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 2021年历史高考必备知识清单梳理之古代中国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按专题史梳理(自查笔记)

(1)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2)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及内涵把握

(3)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评价。

(4)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演变

(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间、地位、内容、原因。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特点 (关注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7)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按通史及高考题号梳理。

24题(先秦时期)

(1)夏商西周: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初步奠定,呈现出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的特征。

2、国家组织形式:由松散的众邦的不平等联合走向日益紧密的家国同构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特色:①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原始宗教和神权支配,如祭祀、占卜、天命观、敬天与保民的关系、祖先崇拜、舞蹈与青铜器的神秘化。②强调伦理道德,注重宗族的整体利益③强调礼制,用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礼”并不是周公首倡,周公只是按周代的社会秩序对礼制进行了适合于西周统治者需要的调整,在此之前有“夏礼”“殷礼”,并“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举行的各种集体活动的仪式上。 ④民本思想。重视民情、民为邦本不是孔子的发明,亦不是周初才有。夏商周三代典籍中有许多重视民众的主张。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是三代政治格局维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由“敬天保民”到春秋时的“重民轻天”到战国的“仁政”“王道”“载舟覆舟”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轨迹。⑤崇尚实际,具有现实功利色彩。

4、甲骨文与青铜文明。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十分发达和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最早的文字;青铜器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春秋战国时明:

1、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郡县制最早开始出现。士阶层兴起并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兴起。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中国早期(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制度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传承性⑤地方分权、君权有限、贵族政治⑥商之方国,周之封国,皆有较大独立性。三代王权亦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趋势,春秋战国才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25题:(秦汉、魏晋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时期,突出特征是“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的战乱分裂时期,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重点关注:

1、汉初的统治体现出以下特点:

①“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刘邦虽然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但却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

②庶民皇帝,布衣将相。③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削弱诸侯的势力(推恩令等);打击地方豪强和十三部刺史的设置;建立中朝制度;察举制度;取消郡国和地方铸钱的权利,统一币制;算缗和告缗;平准与均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西汉的治国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

4、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背景及实质)

5、魏晋门阀制度(原因、评价)

6、寒人掌机要概念。

7、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

8、魏晋玄学。

26题:(唐宋时期)

唐宋变革:政治上: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转变;三省制向一省制发展;科举制发展,门阀士族衰落,文官体制日益完善,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经济上:“不抑兼并”;“商业革命”;经济重心南移;富民阶层兴起;租佃关系发展。

思想:儒学复兴;宋明理学;“重利”“功利”价值观;市民文化;四大发明。

重点关注:理学兴起的原因及其与先秦儒学的关系;理学体现的时代精神: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力行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兼容精神。

宋代的文官政治 (学术热点)

台谏制度: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历史久远,从广义上可分为台官和谏官两大系统。到了宋代台谏合二为一。宋代台谏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完全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直接控制下监视百官的耳目,且以宰执为主要对象。宋代独特的台谏制度 ,对于巩固皇权 ,防止权移臣下起到了独特作用。但物极必反,由于宋代“不杀士大夫”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台谏官肆无忌惮,闻风滥劾 ,致使许多官吏忧谗畏讥,求全苟且,败坏了官场作风因,甚至给皇权造成了极大地制约,违背了皇帝的初衷。

27题(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阶段特征:

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明太祖废中书省设三司,权分六部,后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出现。清初机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康熙设南书房,实行密折制度,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经济: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 商帮出现,农产品商品化、区域特色,美洲新作物引进,白银货币。

思想:承古萌新;在思想领域,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思想,但也产生了反封建进步思想;(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 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图书编撰成就突出;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外交:西方殖民势力侵略,西学东渐,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中西差距逐步扩大。

1、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及首辅的权力问题、以及司礼太监与内阁的制约。

2、经筵制度: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清三代沿袭。经筵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最终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是一种道德教育,是对皇权的制约。清朝的经筵制度既是其主动儒化、汉化的重要表现,强化了统治阶层对儒学、汉文化的高度认同,也赢得了汉族儒士大夫们的文化认同,实现了文化上的大一统,扩大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及其文明影响。

3、了解清朝的边疆治理举措(国家统一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