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人文 ‖ 1279】散文 · 宁夏西吉 赵建丽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
文‖ 宁夏西吉 赵建丽
文学照亮生活
最美的往事往往被封尘,就像我读书生涯中的许多老师,曾以言传身教永远影响激励着我,纵使时光如水远去,我都不能忘却他们。四十多年过去了,王秀明老师的形象时不时总在我的心头萦绕,特别是我走上教书这条道路之后,每每在教学个别学生时,总有她诲人不倦的风格在影响着我。在我从一个天真顽童踏进学校的门槛时,王老师就成了我的第一位语文老师。那时我们没有学前班,更没听说过幼儿园,开学第一天,我们就是一位从没有捉过铅笔,没有见过任何故事书的一年级学生。那时,教室里没有桌凳,我们坐在檩条上,我把母亲用一尺花布缝成的书包放在两头用胡基支起来的木板上,背着手,仰着头,听老师上课。记得老师在用木架子支起来的黑板上写上a、o、e,然后用一根小木棒指着字母教我们读,我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朗读。在教我们书写字母时,老师边盯着我们边在黑板上以尽量慢的速度示范,我们跟着老师的笔顺用右手食指在空中画。晴朗的日子里,老师往往带我们在校园里练习写字,我们排成一排,蹲在地上,用竹节或从废电池中掏出来的炭棒在地上边读边写边往后退,记得有位同学总是不会写回笔而把“a”的小尾巴写在圆圈的右上角,老师就蹲在地上捉住他的手边教边说边读。还能清楚的记得王老师教我们念声母“L”的情景,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低头就能看见老师的一双黑平绒胶底方口鞋,他站在讲台中间,身子微微向前倾,两手伸起到两腮旁边,攥着拳头,两手食指伸直指着左右两腮,半张嘴,舌头向上撬,面对我们一边读,身子一边从右到左,再从左到右多次转着半圆,这样使坐在教室两边的我们都能听得清声音,看得清口型。如今,老师那教读“L”的声音,还能清晰的在我的耳际回响!还记得我班有位姓吴的同学,经常穿一件和我一样的花布上衣,老师就亲昵地说:你们俩长得像一对儿(双胞胎),我总是认错。敬爱的王老师给我留下的点点滴滴非常多,她教我学会了汉语拼音,学会了最基本的生字,可惜老师只教了我两年就调走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启蒙老师,但她那瘦条的个子,齐耳的短发,白皙的脸庞,却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三年级教我语文的是一位中等个子的男老师,姓李,李老师常穿一身黑色衣服,走路很快,两脚总是向外撇,两只胳膊摆动幅度很大,老戴一顶鸭舌帽。李老师每天给我们布置一篇毛笔字,我们叫大楷,记得老师给我们班同学一人一张他写的大楷帖,让我们交换着临帖,他还要求我们写小楷,我们的小楷就写在大楷本子上每个大字的周围,哪个字写得好,老师就在哪个字上画一个红圈,记得他曾在我写的一个“战”字上画了两个红圈,并说:这个字写得真好!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来,我不能不为那时的我们竟然能用一支毛笔写出大小两种不同字形的字的本领而感叹:一支毛笔压重写是大楷,放轻写便写出小楷,我的毛笔字基础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李老师一直把我们带到小学毕业。老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拿着一瓶墨汁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巡视我们做作业,看见谁的墨盒里墨干了,就给谁弓腰添墨的样子!张应录老师是我上五年级时的一位数学老师。那时的张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位驼背老头,梳着大背头,鼻梁很高,鼻尖上常常有汗滴,他的上衣常常敞开着,从不系纽扣,后来才发现他的上衣上没有纽扣,一件白洋布衬衫上的纽扣也是他自己用针线胡乱串起来的。他走路时常常背着两手,能让人明显的看到他右手的不规则 ,据说他的右手受过伤,所以他经常用左手写字,我们的数学作业的封皮就是他用左手写的毛笔字,字体看上去总是向左微微倾斜。张老师教学生好像有着教不会不罢休的样子。记得有次数学测验时,我错了一道分数计算题,讲卷子时,老师让我板演这道题,可两个异分母相加的分数题我不会做,严厉的批评之后,就以慈祥的面容,和蔼的语调,耐心地教导了我,接着一连出了十道异分母相加的计算题,让我练习,然后又把这十道小题改成减法,鼓励我继续摸索着做,自那以后,我才真正对数学有了兴趣。几年以后,我上了高中,老师也退休了。有一天,我班有位和老师同村的同学捎来张老师的话,说:他一直记着小学时代的我,做什么都是那么的踏实,他很想见见我。由于路途的不方便,更重要的是那时正值高考前的紧张复习阶段,我真的很想带着蟾宫折桂的喜讯去见老师,所以未能及时去和老师见面,就给老师写了一封信。不久,我就收到了老师的回信和老师给我送的几本“优秀作文选”,可惜这封信和几本优秀作文选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现在回想起来,真后悔没有把这么宝贵的东西保存下来,只隐隐约约记得老师回信的大概内容:从你的来信中发现你有写作的禀赋,要坚持。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想到的要去看看张老师,然而我没能如愿,张老师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这便成了我永远的遗憾!但张老师那慈祥的神色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却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如果说我的这三位小学老师的不同的认真教学风格,使我永不能忘怀他们,那么初中的老师中,却有着一位对我创伤太深的老师,给我留下是太深的难以愈合的烙印,因为这位老师使我以切肤的伤痛体会到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心理中伤。小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初中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特别不适应的是成天不文明的语言充耳的班级环境。在没上初中之前,就有对此地的“轶闻传说”入耳,来到这里之后,时时听到的不仅仅是带有歧视性的语言,而且还要为每天上下学时在路上遭到石头瓦片的攻击而惶惶不可终日。当时,给我教语文兼班主任的是一位音乐老师马老师,说实话,我恨这位老师,一直到我也当了老师之后,这种恨才慢慢地变成了些许的感激。