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警惕拖延带来的茧居尼特族
太阳露出了灿烂耀眼的笑脸,每次在周末的午后做卫生总是能让人思考很多,如果做卫生做的足够仔细,兴许还能发现原来自己的房间有这么多值得重新设计的地方,可以发现存放第一份备用钥匙以及第二份备用钥匙的完美角落,洗完衣服之后散发着玫瑰与芍药的花香,只有自己所知道的看风景角度,最需要清洗和日常维护的空调机顶端,家里的凳子椅子怎么摆放,晾衣架升高到什么程度才能最大程度节省空间.......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和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或许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同吧,我发现堂弟倒是不怎么喜欢做卫生。他只需要等着他的父母把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了,然后关注他的成绩保持及格还有觊觎最新的篮球鞋、最新的游戏即可。
有时候我会认为堂弟真是幸运的人,幸运的是他有各种不需要费力去努力的资本,他也不需要太自律太努力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他的父母即我的叔叔婶婶经济水平中等偏上,从身材上面的微胖就能窥见一斑,家里房产也有了四套了,昨天还带我去看了最近买的一套高档小区的房子煞是让人羡慕呢。
有的人能够让自己有资本待在舒适圈,不需要做出太多改变,不论是做卫生还是待人接物、经济规划、人生规划,似乎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起点,在舒适圈中通常是不需要去努力学习更不需要去挑战什么的,有些人一出生就决定了路途与他人不同。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这种出生环境父母资本并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处于纺锤型的中间大部分区域,人们往往高估自己以为自己是最特别的,而事实上上帝不喜欢聪明人,大多数人都需要不断拼搏才能看到那束胜利的光芒。
人如果没有了任何兴奋激动的事情,也不去尝试新的事物,那么这就可能成为懒惰的巢穴,早上不用太早起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想要去追求,待在床上就好了,家里的煤气费水费电费已经接近欠费的零值了,等着好几天都不缴费,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才去看怎么充值。
想想这样拖延的生活还是挺被动的,如果有的人有这个资本待在舒适圈里,这种懒惰享乐类型的生活方式或许并不是十足的坏事,这可能只是某种富足生活水平阶段后的状态,就好像在说他有懒惰的资本,他的舒适圈区域已经足够大。
“我大学都没有好好上课,结果还是得了四年奖学金,好烦呐......”
“这个月还有五千元没有使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也太多了,纠结捂脸......”
有的人已经将凡尔赛文学技能发展到了顶端,仿佛努力被贬得一文不值,仿佛他是天生就能力强悍资源雄厚,事实究竟如何可能还需要仔细探讨,也许有的人的确会有某些良好的资源能力。即使拖延做任何事情,即使没有自律的习惯也不伤大雅,因为他的资本也足够维持这舒适圈的范围。
同时也需要明白人是非常容易屈从于习惯的,人在舒适圈待久了会自然变得懒得起来,更多的可能性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某种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开始:
①逐渐麻痹麻木关于未来的危机感;
②开始忽略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③各种回避自己所要去做的任务,这些操作都可能让人深陷舒适圈中无法自拔,并且远离自己所真正要做的事情,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也告诉人们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当个人想屈服于一时的拖延冲动时,请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短暂的这种即时满足感吗。
因为非自愿拖延可能让人一时不需要做出某些改变的努力,如果自己的某些安于现状和安于舒适区的行为与长期或最终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沉迷于即时的满足感中可能会让事情有不良好的走向,牺牲这种自律的时间换取即时满足与否是个人需要做出的抉择。
为了适当挑战安于舒适圈的冲动,人们可以尝试以下操作:确认自己想做什么,告诉自己这是否是可持续的舒适呢,自己最近是否变得有些懒散,提醒自己短期或长期,最终目标,问问自己,为自己的懒惰暂时享乐而付出长期代价是值得偏离轨道,还是说这种拖延值得牺牲自己的最终目标吗。
拖延不去做某件事情会让人暂时觉得轻松,但是内心总会悬着一块大石头,仍然会有潜在的大量焦虑出现。
安于舒适区与扩张舒适区的较量往往就在于前者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而后者通常是需要有很多的付出。
那些安于舒适区的人往往会出现『拖延』的行为,拖延起床、拖延上班、拖延去调整人际关系,这是某种享乐类型的认知在影响人的行为。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期刊《社会心理科学》中谈到:
“随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运转速度的加快,拖延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焦虑,拖延,更焦虑,再拖延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
拖延是指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懒惰的,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特征的一种行为。
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拖延既是:
①拖延者恐惧失败;
②追求完美;
③又是恐惧成功的一种应付恐惧的心理策略,同时拖延也是拖延者;
④避免疏远避免亲近,使自己处于安全的舒适区的一种维护心理平衡的策略......”
