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它的终极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所产生的广泛而不可调和的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被列强瓜分完。
这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战争。前后共有几百余个国家卷入战争,它也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造成了一千多万人的死亡和两千万人的受伤。战争也对欧洲各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什么是战争爆发的原因?本文应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前形势
国家利益的争斗
首先,德国的崛起威胁到现有世界体系中既得利益者。原德意志地区是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三百个小邦国,实际上是一片散沙。它们之间设置了高耸的贸易壁垒,使统一市场自始至终未能形成,更难以统一。
如此支离破碎的中欧,对周边国家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对于英国、法国和俄国而言,等于少了一个劲敌,国际环境会更安全一些。因此,在一战前,英法俄是现有国际秩序中典型的既得利益者,其殖民地和经济总量巨大。
但随着拿破仑打败普鲁士,把德意志地区(包括普鲁士和奥地利)并入莱茵联盟,并向他们传播民主自由博爱的思想,已经在德意志地区形成了民族主义。因此,德意志人在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又经过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最终于一八七一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国家。由于俾斯麦想建立一个只有德意志人的小德意志国家。但奥地利由于与匈牙利、斯拉夫等周边民族长期融合,民族问题很难解决。因此有人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是德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景老照片
自德国成立以来,德国就以其严谨的品质,良好的国民教育和社会福利,以及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煤炭等工业体系,一跃而起,超越英法,仅次于美国。欧洲的老牌帝国对此束手无策,他们决不会容忍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国家与他们交战,威胁既得利益和环境安全。特别是法国,一心一意想把普法战争的失败告一段落,夺回阿尔萨斯洛林。
俾斯麦对此也很清楚,因此在他领导下的德国仔细地建立了一个联盟系统。它的目的是防止法俄联盟(再保险条约),让俄国站在自己的一边,更紧密地与英国的关系(地中海协议),并组建三国同盟,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随时防止两线作战。
但对于崛起的德国,其他国家的眼睛也不瞎,联盟系统毕竟如履薄冰,总有破碎的一天。德国的末日来临,是新皇帝威廉二世掌权,俾斯麦被迫辞职。威廉二世也是个穷困潦倒的人,出生时左臂萎缩,骑马十分不便。身为皇族继承人,其母亲对此非常不满,从未给小威廉好眼色,还用电击和残酷训练来医治他的残疾。因此,这就影响了威廉二世的性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景老照片
正因为威廉二世的张扬,在外交上一再犯下错误,使俾斯麦精心设计的同盟格局一点儿毁掉。于是,法俄联盟与德国的双重势力夹击。同时,他还进行了海军竞赛,希望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争夺殖民地,并引起英国的不满。最后仍难以逃脱周边国家围剿的悲惨命运。
另一个方面是直接原因,与萨拉热窝事件的起源有关,这就要说到土耳其帝国奥斯曼的衰落。在意土战争结束后,意大利全面击败奥斯曼帝国,夺取非洲殖民地。
巴尔干半岛的其他民族也因此受到激励。奥斯曼帝国统治了数百年后,他们终于有机会重启独立,于是巴尔干战争爆发,土耳其奥斯曼被赶走。
但是,老帝国不复存在,新帝国再次出现。皇帝俄国和奥匈帝国看上了巴尔干半岛,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一九零八年,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起了矛盾冲突。塞尔维亚曾希望向波斯尼亚扩张的,同属斯拉夫民族的波斯尼亚,却被奥匈帝国迅速占领。因此,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黑手们将决定向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派遣杀手报复奥匈帝国。那就是著名的斐迪南大公被暗杀,最终导致一战。
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
最后一点是对技术性的总结。难道仅仅是新旧帝国矛盾,就必然引发一场世界大战?为什么会有六十几个国家参与欧洲事务?他们为什么能够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和破坏?这就是科技的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景老照片
