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药效的评判——体内动力学
渔药药效的评判——体内动力学
经常会碰到关于渔药效果的问题,如何评价一款渔药有效还是无效,是养殖户的经验准确,还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准确?要弄清这一个问题,还得回到第一性原理上来,那肯定离不开体内动力学,现在这段时间,也不是特别忙,闲来无事,试着把这一概念写一写。
了解更多视频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微视视频号
关于渔药的治疗效果,自然与渔药的吸收快慢、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短、毒副反应都有密切关系。当渔药进入鱼体内,其吸收、代谢、分布、排泄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在对渔药的药效评价中,药物要进入鱼体内才能产生药效,所以是以体内药物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来评比的。通常以纵坐标表示药物浓度,横坐标表示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药物浓度会呈现出先升高又下降这样一个过程。
当药物从0长高到有效浓度之前,这就是药物的潜伏期。对于药物的吸收,会用到一个叫收常数,常数越大,说明药物的吸收越快,在图表上表现出来的曲线也就越陡峭,药物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也就越短,当峰值浓度超过最低中毒浓度时,就可能产生毒性。
当药物浓度从生效浓度持续到失效浓度时,这一时间段就是药物的持续作用时间,也就是药物发挥药效的时间段。这一时间段,即要峰值浓度不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又要想方设法把持续作用的时间尽量延长,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后才是药物残留期,这是从药物在鱼体内降到失效浓度开始算起,至到药物在鱼体内完全消除,这段时间就是药物的残留期,残留期越长,说明药物的消除速度越慢。
根据以上药物的特点,把吸收速度过快、超过了最小中毒浓度的药,定性为安全浓度窄的药,实际生产中慎用。通常会采用最低中毒浓度是有效浓度三倍速的药,且会选择持续作用时间越长的药。对于吸收过慢,虽持续作用时间长,但长时间达到有效浓度的药,也是不能运用到渔药中的。
为了更好的评价药效的差异,还引入了吸收程度、分布容积、房室模型和生物利用度来进行区分。如吸收程度反应的时一段时间内,药物吸收的相对积累量;分布容积是假定渔药均匀分布于机体所需的理论容积;而房室模型是在分布容积的基础上,考虑到药物的不均匀分布,假定的在不同组织器官内的分布特点,分成一室模型、二室开放型模型、三室开放型模型。
最后就是关于药物评价的生物利用度,指的是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反映的是制剂被机体吸收的利用的程度,用于判定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是衡量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中,还有一个专业术语,那就是首关消除,或是首关效应,指是药在吸收过程中,经肠道或是肝脏代谢损失掉的药效。所以,一个简单的药效问题,如要准确的回到科学评价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