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课
不记得在2007年还是在2008年秋季,省继续教育中心开始在全省实行周末流动师资培训,我来陵水送教送训,在隆广中学,与本地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对比课,教学的内容是《电流的强弱》。
那一天是星期天,下着细雨,我穿着羊毛衫还感到轻寒袭人。参加活动的听课的老师是全陵水县的初中物理老师,二十人左右。来听课的学生一共才九个,多数学生是赤脚穿拖鞋。当时陵水的教研员是吴在强先生,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学生平时都不喜欢上学,星期天叫他们回校上课更难,能叫回这几个已经不容易了。”
在别的地方上对比课,通常是两个老师先后在两个班级上同一内容的课,或者把一个班级一分为二。可那天只有九个学生,没办法分班,本地老师给这九个学生上课,我还是给这九个学生上课。在先听了本地老师的课后,课间休息的时我一一问学生:“这节课你听懂了吗?”有的学生笑着不回答,只有一个男生说他好像懂了一点。这样我下一个问题“你学到了一些什么?”没有机会问出口。有一个胆子大的女生说:“老师,我上物理课以来,从来没有听懂一节物理课。”
做这样的调查,是因为我还要给他们上同样一节课,上一节课的课堂观察,我并没有搞清楚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我想从学生的起点出发来组织课堂教学。结果是九个学生中有八个学生没怎么听懂,有一个学生有一些懂。我对那个从来没有听懂一节物理课的学生说:接下来老师还是讲这一节课,这节课就以你听懂了为准,你听懂了,老师再往前讲,你没有听懂,老师就停下来反复学习,直到你懂了为止。我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让他们关照一下这位从来没有听懂的同学,大家表示同意。
和学生交流的同时,我也在做教学的调整。要让学生学懂这节内容,要有什么知识储备、要有什么过程铺垫,什么地方要类比、比喻,什么地方要搭桥,我在紧张思考着。那节课,我先用最通俗的方式回顾了指数运算的法则,把这个法则写在黑板一角备用。又一而二、二而三、到十而百地推导,设法解释了一千倍与一千分之一的意思,把它们的指数表示方法写在黑板一角备用。作好了这些准备,再开始进行物理课教学。在教学中,一个情景或现象,一个概念,紧接着一个理解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抛出两个问题,一个问其他同学,另一个问那个从来没有听懂过物理课的学生,启发他们答对为止,会心为准。她若说不明白,再比如、再搭桥、再反复,直到她明白。
下课铃响的时候,教学内容才完成了三分之二,我准备下课。教研员吴在强老师说:“徐老师,您不要停下来,您继续上,上完这节内容。”我笑着说:“这个你说了不算,我要问一下学生们。你们想老师上完还是想下课?”九名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说:“想上完。”我说:“好,你们的课堂你作主,我们继续。”那节课我上了六十多分钟。下课后,那位女生大声对我说:老师,我这节课真的听懂了!那一刻,我感到很幸福,也很骄傲。
在评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说:徐老师的课确实上得好,但是,都象徐老师这样上课,我们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了。也是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说:什么叫做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为着什么任务来上课?就为把该讲的内容讲完吗?完成教学任务,应该是从老师教了多少来评价、还是从学生学到多少来评价呢?教研员吴在强老师很动情地说:“我很感动,这节课不仅上得好,还上得非常感人。徐老师真正做到了为学生上课,把学生放在首位。如果大家从一开始来就是为学生上课,我们的学生至于那么差吗?”他还说:“我相信那个女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从海口来的徐老师,上了一节她听懂了的课,这将是她读书生涯中最美好的记忆。”
那一课最难忘的人可能是我自己,我从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成长。从此才真正明白:当我们为学生成长上课时,学生特别买帐地和你互动,不用发愁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以学生学到多少而不是以老师教了多少来主导教学时,课一定能上出超乎预期的成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