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的外蒙之殇:只有用户没粉丝
对于蒙古,很多国人第一印象就是烧烤,蒙古大串很诱人。二连浩特到扎门乌德一日游,很多中国游客就是奔着蒙古羊肉串去的。
十块钱一串,四十多公分的签子,三五块肉,每块跟小孩子拳头那么大,看着塞牙,咬起来却格外嫩,那味道绝对不是咱在国内庙会上吃的。据说,这就是纯羊肉,没嫩肉粉、没添加。
但真正走进蒙古,你会发现蒙古人的生活中少不了中国商品。
中国是蒙古最大贸易国。
蒙古的优势明显,地下的矿产资源丰富。陪同我们的导游说,蒙古已探明的石油以及煤矿资源价值近万亿美元。这也是蒙古人很自豪的事情,他们在2010年的时候就曾夸口,8年后超越迪拜。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蒙古的劣势也很明显,家电、汽车、机械、民用产品体系薄弱,总人口不过320多万,衣食住行对外贸依存度高达98%。
最为近邻,中国就成了蒙古最好的商品采购基地,2020年,中国和蒙古之间的贸易额约为73.83亿美元,占到了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7.37%。
蒙古人离不开中国产的日用品。
Narantuul Open Air Market市场,是乌兰巴托的一个露天市场,陪同我们的当地导游介绍说,这个市场没有边界,是亚洲最大的。
我们从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打车,花了不到20分钟的样子,就来到这个地方。下车才发现,导游说的没夸大,市场一眼看不到边,没有院墙,只要你来,找个地方,铺个地摊,似乎也没看到有管理人员收费。
市场里面,从大件蒙古包、太阳能蓄电池板、液晶电视机,到马鞍、马镫、牙膏、毛巾、手电筒、收音机等等,只要你想到的生活用品,这里都能找到。
蹲下身子仔细瞅,大大小小的外包装上的中国字样格外亲切。没错,这里绝大部分的日用品都是咱们生产的。导游也告诉我们,她们家中使用的电器、锅碗等等也都是中国产的。
蒙古人吃水果青菜靠中国。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蒙古不适宜种植水果蔬菜,来乌兰巴托的五天时间里,除了我们自己单独掏钱下馆子,团餐基本都是蒙氏西餐:一个托盘,一大块牛肉或者羊肉,面条、然后就是土豆或者洋葱了,外加四分之一大小的苹果,其他青菜、水果一律没有。
达赖额吉市场,乌兰巴托市内最大的菜市场,一斤新鲜的牛肉约合人民币10块钱,而一斤西兰花也大约这个价格,因为这些青菜,是从中国进口的。
如今在二连浩特,农村最火的就是种大棚。菜再贵也赶不上卖,很多菜农直接呆在村子里,不出去打工了。2021年1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通过二连浩特口岸的中国果蔬就达到了9896吨。
北京街,中国免费援建的乌兰巴托主要商业街区,中国大使馆也在这条街上,在大使馆不远处,有座五层楼高超市emart,我们晚饭后去这里散步,发现有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的樱桃在卖,个头大、果实饱满、颜色漂亮,关键是便宜,约合人民币12块钱一斤,比咱烟台红灯还便宜。
我们随手尝了两个,很甜,豪爽地买了4.5万蒙古图的,约合人民币100块钱左右。
交钱的时候,收银员姑娘看出我们是中国人,居然用普通话和我们打招呼,说来这条街上的中国游客是最多的,都喜欢到她们超市购物。看到我们买的樱桃,她还竖起了大拇指,说:这樱桃是中国火车从乌兹别克斯坦拉来的,目前正是便宜好吃的时候。
我们彼此看了一眼,终于弄明白了,感情这就是中欧班列返程中的捎带商品啊。
中国商品在蒙古只有用户没粉丝。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中国商品”,骄傲的乌兰巴托导游妹子很感受地说,但是,作为大四的在校生,当她谈起憧憬生活的时候,很坚决地告诉我们:要去欧美上大学,然后嫁给当地的小伙子。看着姣好的脸庞,我们感觉可惜了。
而有这种想法的似乎很普遍,中国商品走进了蒙古的千家万户,却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乌兰巴托的北京街上,有家叫“中国龙”的中餐馆,据说老板是温州人。
在乌兰巴托的第二天晚上,我们请导游去这里吃饭,期间和一名打工的蒙古国立音乐学院的学生聊天,她告诉我们:在蒙古,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能优先到中资企业打工,收入非常高,老板待人也和善。
但是,当问起她的理想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她的家庭以前是牧民,如今父母还住在城郊的简陋住房中,父母最大的愿望是她能去日本或者韩国留学,然后留在那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