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发表:一切创作从模仿开始——向古人学写作方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11期)
一切创作从模仿开始
——从模仿学习谈阅读对写作的启示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分两大块,一是实践,多源自身生活;一是前人经验,多源自书本。学习写作也如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生活实践这一源头,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阅读,不能忽视向前人的写作学习。古人在谈到诗歌的模仿学习时,有所谓的“偷句”“偷意”“偷势”之说,这其实就是模仿学习。善“偷”者不仅仅是“偷”,不仅仅在模仿,而更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让自己的作品非原创而似原创,甚至模仿而高于原创。以下我们专就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谈谈阅读对写作的指导。
一、“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模仿学习之“偷势”
现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有段写给张兆和的情话很有名,它不仅打动了张兆和,也深深的打动了后世的读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一个整句,由四个分句组成,前三个分句都是铺垫,最后一个分句才是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前三句为最后一句服务。这种表达比单纯的说“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要好得多,因为前三个分句突出的是“多”,后一个分句突出的是“少”,以多衬少,突出“爱”的专一与执著。并且四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增加了文章的语势,读来韵味倍增。
其实,这种行文章法古人早就有了,沈从文是向前人模仿来的。如《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曰:
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漂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明明是讲“徐娘”,然从“柏直狗”与“萧漂阳马”马讲起,让这二者为“徐娘”作陪衬;前二者“虽老”,仍有用,有如“徐娘虽老”仍有其“多情”的特点。句式由单变复,有了语势,也更有意蕴。并且,前两句用“犹”,最后一句用“犹尚”,用“犹尚”承接前两个“犹”字,三者连贯在一起,显得更为郑重。
这种句法除沈从文模仿外,许多诗人也模仿,如余光中的《乡愁》。全诗四节,前三节所讲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为辅,最后一节“而现在”为主;前三节讲的“邮票”“船票”“坟墓”三个意象其实就是为最后一节“海峡”意象作铺垫;并且这四个意象以时间为序,逐层加深。从这个角度来说,余光中这首诗的章法也是向前人学习的结果。
这种章法,学生也可以模仿学习,也可以因此组织出好文章。如下面一段文字:
在巨大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年级排名表下,看着自己那在数百人之后的名字,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一个朋友走了过来,看过这巨大的年级排名后,指着理科第一名的名字,对我说:“这个人真是个天才啊!”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静静地看着那个名字,我的心里却并不平静,思绪又回到了初中时代……
初一,她坐在我前面,大家都在教室外玩耍,她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不仅是看教科书,文学、历史著作一本一本地看。那时,她考全班第二,我考第三。
初二,她坐在第一排,我坐在角落里。在晚自习前的喧闹声中,我也隐约能听到她的读书声;课内的、课外的,她都读。那时,她考全年级前十,我考全年级前二十。
初三,她坐在第二排,我坐在第五排。课间,她发出的声音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前往办公室问问题的脚步声。那时,她考全年级第一,我考全年级第三十。
从初中时代的记忆回到现实,我问那个朋友:“什么是天才?”
他支唔半天,没有答上来。
“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我说。……
——王宏《天才》
文章从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时间段,从自己与那理科第一名的学生在学习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对比中,突出了努力勤奋与成绩的关系,层层递进,这学习的就是“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的手法;而开头写那巨大的排名表下,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不仅让文章结构完整,流畅自然,而且进一步强调突出了“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形式与内容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这就如《乡愁》诗之于“柏直狗虽老”句,可谓“偷势”之典范;“偷”而不使人觉,这是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人不得不注意并努力学习的地方。
二、“你一走台北就空了”——模仿学习之“偷意”
“偷势”“偷”而不使人觉,高明的“偷意”也亦有此功效,与原创平分秋色,或者竟高于原创,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一样。余光中诗《寄给画家》,其中写道: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那个画家是余光中台北的好朋友,他要去香港一段时间,余光中作此诗送他。朋友一走“台北就空了”,从事理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从情感角度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余光中心中,这个朋友是唯一,没有这个朋友了,余光中就是孤独的,即使在“众里”而仍觉“身单”。如此表达,夸张中把内心最淳最厚的朋友之谊表现出来了。
如果我们加以追述的话,却发现,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余光中的首创,余光中此处立“意”“偷”自韩愈。韩愈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开篇道: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分析得透彻:马群中没有良马了,称之为无马,有何不可。这就如余光中一样——台北没有知心人了,称之为没有人,又有何不可?韩愈文与余光中诗立“意”可谓一致,只不过韩愈表现的是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而我们称余光中“偷”韩愈之“意”,未为不可吧。
然再细究,韩愈此文立“意”也非独创,而是从古书中来,韩愈亦“偷”古人之“意”。《诗经·叔于田》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中讲自己的心上人“叔”(古代兄弟排行为“孟仲叔季”,“叔”为老三)骑着马去了野外打猎了,在女主人公看来,心上人一走,“巷”子里便没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巷”子里的人不如“叔”,不如“叔”既“美”且“仁”!很明显,韩愈所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立“意”便取自这首讲男女之情的诗。
同一立“意”,《诗经》用以表现男女之情,韩愈用以表现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妥妥贴贴的在文章呈现,无丝毫矫揉造作,自自然然,此真“偷意”之杰作。善于读书、读书多者,能“偷意”而不著痕迹;而不善读书、读书少者,不仅不能“偷”,即使“偷”而也将被人一眼识破。从这角度看,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可谓大矣。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模仿学习之“偷句”
前面讲到“偷势”“偷意”,此处讲“偷句”。“偷句”“偷”得最成功的要属曹操《知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中竟有六句使用的是《诗经》中的成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写的是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前两句,且用“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来承接,这一方面用以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另一方面蕴含着省略掉的后两句的内容:“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责怪当中饱含着求才的真情——只要有才,你就来,不要因为我未亲自延请就不来!这样对接向简直天衣无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的是宾主欢宴的情景,曹操在此要表达的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对待,我们定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这四句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相衔接,由渴望贤才到招待贤才,承接自然无痕迹。并且,“但为君故”的“君”在《诗经》中是特指,此处变为泛指,凡是读到这首诗的读书人都可以把自己想作曹操为之沉吟、招待的对象。这样一来,两处引用的《诗经》原句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连接起来,不仅意思完整,而且连针线迹都灭了,不得不说曹操是“偷句”的高手、能手,“偷”而不使人觉,“偷句”似原创!
