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优雅沉睡于此,与天使同眠|奥地利皇家教堂和宫廷图书馆

上一篇:法国以外的现代艺术流派你还知道哪些?快到这里来补课吧|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下

午后的克恩滕大街热闹非凡,许多街头艺人在此展示自己的才艺。这个四人组水平极高,演奏的曲目轻快活泼,引得无数人驻足。在这座音乐之都,没有几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吃过午饭,我们回到阿尔贝蒂娜所在的奥古斯丁街,这条街道因其西侧的奥古斯丁教堂而得名。一驾马车载着游客从街上驶过,让人想起这里的旧时光。

奥古斯丁教堂为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289-1330)于1327年出资兴建。他在1308年继承奥地利公爵的爵位后开始竞争“罗马人民的国王”,对手为其表兄上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四世(Ludwig IV,1282-1347),1322年他在决定性的米尔多夫战役中被俘,直到1325年承认路德维希四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后才被释放。郁闷的他在回到自己的领地后加强了国内建设。这座教堂由Dietrich Landtner von Pirn设计,1339年建成。1634年这里被指定为皇家专用教堂,此后皇室成员的婚礼基本都在此举行,比较著名的包括1736年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西亚与洛林公爵弗朗茨;1770年特蕾西亚的女儿玛丽·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和后来的法王路易十六(Ludwig XVI,1754-1793)(此二人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双双推上断头台);1810年首位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玛丽·路易斯(Marie Louise,1791-1847)嫁给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但拿破仑并未出席在此举行的婚礼仪式;1854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茜茜公主(电影《茜茜公主》中在圣米盖尔教堂拍摄的婚礼场景是错误的)。这座哥特式教区教堂外表朴素,经过改建后已经与阿尔贝蒂娜博物馆连为一体。

入口在北侧的广场上,里面是三殿式结构,为178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f II,1741-1790)请建筑家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1733-1816)重新修建。

主祭坛右边有个洛雷托礼拜堂,礼拜堂内的祭坛旁有个铁门通往一间墓室,那里用银瓮保存着54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心脏,而他们的尸骨则被安放在我们之前参观过的皇家墓穴里。根据介绍,将心脏保存于此的习俗始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四世(Ferdinand IV,1633-1654),他在遗嘱中要求死后将他的心脏放到代表圣母玛利亚出生地的洛雷托礼拜堂,此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死后如果不是将心脏与尸骨安葬在一起就是将其保存在圣斯蒂芬主教座堂。从斐迪南四世开始,心脏被单独安放于此。在1784年教堂重建时,又有三位早于斐迪南四世的故人心脏被转移至此,包括兴建了皇家墓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和皇后安娜,斐迪南四世的爷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1637)。最后一位将心脏存放于此的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爸爸弗朗茨·卡尔大公(Franz Karl von Österreich,1802-1878),他曾放弃继承权而将奥地利帝国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

大殿西侧有处精美的雕塑,那是玛利亚·特蕾西亚最疼爱的女儿克里斯蒂娜的纪念碑,由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于1805年制作。1798年克里斯蒂娜病逝后,阿尔伯特伤心不已,他请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雕塑家卡诺瓦为妻子制作了这座纪念碑。金字塔形纪念碑上方是克里斯蒂娜的头像,头像下的门楣上刻着“Uxori Optimae Albertus”,意为“献给最好的妻子,阿尔伯特”。

最后说说教堂里的管风琴,它最早安装于1785年,现在与圣斯蒂芬主教座堂一样也为Rieger Orgelbau公司于1976年安装的新管风琴所取代。鉴于奥古斯丁教堂的特殊地位,许多著名音乐家曾为其创作和演奏,其中包括舒伯特1814年在此指挥他创作的F大调弥撒曲,安东·布鲁克纳为此教堂专门创作了F小调弥撒曲并于1872年在此首演。

奥古斯丁教堂北门正对的是约瑟夫广场,为约瑟夫二世(Josef II,1741-1790)于178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也就是从这一年他的母亲特蕾西亚死后起,他才成为真正独立的统治者。看过电影《阿玛迪斯》的人也许还记得,正是他将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召入宫中的。可惜他死后无男嗣,全部头衔由弟弟利奥波德七世(Leopold VII,1747-1792)继承。1792年利奥波德七世的长子弗朗茨一世(Franz I,1768-1835)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称弗朗茨二世)。1795年他请奥地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Franz Anton von Zauner(1746-1822)塑造了广场中央这尊约瑟夫二世骑马像,其右手抬起的姿势让人想起罗马卡比托利欧广场上的奥理略骑马像,据说创作时的这种刻意模仿就是为了暗示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的他们是古罗马帝王后代的观点。

广场四面围合,东侧的马路对面是由前面提到的受命重建奥古斯丁教堂的建筑家Hetzendorf von Hohenberg设计,完成于1784年的帕拉维奇尼宫。宫殿门口的女像柱也为Franz Anton von Zauner创作。

