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五年平辽方略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议和,后金也是这么想的

先来看看袁崇焕此前是为什么被撤职的。

《明史·袁崇焕传》: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所以,在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让手下人以袁崇焕救援锦州不力为罪名,上书进行了弹劾,迫使袁崇焕自己请辞乞休。但根本性的原因还是袁崇焕在努尔哈赤死后,私自派人吊唁,与皇太极议和,在朝廷给人留下了把柄。

从袁崇焕本身的意图来看,议和只是手段,目的还是筑城,也就是修复锦州、中左和大凌三城,在辽东当地构筑防御体系,而不是像之前的高第所做的那样,完全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而且,宁远就是在袁崇焕的主持之下修复的,从而形成了关宁锦防线。

所以,在天启帝驾崩、崇祯帝登基后,迅速铲除了魏忠贤,大臣都纷纷上书,推荐袁崇焕,认为只有袁崇焕能够解决辽东问题。崇祯帝同意后,在平台召见时,袁崇焕提出了五年平辽的计划。

但在当时,袁崇焕没有当面对崇祯帝解释究竟如何用五年时间就平定辽东,而是把他的方案写在奏章里。召见完毕后,袁崇焕出来,遇到给事中许誉卿,许誉卿询问袁崇焕,五年平辽的具体方略是什么,袁崇焕表示,他就是随口一说,安抚圣心而已。

《明史·袁崇焕传》:

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削诸冒功者。廷臣争请召崇焕。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五年平辽就是随后一说,实际上心里并没有具体计划,主要的依据基本上就是来自这个记载。但以当时的具体形势来说,袁崇焕并不是真的没有具体方略,具体方案他是心里有数的,只是在这里没有对许誉卿说实话而已。

袁崇焕为什么不对许誉卿说实话呢?很简单,因为许誉卿是言官,主要职责就是给其他人挑毛病的,弹劾其他人。而且,熊廷弼就是因为朝廷上的派系斗争,被言官弹劾,以至于最终被杀。所以,袁崇焕在这里是有意隐瞒许誉卿,而不是真的心里没数。

那么,袁崇焕真正的五年平辽计划是什么呢?同样是在《明史·袁崇焕传》中,是有比较简明扼要的说法的,也就是袁崇焕自己在奏疏中所说过的: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

这里的说法其实已经可以说是相当清楚了,也就是立足于防御,建立防御体系,主动出击也是为了防御,同时,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和皇太极议和,这同样是在为建立防御体系争取时间,而不是真的放弃辽东。

袁崇焕的这个办法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从清朝的方面来说,在努尔哈赤时代,和明朝进行大规模战争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争夺辽东局面的主导权。因为在此之前,辽东的蒙古大小部落都是以明朝为宗主的,而努尔哈赤的目标就是把明朝在辽东的军事据点都拔掉,迫使辽东的蒙古部落投降清朝。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关外已经完全处于守势,蒙古部落投降清朝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在辽东的不只是蒙古部落,还有几十万辽东汉人,这是明朝在辽东长期经营带来的结果。所以,要不要放弃辽东,关系到朝廷到底是不是还要在辽东维持一个防御体系,依托这些辽东汉人,抵御清朝的扩张。

所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要主动进攻宁远、锦州,就是要彻底把明朝势力从辽东赶出去,迫使明朝完全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而从明朝的角度来说,如果彻底放弃宁远和锦州,就意味着从此完全彻底的放弃了恢复辽东的想法。而袁崇焕坚持不放弃宁远,并修复宁远、锦州,意图也就是保持在辽东的主动进攻能力。

从当时明清双方的军事态势看,如果明朝决心坚守,花大力气经营,在辽东地区建立稳固防御体系,依托城防和大炮坚守,清军强攻其实也没有太大的胜算。无论是袁崇焕在宁远的防御战中,还是宁锦大捷,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清军在皇太极时期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绕开已经成型的关宁锦防御体系,从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这些地方突破长城防线,围攻北京。但清军当时连宁远、锦州都攻不下来,这种孤军深入进攻北京的做法其实主要也就是骚扰和制造政治影响,并不是真的以为自己有能力攻下北京,主要目的都是劫掠。

袁崇焕当时的办法其实也是传统上一个经历了较长时间承平时代的王朝在面对一个新兴的挑战者的时候,所能采取的主要办法。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就是如此,并不是主动进攻,而是建立防御体系,长围久困,等待叛军自己内乱。更明显的则是宋朝在面对西夏的崛起的时候,范仲淹和韩琦在西北地区所采取的策略其实也是如此,就是不断修建军事堡垒,构筑防御体系,不断以堡垒战来向对方渗透,而不是与对手野战。后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其实用的也是同样的办法。

综合来说,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并不是夸口吹牛,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经历了松山之战的失败后,明军当时在辽东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再主动与清军寻求野战决战,而应当立足于防守,经营防御体系,用修军事堡垒的方式逐步扩展和渗透,但避免与清军野战,还是有可能形成遏制清军的堡垒防御体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