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生骨转移是如何检查和鉴别?
不少癌症患者临床上会询问,自己哪里疼痛或骨扫描法发现浓聚,或者哪个部位MRI发现异常信号,会不会是癌症骨转移?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临床上判断癌症是否发生了骨转移,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会有一定困难和复杂性。原因是:骨转移肿瘤影像学检查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而且在很多骨相关疾病需要鉴别(骨岛、骨髓炎、软骨瘤、纤维结构不良、骨关节退变、椎体血管瘤、骨与关节炎症感染、皮质增厚、髓内造血系统疾病或异常信号等),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骨组织上的疾病,而并非一定就是骨转移。而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本文谈一下“癌症患者如何鉴别是否是骨转移”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哪些癌症容易发生骨转移 ,主要容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包括: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骨髓瘤等。其他癌症也可以发生骨转移,但是总体没有这些癌症发生骨转移的概率高,包括胃癌、肠癌、胰腺癌、妇产科癌症也会发生骨转移,但是概率略低。知道不同癌症骨转移的发生概率,就是说要有些癌症检查骨转移的频率需要提高,或者诊断中需要注意这些癌症概率。
其次,骨转移的影像学和血液检查有哪些指标?哪些证据是最重要的?骨转移主要的检查和诊断的方法是影像学(CT、MRI、骨扫描、PET-CT等)最重要,其次是血液中成骨性指标ALP是否增高,还有癌症指标(CA125,CA199,CEA等)是否提高,比如前列腺癌PSA增高也是一个关键的指标。影像学中,CT主要用于观察皮质骨的破坏或骨结构的席位破坏改变,MRI主要用于观察软组织肿块和炎症反应区等。骨扫描主要看是否局部存在成骨反应。而PET-CT主要看是否局部存在代谢增加,因为代谢增加很大往往是提示肿瘤可能性。
再则,需要理解骨转移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成骨,一种是破骨。成骨表现的癌症骨转移,如前列腺癌中大多数患者可表现为成骨表现,但是在大多癌症(如乳腺癌)中成骨骨转移伴随破骨改变的,所以往往既看到成骨,又看得到破骨表现。而且这种肿瘤样成骨主要表现为瘤样的,就是不规则散杂乱的成骨表现,同时往往还会有软组织肿块和侵犯表现,这种样子的一般就是骨转移。在成骨病变中,有些不是骨转移,比如骨岛,这是一种完全的致密边界清晰的成骨病灶,和转移病灶差异很大。还有一种是肌肉中或局部炎症后产生的成骨表现,比如骨髓炎或肌肉内成骨,这种成骨表现往往边界清晰,而且骨膜反应也比较规则。在骨转移肿瘤中很少看到骨膜反应,所以如果看到大量骨膜反应,可能并不是骨转移。在破骨中,如果骨组织被严重破坏的,则一般是骨转移灶。但是要鉴别区分椎体上的血管瘤,很多血管瘤抑制存在的,也表现为一定的破骨表现,但是总体这种椎体血管瘤表现为全椎体的,均匀的破骨改变,没有软组织肿块表现。此外椎间隙中有一些MRI信号异常,可能是终板炎,而不是肿瘤转移。一般骨转移椎体都是椎体中而不是在椎间隙为中央的表现。椎间隙病灶往往是炎症有关可能性大。此外,如果病灶周围有很多液体样的梭型改变,则往往是炎症积液反应。
最容易令人误解的就是骨扫面和PET-CT有浓聚表现。不少患者因为这种表现而被诊断为骨转移,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这是因为骨扫描的原理是局部只要有成骨改变。就会表现为浓聚。比如炎症,外伤,局部水肿后成骨修复,或者老年性退变,骨质疏松性微小损伤骨折骨挫伤等,骨扫描都可以表现为阳性浓聚,这个时候需要局部MRI进行确认性检查,一般MRI看得到软组织肿块和侵犯破坏,则可以认为是骨转移灶。但是在单发病灶时候要注意,因为临床上看到过一个人骨组织内纤维结构不良或软骨瘤,同时伴有癌症。有时候判断骨转移,就会出错。当临床上无法确认或有疑惑时候,则可以局部穿刺活检或切开活检以便确认是否是骨转移病灶。PET-CT的SUV值一般高于2.5以上属于不正常,但是有时候略高于2.5也很难说一定是骨转移灶,只能说是概率较高,个体差异依旧很大。所以PET-CT中如果CT图像不支持骨破坏,仅SUV值高,有时候未必就是骨转移灶。
一般而言,临床上,有癌症病史,同时出现影像学上多发或单发,局部各种影像学检查(CT,MRI等)相互验证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侵犯表现的,可以基本上诊断骨转移。但是确实存在意外情况和各种需要鉴别的情况,所以诊断骨转移需要慎重和一定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