体注诗,揭示章法结构,探究文艺奥秘

有的诗歌,在整体构思上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可作为一种类型,钱锺书会对诗歌整体进行分析,拈出章法结构,总结规律特点。

如李覯《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钱老从整体注曰:

意思说:故乡为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为暮云所遮掩,一重又一重的障碍,天涯地角要算远了,可是还望得见,还比家来得近。同时人石延年《高楼》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范仲淹《苏幕遮》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欧阳修《踏莎行》词:“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千秋岁·春恨》:“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词意相类。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物更远,就像这些例句;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例如吴融《淛东筵上》:“坐来虽近远于天”或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钱老先解释诗意,然后旁征内容表达上与之相似的四位作家的四首诗词;不仅对这类作品的立意构思进行总结,还牵引出与此类构思刚好相反的作品,并举例加以说明。如此旁征博引,不仅把本诗的构思立意表达得清清楚楚,同时把另四位作家的作品也阐述得明明白白,同时与之相反的作品也阐述得一目了然。不是着眼于一个点,而是一个类别;不仅是一个类别,也有与之相反的类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给读者以触类旁通的引导。

再如注苏轼《惠崇春江晓景》。钱老先联系诗题对全诗作整体分析:“前三句写惠崇画里的事物,末句写苏轼心里的想像。”理由是“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然后从虚实的角度说:“鸭在惠崇画中,而河豚在苏轼意中。”“‘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苏轼看见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钱锺书联系生活解诗,联系习俗解诗,让我们明白,阅读诗时,不仅要知人论世,也要考查地方习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依这种思路,我们触类旁通,在面对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时便找到了钥匙——“春雨”在陆游的耳畔,“杏花”在陆游的意中,是即景生情的想象。因为“卖花声是临安的本地风光”,陈与义有名句曰“杏花消息雨声中”,王季夷曾说“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

因而,我们以为,《宋诗选注》,不仅仅是一部宋诗的选注,更是由一篇篇小评论组成的一部由具体诗作向诗歌鉴赏与理论延伸的杰作。它以宋诗为基础来注释评论又超越了宋诗本身,它跨越前朝后代,跨越了唐诗与宋诗的界限,甚至跨越了诗与词曲及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界限。钱老凭借着他那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让人读其散文般的不忍释卷。它能开眼界,启心智,育情感,很适于高中学生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