广场西侧的国家图书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图书馆之一,最早为查理六世下令修建的霍夫图书馆,也就是帝国宫廷图书馆,由奥地利巴洛克建筑家老费舍尔·冯·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1656-1723)设计,他的儿子小费舍尔·冯·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1693-1742)于1723-1726年建成。1920年被共和国政府改为国家图书馆。

楼顶上方是意大利晚期巴洛克雕塑家Lorenzo Mattielli(1687-1748)创作的《战车上的弥涅尔瓦》。

楼顶两侧的两个球分别为天球仪(星象仪)和地球仪,球下方是天文和数学测量工具。

作为奥地利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共有740万件以上的藏品,包括图书、手稿、地图、音像资料、甚至地球仪等,分布在维也纳市内的多个场所。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其中最古老和最壮观的辉煌大厅,这里保存着1501-1850年间出版的20万册图书。成人门票7欧元,家庭票12.5欧元,居然比两个成人的票价之和还低。

拾级而上,步入大厅,辉煌一幕立刻呈现在眼前。整个大厅被两对海格力斯柱分成三部分,南侧为战争翼,北侧为和平翼,中间为高大的椭圆拱顶。海格力斯柱原本是西班牙的象征,至今仍保留在西班牙国徽中。海格力斯也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两个柱子象征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耸立的山峰,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或者说通往新世界的门户。那么为什么查理六世命人修建的图书馆里要建造这个呢?翻看历史会发现,查理六世的父亲是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1640-1705),为让他的小儿子查理继承西班牙王位,曾发动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但在战争结束前利奥波德一世去世,查理的哥哥约瑟夫一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查理则继续与波旁家族竞争西班牙王位。不过1711年年仅33岁的约瑟夫一世死于天花,查理继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但也因此失去了竞争西班牙王位的合理性。由于缺少了盟国的支持,他只好于1713年签署乌得勒支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但显然他对西班牙并不死心,于是便有了这里的海格力斯柱。

大厅上方绘制着精美的壁画和天顶画,由奥地利巴洛克画家Daniel Gran(1694-1757)创作于1726-1730年。我们参观的入口在大厅南侧,因此首先看到的是战争翼。这一侧海格力斯柱上方的半圆形壁画绘制的是古希腊神话中腓尼基王子卡德摩斯(Cadmus)屠龙后将龙的牙齿撒在地上的情景,这些播种在地里的龙牙后来长成武士并自相残杀,最后剩下五人,帮助卡德摩斯建立了新城底比斯。传说卡德摩斯将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是古希腊字母的缔造者。

走进中央大厅,上方的天顶画表现了对查理六世的颂扬。画面整体是朝向和平翼的,因为那边才是皇帝的入口,可以看到中间为天使托举着象征荣耀的金字塔;下方是象征力量的赫拉克勒斯和象征智慧的阿波罗共同扶着查理六世的画像;再下方为战神马尔斯,他的一边是象征持久的柱子另一边为象征力量的狮子。画面左侧是查理六世用权杖指着一个建筑模型,下令修建帝国宫廷图书馆。画面右侧画着个石碑,上面刻的是匈牙利国王匈亚提·马加什(Matthias Corvinus,1443-1490),1485年他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415-1493)的战争中占领了大部分奥地利领土,并使用奥地利大公的头衔。上方是一个赤身的孩子脚踩石碑,扶着一面圆形画像,那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 I,1459-1519),他是腓特烈三世的长子,正是他在马加什去世后夺回被占的领土,并结束奥地利的第一次领地分裂,实现了奥地利的重新统一。

如果从战争翼一侧看,位于金字塔尖方向的是和平女神将橄榄枝送给自由和智慧之神弥涅尔瓦,她们的左边是手持书籍和珍宝的天才,右边则是敌人从天坠下。画面外圈窗下的图案表现了人类的各种活动,包括天文、地理、军事、航海、音乐、绘画、建筑等。

继续向北走,进入和平翼,海格力斯柱上方的半圆形壁画表现的是曙光女神奥罗拉扶着太阳神的战车,脚下被赶走的是黑夜里的恶魔。

辉煌大厅正中有一尊查理六世雕像,为威尼斯洛可可雕塑家Antonio Corradini(1688-1752)于1735年制作。在查理六世雕像周围还有八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雕像,加上两翼各四尊,一共16尊雕像,均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或西班牙国王。这些雕像为奥地利雕塑家施特鲁德尔兄弟(Paul Strudel,1648-1708;Peter Strudel,1660-1714)共同完成。

中央大厅四周还有四个大球,应该是研究天象和地理的,它们由来自威尼斯的圣方济各会修士、宇宙学家Vincenzo Coronelli(1650-1718)制作。有意思的是我们参观的时候,一位调皮的游客伸手试图转动其中一个球,被工作人员及时制止。他还辩解说自己只是想看看这些球还能不能动。这些都是几百年前的文物,如果我们不珍惜,我们的子孙后代很可能就看不到它们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