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不懂规矩要吃亏,一定要这样做,为家人收藏!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2021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七,我们迎来了秋分时节。
诗云:“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赏完明月,秋分又缤纷而至。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此时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
在民间,有着“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的说法,秋分起,气候逐渐变凉,此时正式入秋,空气也开始变得干燥起来。
秋分时节,养生最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秋分养生,注意“四防”!
一、防秋燥
常言道:“燥主秋令”,秋季降雨减少,气候比较干燥,此时容易出现秋燥等现象,比如口舌干燥、喉咙痛、皮肤干裂等症状。
另外,秋燥极易伤肺,所以在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燥食物为主,比如百合、木耳、枸杞、莲藕等新鲜果蔬与食物。
二、防秋乏
秋分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很多人会感到精神低迷,四肢无力,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
除此之外,可以选择散步,登高等秋季运动,帮忙缓解精神疲乏,促进我们的血液流动。
三、防秋凉
民间有着“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进入秋分时节,“秋老虎”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小,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虽说要秋冻,但更要注意保暖,防止秋凉,预防寒气入侵,保证身体健康,小心着凉这一点十分重要。
四、防秋郁
到了秋天,人们容易悲秋伤秋,此时精神调护十分重要,应保持神志安宁,培养乐观情绪。
若是情绪低落,可出门晒晒太阳调整心情,或者适当饮用一些绿茶、咖啡、巧克力等以此来舒缓情绪。
秋分四大“名补”
一、百合
秋季食用百合,是滋阴润燥的佳品,百合除了食用价值,同时也是药用价值非常高的中药材。
百合可以帮助我们止咳平喘,还有着止血活血、清肺润燥的功效,是老少皆宜的必备品。
百合经常食用,还有着安神的功效,今日秋分,为大家介绍一款简单的百合食用菜谱。

| 百合蒸南瓜 |

选用一块南瓜,适量的鲜百合,还有一小把枸杞,将南瓜切块装盘,放上百合,最后放在开水上蒸20分钟即可。
二、红薯
立秋后,是红薯正当成熟的季节,红薯不仅健康又美味,还有着“长寿食品”的美誉。
在广西西部的长寿之乡,长寿老人共有的一个特征便是每日食红薯。
红薯不仅是理想的减肥食品,更是对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

| 红薯糯米糍 |

秋分后,可做一些红薯糯米滋让全家人共同食用。
三、大枣
大枣不仅有着美容养颜的功效,还是一款治病的良药,食用大枣可以帮助我们健脾益气。
中医中会常用大枣来治疗气血不足,失眠等症状。
不过大枣虽好,切记不能多食,尤其是对于内有湿热者,多食的话会出现胃胀、口渴等症状。

| 大枣花生玉米面发糕 |

秋分后,可用红枣做一些大枣花生玉米面发糕,既营养又美味。
四、枸杞
枸杞的营养价值极高,与胡萝卜一样对我们的眼睛很好,枸杞有着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另外,将枸杞根煎煮后引用,可以很好的帮助降血压。

| 枸杞牛奶花卷 |

秋分当天,可为全家蒸一些枸杞牛奶花卷,不仅美味,还能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力。
秋分养生,两大平衡“秘诀”
秋分意味着已经正式进入到了秋季,在这个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养生要注重阴阳平衡的规律,要使我们的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人体的阴阳平衡,切记不可出现偏颇。
一、饮食宜阴平阳秘,忌辛辣油腻
人体的饮食也得遵循阴阳平衡,一般来说会有宜和忌,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有着不同的宜忌。
老年人还有发育中的儿童,都不宜过分进补,清淡饮食为佳,不可辛辣油腻。
二、养生重阴阳平衡
进入秋季,会产生秋燥的现象,秋风袭来,还会有凉燥的现象。
为了防止这些情况,得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最重要的,秋分对于艾灸一定要重视起来,比如说督脉,包括我们的肺瑜、大肠瑜、肾瑜、大椎。
除此之外,秋分是养肾的最佳时机,而在中医看来,睡觉对于补肾效果极佳。

这个姿势有利于肾阳气的补充,肾阳气相当重要,相当于是命门的真火。

生命力是否旺盛,重点就在于命门的阳气是否充足。

睡觉时用此招式,补肾效果非常明显。

混元卧是还阳卧的再次升级版本,脚心相对,手指交叉重叠放在头顶上,手心则对着头顶百合。

以上这两种自身,都有着锻炼肾经和肝经的作用,大家不妨一试。

正所谓肾气足则百病消,大家一定要抓好秋分这个时节,好好调养自己的身体。

秋分到啦!

人们常说秋分秋分,日夜平分,

在这个万紫千红,层林尽染的季节,

秋分,带走初秋的恬淡,送来深秋的璀璨。

寒气袭来,一定要添加衣物,

多保重身体,祝你秋分愉快。

《秋》分祝福先送上

《分》分送到你身旁

《快》快传发和收藏

《乐》观愉快心情爽

♥愿所有朋友秋分快乐!♥

希望你收到这份关心后

心里美美的

生活甜甜的

好事多多的

万事圆圆的

点个“在看”,

把这份特别的爱意,

送给家人朋友,

愿您健康常伴,福气常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