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大兆街道小井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大兆街道最西端。东邻西曹村,两村相距不到一里地。2012年,有1个村民小组,97多户,283多人,耕地340多亩。以张、李两姓为主。据老人讲,最早村里李姓为一户,来自村西北五六里地外的高望村,现还有老人按老叫法称李姓为“老房子”。张姓祖坟在村西数里外的栲栳村。
《长安县地名志》载,为明朝“秦藩王裕王朱诚洌之墓,系郡王等级,故陵墓较小”,因古时为避讳坟墓而称其为井,故小井因朱成洌墓而得名。小井村得名又有另一说:过去村东有一个墓叫玉华坟,有群众家里曾有过镌刻着“玉华井”的礼盒(祭祀用器具),1965年村边曾出土一方相同叫法的墓碑,所以村名也可能由与“玉华”相关的坟茔而来。据老人讲,村北的坡地叫碑坟坡;村里原有一棵大皂角树,空心,有碾盘那么粗,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基本说明建村时间也应是在那个时期。
过去村中有两个庙宇,都只有一间房子大小,相邻的二府井村每年耍马角就在此处。
新中国成立前恶名在外。当时人们说村子有“两个半好人,四大恶人”,这些人或为盗墓贼,或为土匪。不论官民,都敢翻墙入户,暗偷明抢。曾抢劫过附近村庄,也缴过国民党溃军的枪,还设计枪杀过南章曲的乡绅王孝廉。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军队逃跑时抢了逃跑军队的枪,新中国成立后均被判刑。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村中土地为水浇地。1967年起用三年时间整修地40多亩;1969年以后三年连着打了三口井,灌溉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修建平行渠、循环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峪灌区少陵渠修到村边,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70年代中后期开始种植棉花,试
种“万株棉”(一亩地栽一万株棉花)大获丰收,被评选为全县的学习榜样。后又尝试“红苕下蛋”,生茬地亩产达到4000多斤,成为村民的主要口粮。
在那“一刀切”的年代,村干部却有着自己的思路,搞“扩大麦田”,种玉米、麦子。坚信“秋赶夏,夏赶秋,三料不挤一料收”的道理,公社叫种麦子,他们却种产量更好的豌豆麦。在上面推广“高产粮”种高粱时,他们种谷子,亩产达到600多斤。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开始办砖瓦窑,建起了少陵原上第一家村办企业。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依然坚持集体经济,吃大锅饭,坚持走礼泉“袁家村”的路。1984年,由于村民强烈抵制,才实行了包产到户。近年来,村内发展了新兴产业,包括机械运输业、大棚种植,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改革开放后,在县建委的帮助下,拆除破旧茅草棚,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坚持统一样式新建了“居民点”,20世纪80年代初全村改造完毕。在建设过程中,村子砖厂以“30元一千”的低价发砖给村民,所有楼房山墙都是集体出资修建,竣工后还给每户补助600元钱。现在的村子由一圈二层楼房围成,四四方方,中规中矩,只有村东门楼可通外边。当时,住上楼房成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引得十里八乡的人来参观。
近几年来,严格执行“不能有砖瓦窑”的新规定,带头拆除村办砖厂;二是新修两条共3000米的出村路,实现水泥硬化,将这个“世外桃源”的出口延伸到了宽阔的雁引公路和韦鸣公路;三是对村内环境进行改造,拆除村中心的乱搭乱建,新建文体广场,并安装健身器材;四是对原村委会办公场地进行改造,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被授予绿色村庄、生态文明村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重生。村里年年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英才,如原“八一”射击队教练李堂乐,知名画家李世英。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