第一,尽管说一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但世界各国都参与其中。为什么其他国家要参与欧洲事务?那只是欧洲国家的一个殖民地而已。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南非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摩洛哥等西非国家则是其殖民地。因此,大航海和殖民地制度是世界大战的根源所在。要想把全世界拉进自己的战争,只有少数老大哥才能把整个世界变成自己的小弟。要不然只是几个大国在打仗,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没关系,别的国家是不会被牵扯进来的。除此之外,铁路、机关枪、无线电等技术也是推动世界大战形成的重要条件。
铁道部的运输和补给将会变得更快,而且可以控制的范围更广。有的地方走得很远,补给十分困难,行军又累,资源消耗大,以前不敢轻易打。如今,铁道部在几天内就能到达,或在同一段距离内以更快的方式进行补给,一瞬间投入百万兵力不再是梦想。这种情况导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机关枪就是杀伤效率的体现。在拿破仑时期,由于射击精度不高,多采用方阵战术,增加射击密度,以弥补不足。当时,一场战役下来,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但自从机枪发明以之后,杀人速度就像割草一样,而且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训练端着机枪的士兵起来相当容易。这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变成杀人狂魔,一次战役死个几十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伤亡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坦克展示
最终就是无线电通信技术,这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使指挥者能够更快地掌握远处的战斗情况,及时做出正确指示,避免误机。它还使世界各地的战争成为可能。之前传情报快马加鞭跑死人,还要一个月。如今只需一种电波,就可以让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了解最新情况,大大增强对情报的掌握。
国家层面的分析
第一,塞尔维亚王国本来就是暴躁的。在战前,塞尔维亚王国一直被阴谋和谋杀所困扰,1903年塞尔维亚的一场政变中,一帮军官杀害了当时的国王,并引入了宪法委员会来进行改革。不过,塞尔维亚王国雄心勃勃,企图统一所有的南斯拉夫人,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波黑,然而早些时候的柏林会议就被划入了奥匈的范围。自奥斯曼帝国独立以来,塞尔维亚一直充斥着暴力和诡计,各种激进的民族主义团体渗入政府。一名背后的黑手阿普斯将发挥重要作用。它们有广泛的政府关系,并视奥匈为阻碍统一大业的大敌。暗杀弗朗茨的最高级黑手是阿普斯。
第二,国际秩序正在剧烈变化。在曾经协调大陆平衡的俾斯麦下台后,德国重新崛起,野心勃勃的威廉王子崛起,奥斯曼衰落,巴尔干地区权力真空,沙俄东进失败,日俄战争失败后,重心转向东南欧或中亚。新独立的塞尔维亚、希腊、保加利亚等一票新的民族国家在东南欧动荡不安。算作德国工业后起之秀对老牌英法的激烈竞争,这与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均势已经不同。那时,英国和法国在非洲竞争,法国和德国普法世仇,英国和沙俄在中亚对抗中国,沙俄和奥匈在奥斯曼半死不活的巴尔干人竞争,德国则将法国晾在一边调停关系。而且,在战争爆发前,德国与英俄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混乱,最终形成了两个军事同盟。双方军事联盟本不一定都是为了争霸世界,但一环扣一环的保护关系,在局部的势力范围纠纷中,可以点燃火药桶。
▲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展示
第三,国内决策层相互争斗。奥匈有好战的部长,也有大公支持和平演变为南斯拉夫人,也有不愿惹恼罗马尼亚人的匈牙利人,还有信奉和平的最后裁决者。别国没有列出来。力量分散在国家的各个部分,而不是真正的完全掌握在某个人手中。就算是君主,英王乔治五世也不如爱德华七世喜欢政治,决策依据的依据也都是立宪于平民手中,德皇性格变化无常,时而干预时而靠边,沙皇作为理论上的最高裁决者,在东进失败后也依赖于平民官员。平民官员,也不是象机械一样服从于一条完整的指挥链,法国外交部长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了,而真正的决策思维是错综复杂的,最终依赖于所有人的互动,人越多越杂。
第四,怀疑不信任和战争的最后爆发。法俄之间有条约,但双方都担心对方的忠诚,英国人更不可靠,看起来好像外交部长格里在格里的指挥下,不愿干预。看来意大利与德国一伙,实际上离协约国更近,奥匈也可能是德国的小人物,至少英法俄也是如此。事实上,形势只能更复杂一些,再加上国内的内斗,真正的游戏都是蒙着眼睛往前走。而且自从萨拉热窝事件后,英法的焦点已经不在东南欧了,但是德国伺机而动,并且建立对俄国的仇视情绪,而沙俄坚定地站在塞尔维亚一边。最后,几个大国互相宣战,同盟国联盟和协约国联盟组成,整个引发链式反应的路线要更加复杂。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景老照片
第五,心态。也许,战争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是不可避免的,而达尔文主义似乎在告诉人们,战争是证明优越感的一种方式。自从19世纪浪漫主义以来,民族主义情绪四处泛滥,人们都坚信防御战争是正当的。这一复杂的反作用链导致了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防御方,塞尔维亚认为收到了奥匈压迫,奥匈认为塞尔维亚鼓动推翻奥匈帝国,沙俄认为塞尔维亚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要履行对沙俄的义务,英国就必须履行其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