毛泽东也善于“偷句”。他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一联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对唐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诗突出的是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毛泽东则表达的是推翻蒋政权时那种兴奋自豪的心态。有人评价毛泽东的这句诗时说:“严谨地说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出至唐朝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但是直到毛主席为它作媒天造地设了后一句后,似乎才真正成为千古绝唱!”这句话或许有溢美的成份,然而也从另一侧面说出,毛泽东此处“借”用,此处“偷句”,还算是成功的。
毛泽东少年时有首《咏蛙》(1910年作)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明朝张璁也有一首《咏蛙》诗:“独蹲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吾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两诗一对比,我们能发现,少年毛泽东只对张璁的诗作了小小的改动,此处不能算是“偷句”,只能说是“偷篇”了。这也许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的涂鸭之作,只因后来成了毛泽东成了国家主席之后,好事从故纸堆中翻出来而已加以扩大化罢了,想必主席在世,也必不承认这是他的创作吧。
写作中,偶尔的偷句点化,也可使文章如画龙点睛般出彩。如下面一段学生文字:
我趴在桌上闷闷不乐,倩见状便凑过来,故弄玄虚的问:“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
我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便转述给了她:“此人已死,有事烧纸。”
“什么?”她做出诧异的表情,“她坟墓在哪儿?风水好不好?有一句话藏在心里好久了一直没跟她说。”
“什么?”
“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她说得郑重其事。
我不禁“扑哧”一声笑,倩也舒展了愁眉,和我相对笑着。
——成嘉琪的《HELLO!OK,绷》
“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是调侃的引用,“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也是引用话语,以调侃对调侃,然“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则不仅是引用,更是化用,它源自于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然而情境气氛与前面一脉相承,让文章既有情趣又有余味,二者的默契与情谊全部展现出来了。这乃是高明的偷意。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模仿学习之“偷字”
“偷势”“偷句”“偷意”之外,还有“偷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如贾岛“僧敲月下门”、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是修辞炼字的有名的句子。据说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最初是“到”字,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等等。这个“绿”字用得好!如果用“到”字,少了鲜明的形象感;用“过”字,形容鸟的轻盈还不错(如杜诗“身轻一鸟过”),但说春风“过”江南却词义不佳;“入”字有动态感,写春夜小雨非常生动(如杜甫“随风潜入夜”),但用于描述遍及江南的春风,却很不贴切;“满”字虽然形象鲜明,也很生动,但是却显得生硬,与春风的轻盈不相称;而用“绿”字,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王安石对此也相当满意,他在《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他对这个“绿”字太满意了,得意的话非得再说一遍不可。
但是用拟人化的“绿”字,点春光已到,富有动态美,却不是从王安石开始,这个字在唐诗中早就出现了而且屡见不鲜。如“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已绿瀛洲草。”(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对这个字的反复修改是不是忘记了唐人的这些诗句而在这里白费心力?或者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意的标新立异,欲与唐人争高下,而最后不得不向唐人认输?王安石曾讽刺欧阳修,说“欧九(欧阳修)不读书”,可见他是读书甚多者,唐人这几首诗并不生僻,他不可能没有读过;或许他是想标新立异而不能,最终只能沿用,向唐人认输!而后人因为读书少,便由其用字的变化推想出他“推敲”的努力,而没发现王安石在“偷字”。“偷字”不使人觉,就如他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典不使人觉一样,这不仅看出王安石的高明之处,也见出非这个“绿”字不足以表现眼前的情景,不足以表现王安石此时的心情。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个论断没有错;但有“源泉”不一定有好文章,要写出好文章非有一定章法句法等不可,章法句法等的掌握就要向古人学。学古人结构文章的方法,学习古人文章立意的角度,琢磨古人优美而独创的佳句,体会古人用字之“点铁成金”法,这样,我们的文章在有“源头活水”的基础上,才能写得更优美,更有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