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墙根街历史和变迁
'宣武门外老墙根有半截废城一段,长一丈八尺,高九尺。城砖坚固,石基如新,平嵌一石……上刻隶书'通天'二大横字,左刻'辽开泰元年'五字,右刻'北门'二字,均隶书。考此处为辽时内城东北隅也。'
另一说:它是明代惜薪司南厂南墙根。清代时将南厂拆除,南墙墙根正在现今街上,形成一条街。街西口,清代时还有柴木厂,老墙根街的东端向西六十米有一条胡同,名称叫'炭机库',1965年后炭机库和街最西端的大火大道口并入,统一定为老墙根街。
炭机库这条'此巷不通'胡同并不大,最早只有四个门牌。北京早期的地名都是有来历,很多是由经营项目得名;比如:'骡马市'、'果子巷';据父亲的笔记记载,炭机库就是为皇家存放木炭的地方。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史料记载该街有柴木厂,在这里存放木炭又在城外(宣武门外)应比较合适。
街中段的南侧有个古刹'玉虚观',1965年起了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名字:诚实胡同。民国时有调查记载:玉虚观位于老墙根街南,金代道观。《元大统志》称仙露坊,仙露坊是辽南京城内的坊名,坊址在今菜市口以西。明代玉虚观废,清乾隆年间重建,房殿五十余间。解放后改为北京日化四厂。
玉虚观、老墙根街、司家坑等巷,旧时曾辟为旧货夜市,当地人称'小市',黑夜开市,天亮散市。商品主要是旧货、假货,也是盗贼销赃窃物的场所。解放初期'小市'就被取缔了。
老墙根街原是一条约5米左右宽土路,1963年市政建设将其建成柏油马路。街道两侧都是一些平房,两侧的路边绿化着不规整的一些树木,大部分是榆树和杨树。平房院子里倒是种植着果树,最多的是枣树、柿子树和石榴树。
老墙根街并不宽阔,也并不很长,但这条街道承载着广安门内陆区的文化教育重任,有着配套的教育资源、街中央北侧是一所资深的,创建于1952年的老墙根幼儿园,幼儿园隶属原宣武区教育局,是一座红砖的二层楼,是按照幼儿园标准设计的,幼儿园围墙最早期是用双股的、一米五高,刷着绿色油漆竹篱笆墙围挡。进入大门是警卫室,一条用砖铺成的甬路直达二层楼的园室,甬路东面是厨房,西面是足有五米直径大金鱼池,池中央是带有喷水的假山;再往西面是宽阔的操场和运动场,运动场是由沙坑、转椅、攀登架组成;主楼的西侧和楼后面有温室和禽类养殖房。我就是在这里得到的启蒙教育,至今我都记得那高昂的鹅声和柳树上的蝉鸣。
老墙根街曾经有三座小学,老墙根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广内陆区的孩子们都聚集在这条街读小学。早期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记得我家附近的一户金姓人家就生有9个儿女,老太太的最小儿子和她的孙子是同龄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出生率明显下降,小学就读孩子也急剧减少,老墙根二小和三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相继的撤销了,这条街唯一留下的老墙根一小也在1990年代中期结束了最后的招生。
老墙根街也承载着这个地区初等教育资源,最西端是原宣武区重点中学北京十四中。为了充分满足这个地区学生就近读书,1964年在老墙根街中部的北侧,老墙根幼儿园东侧兴建了一所中学,初期名字是北京市校场口中学,后改为北京市第136中学。教育系统提高管理并校的改革中,北京136中学、老墙根一小、老墙根幼儿园并入了北京第十四中学,成为北京十四中学的初中部。
老墙根街曾经还有一所业余大学,红旗业余大学;它是北京市第一所区办成人高等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它的原名宣武区红旗夜大学,是廖沫沙确定校名并书写校牌。建校初期设有十个专业,学制4年, '文革'期间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0年定名北京宣武红旗大学,后迁移到右安门内大街79号。红旗夜大和老墙根二小的原址划归了北京手扶拖拉机厂的北厂区。
这条街里还孕育着不少生产企业,从老墙根街东向西错落分布。解放前有:荔馨酱园(老墙根街39号)和一家私人床单厂,前者是做酱菜生意的任姓人家,酱园的院子很大,枣核形紫色釉面酱菜缸堆积如山。床单厂是蒋姓人家的,幼时在父亲的带领下,曾经到过蒋家做客。蒋家院子不小,迎面是精致的假山亭台,周边种植着各种花草;华丽的游廊客厅,地面是五彩缤纷的地砖,窗户的玻璃也是彩色花样的;最里间是一个不大的琴房,琴房中央是一架钢琴;热情和善并总是面带微笑的女主人,我们称她为蒋奶奶。两户人家虽然都居住在炭机库这个胡同,之间只是相敬,但很少走动。
解放后街里有了北京衡器厂、北京日化四厂(紫罗兰品牌)、北京手扶拖拉机厂(工农12型),按照北京城市工业企业的管理,工业企业逐步地向远郊区县发展的规划,这些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全部移出老墙根街。北京衡器厂率先迁出,原址归属北京第十四中学;1992年北京日化四厂与三厂、六厂合并,成立了北京丽源化妆品公司,迁移到通县的次渠,日化四厂的原址现在是新华通讯社南区;北京手扶拖拉机厂被兼并成了北京福田汽车厂,迁到北京昌平沙河镇,原址被分为两部分,东侧改建成一条贯穿宣武门西街通向接通法源寺的一条南北向的市政道路,西侧和南区兴建了椿树苑和国家计委住宅小区。
北京市在发展,宣武区已经纳入了西城区管理,伴随北京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墙根街也紧跟首都发展的脚步变化着,2016年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已经将老墙根街纳入了棚户区改造的范围。
老墙根街有可能不复存在,愿以此文留住我们的记忆。
老墙根街位于原宣武区北部中段,东起校场五条,西至下斜街胡同,现在全长620米。它有着1000年以上的历史。
近日我在整理父亲的一些手稿,有关老墙根街的记载进入我眼帘,唤起我对老墙根街的回忆。
父亲黄厚培是1950年北大文学院毕业后又读书籍编目研究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出版总署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出版界元老,后借调到隶属国家民委的民族出版社工作。他注重历史文化记载,手稿比较详细记载了老墙根街随北京城市发展的所有变化。
我自幼在老墙根街长大,至结婚前一直居住在这个院子。家是37号,老门牌是炭机库四号。是一个院子里再套院子的老宅,幼时曾在街里的'老墙根幼儿园'入园日托,又在附近的北京十四中读了初中。
老墙根历史久远。'文革'期间,原宣武区挖南横街至西单的地下防空洞干道工程,曾在老墙根街东口地下6米处发现一座桥,经考证为辽南京城护城河上的石桥,这与史书记载是一致的。所以说,老墙根街与三庙和砖塔胡同同属于一个年代,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
一说:街名来自于辽代,由于这条街处于辽代的城墙根底下而得此名。据传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时,老墙根街还有古城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