在那个男女生之间仍存在着三八线的年代里,我的第一天初中生活就是在这位马老师的男女同桌中开始的,我被夹在了四周都比我无论是个头还是年龄都大的男生中间,他们的十分不友好,如今回想起来那种令人的怕仍不减当年,那时我每天过着离座位腿上挨一脚,回座位背上挨一拳的日子,再加上班主任“臊羊不和绵羊”的骂声,真使人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处境,天性胆小怕事的我不敢向任何人诉说,除了默默的忍受,只感到度日如年,弃学的念头无时不萦绕心头,最为严重的是,有一天上语文课时,班主任的第一句话就是操着一口十足的老陕腔,劈头盖脸的喊出我和同桌的名字:“刘某某,赵某某,站起来,你俩得是(是不是)两口子”。教室里一片哑然,我只觉得失神般的吃惊,那天我趴在桌子上整整一天,也是从那天开始,一个“羞”字儿缠得我足足过完了窝囊三年的初中生活。从此以后,我变得不爱学习,每天的语文课上我听到的都是我的老师用连篇的歇后语上的课:什么“飞机上挂电壶,你们还是高水平(瓶)”,“墙上挂狗皮呢,你们太不像话(画)了”之类的与语文课无关的话语。由于创伤的太过深刻,“恨”字便深深的埋在我的内心,因这一“恨”字的作祟,使我失掉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幼稚、不明事理的我在贪玩中错过了读书生涯中的黄金期,后来我给自己的初中生活下了一个定义:窝囊至极!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后,因为有了这位老师对我的不经意的中伤,在从事教书育人这份工作中,我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初中生活经历时时提醒着我: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面对怎样的始终还是个顽童的孩子,无论如何我绝不会用任何有伤学生自尊的语言来侮辱我的学生,这就是我对这位初中语文老师有了些许感激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流逝,“恨”字在我心里逐渐消失,但创伤永远无法愈合。在这里,我并不是有意诋毁我的老师,我只是把这段经历的中伤记录下来,以警示和我一样从事教育工作的同行们切记:教育学生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万不可用恶语中伤学生,否则这种创伤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疤,这种不经意的做法,甚至会毁掉一个好学生!由于初中三年我背着“恨”字,碌碌无为的虚度了时光,导致学习成绩的一塌糊涂,以致使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学习上的佼佼者而博得哪位老师的青睐,所以学习上的我从未得到过哪怕是只言半语的鼓励。上了高中以后,一向踽踽独行的我,最终成了一个被高考拒之门外的落榜者而深感龌龊不足夸,尝透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惨痛教训,但我很清楚登龙门这座独木桥使我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我不得不走上复读的道路。提起复读的日子,至今令我伤心流泪。多少个夜伴青灯,诵经阅典的时时刻刻,使我难忘。在学习上永远感到自卑的我,从决定复读的第一天起,我就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即使“征途纵有百丈渊”,我也要“劈手击浪三千尺”。在五载复读的日子里,为能修成正果,我用百分之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克服压力,刻苦学习,不跨进心目中的象牙塔,我绝不回头。也许是老师可怜我,也许是我的一股钻劲感动了老师,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最感艰难的时候,我最终遇到了两位因给我鼓励而难忘的老师,一位是给我教数学兼班主任的潘明老师。记得有一次当我打开老师检查过的家庭作业时,我激动得热泪满眶,从未给数学作业用文字加过批语的潘老师,在我的作业上醒目的画着三个感叹号,写着“继续努力”四个字,这是我在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从未得到过的久违了的鼓励,也是我十几年读书生涯中企盼太久的几乎绝望的鼓励。从此以后我的学习兴趣大增,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潘老师教了我三年数学,如今潘老师在讲台上传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立的课堂场面,始终记忆犹新,老师只言片语的鼓励,令我终生难忘。在复读的道路上,还有一位使我不能忘却的老师是教我语文的张玺老师,张老师只教过我一年语文,不知是老师的课讲的生动,还是多次落第的我深深地懂得了知识对于我的重要和我对知识的太过渴求,促使我绝不会碌碌无为的放过每节课堂的分分秒秒。我常常记着老师讲议论文的场面以及训练我们写议论文的点点滴滴,从《为了忘却的纪念》到《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课堂场面令我至今回味。当年老师给我们出的作文题目,如今还是那么耳熟能详,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到“近墨着黑,近朱者赤”的一篇又一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使我有了较好的议论文写作基础。还记得老师给我们布置过一篇自拟题目的作文,当时我的自拟题目是“家庭风波”,在这篇作文里我引用过一个句子“五和六月忙,秀女也要请下床”,这是我们庄农人在农忙季节常说的一句话,使用此句时,我就对“和”字有犹豫,但找不出一个更合适的词来代替“和”字。当上交的作文本发下来时,我看到了“和”字用红圈圈起来,旁边写着一个“黄”字,我一下子有了醍醐灌顶般的感觉,如今还能记着老师的总评,给我的作文以肯定的同时又指出了不少缺点,这篇作文老师作为范文在班里进行了交流点评,这使我莫大的鼓励。清代学者郑燮之语“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我深深地感谢我的老师,感谢他曾经的鼓励,使我从此爱上了写作。几十年过去了,任凭岁月如何花开花落,我永远都记着我读书生涯中的许多老师而不会忘本负义。
【赵建丽】网名恬谧,好读书,不求甚解。偶有点滴文字见于文学平台。
谢谢你对本平台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