拖延的原因数不胜数,这种策略是否是可持续的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有的拖延是有效率的让自己能够喘口气休息会,有的也是作茧自缚。
正如安于舒适区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人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打扫卫生,可以直接请家政人员来帮忙打扫,还有的人认为卫生环境根本不重要,电视上报道的那些囤积老人的家里臭气熏天,实在让人有些震惊。
日本政府曾经公布调查数据:在日本40-64岁的人中,有61万人是茧居族,而39岁以下的“茧居族”人数约54万,15岁到64岁的尼特族已经超过了132万人!
那些十五年不上班的双失人啃老族也是刷新了人们的三观,而尼特族是指不升学不就业无所事事的人。
有些人的性格是回避型的,所以就可能潜意识中让他们自己远离人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故意拖延或非故意拖延自己的思维行为存在各种差别,有些拖延并不能成为拖延,只是某种静观其变的策略。
你可以静下来思考自己有没有推迟过做一个打算?这是拖延吗?
拖延是一种意图与行动之间的差距,今天要做的卫生推迟到明天,今天要做的复习推迟到明天,如果我们打算做某件事,而我们在行为层面却各种不配合并且影响了生活质量,那么那就是拖延。
各种恐惧焦虑各种负面的思考可能让拖延更加普遍,心理学家冈田尊司¹谈到:
“当回避型的人不再拘泥于自己一直所抱有的远大理想和心愿,转而愿意去尝试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小机会时,往往也是他们开始恢复正常状态的时候了。
在此之前,这类人面对这样的机遇时,通常都会担心那并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总之一直只考虑不好的一面,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人的心愿不可能突然实现,必须经过无数次一小步的积累才能最终收获大的成功......”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需要看到从点滴小事开始才能获得进步才能对抗拖延,比如从打扫房间开始,如果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但是没有去做,那就是拖延,如果昨天换下来的衣服没有去清洗,如果我今天需要将地板拖三遍但是我没有做或者只是做了一遍,那么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这就是拖延,不管我有什么样的宏图远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
我们自身的状态还有家庭的卫生状况其实也是个人三观与精神状态的表现,如果在这项需要做的任务中内化了某种坚定的“使命感”,不再追求什么太遥远的志向而是追求现在可以做的事情,或许就能减少拖延的发生。
显然很多人没有这个使命感或者把握当下的那种觉悟,我们经常想给别人贴上拖延者的标签,但是我们自己可能有时候也会各种拖延,学生可能拖延起床,上班族可能拖延上班掐点打卡,程序员可能拖延代码的构思,商家可能拖延开门营业的时间,拖延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把这些『需要做但是没有去做或者终究不愿意做的』任务称为厌恶性任务。
厌恶性任务与拖延有关,因为厌恶所以不做,因为不想要所以不做,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做,而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得不做些自己不是特别喜欢的事情。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那些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的确是非常幸运的,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需要去做的事情,只要内心不抵触,其实那些需要做的事情仍然可以发生,也许有些人意志薄弱缺乏活力且没有决心,拖延与不健康行为密切相关,比如说我们推迟了我们的锻炼或健康饮食目标,这就会对我们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如果没有承诺,那么就没有行动,尽管有计划有些人也会拖延计划,有些人几乎是懒惰到了骨子里,唯一的求助也只是想要找到『通用简便的捷径』来克服拖延,但是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如他们所愿,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做,最好从现在开始。
在期刊《成瘾行为》²中谈到“智能手机使用量急剧上升引发了公众对智能手机成瘾及其相关的负面健康后果的担忧,智能手机成瘾与睡眠拖延呈显著正相关,睡眠时间拖延和不良自我调节都是增加健康风险的中介因素......”
手机的使用本身是来方便我们的生活的,而过度沉迷手机也会影响睡眠,睡眠牵一发动全身,改善睡眠质量能够让自己有更多精力,这样才能从身边小事做起,拒绝成为尼特族,从打扰卫生开始拓展到其他社会功能,打扫了自己的房子才能请客,恭迎财富、友谊、幸运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