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二十七)

串场人家(二十七)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一年两次完公粮,是必不可少的。夏季卖小麦,秋季完水稻。至于棉花、队里的生猪,无一例外,都分别由供销社和食品站收购。
夏季完公粮是小麦。场头上全都晒干,扬好,净拣上风的,粒饱,色艳,一粒粒,像水洗的。人见人爱。用它磨出来的面,做新小麦饼,香气四溢,入口绵甜松软,趁着热,一起锅,带着黄灿灿的饼巴子,若再蘸点香油和白糖,那是真正的享受。一般平常舍不得,五月端午,总是要涨点饼,裹点粽子应应节日。
农民诚实,无半点虚,总是抢时间,把最好的送给国家,让城里人先吃起来。千低头,万躬腰,汗滴禾下,背阳面土,汗与水并,辛与劳共,平田整地,耙地播种,河泥粪肥,清明一至,方见麦苗青青,熬过了冬,经历了九,一穗半穗,四十五天上垫(音)。即可以开镰收割,可以尝到小麦面饼。
单完粮一事,就是苦差使,小麦上船,拿件把换身衣服,篙子一点,劈波远行,水路三十里,遇上顶风,船头浪浪开花,串场河里,一叶孤舟,随水漂流,无人疼,无人怜。挑夫成纤夫,纤板套颈,低头弯腰,面几及地。双足扒于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小褂子一甩,横亘于前的小河一跳,上岸,照旧,抹一抹脸上的水,一身湿衣,前行继续,任其风吹日晒,自潮自干。
完公粮苦,完公粮累,偏偏这苦这累,每年都有人争着去。队内慎重,好中选优,强中选强。拉纤操橹不算最苦,最苦最险的是上囤子。那三截搭成的桥板,似直插云端,远远望去,不寒而栗,莫说二百多斤的两箩小麦,即使空手人走在上面,也如履薄冰,心惊胆颤。何况重担压肩,不可有半点差池闪失。轻则麦撒人伤,重则有性命之虞。二子、三铁蛋,没有三分三,岂敢吃这碗饭。队上信任,自己更有这份胆略。二子为浙江人卖蜂蜜,一大缸,足足净重六百,一篙一船一杠一麻绳。二人同一声吼,共同发力,一声“起”好家伙,稳稳当当上了岸。别人提心吊胆,他们胸有成竹,直到磅过蜜下,蜂主才掉下一颗心。
船到码头,位置找好,系缆停靠。三铁蛋使个眼色,二子拿起笆斗,大半下子小麦,肩上一来,下了船。不一会,又是挂面又是肉。一块肉足足五斤,红少白多,寸把厚的白子,乡下人,就好这个,拿得住人,那个瘦肉,不过瘾,不像那大白糕似的肥肉,拖一块像一块,辣馋,拿人。一个洗锅,一个点火,船头上锅腔,烟冒四周,不一会,肉烂面熟。五个人抄起黑窑子碗,第二轮,见底,一尺六锅,轻轻巧巧下了肚。三铁蛋衔起了铜烟袋,打着饱嗝,坐在船头,一边享受来风,一边观看城内美景,其实,城里的夜,除了点点灯火,也没什好看的,只见来来往往的船儿,吵吵喊喊的弄船人,河水匆匆急急从眼前流过。夜凉如水,三铁蛋肚子稍松动了一点,套着二子的耳朵说:“来时,不少人托买烟末子,说登赢桥头上有卖的,质量不丑,又细节又熬火,见吃,口味香而醇。买的人不少,替他们一人带一斤?我们也趁手带点回去,以后不容易进城。”二子听说,动了心。其实三铁蛋说这话,二子心知肚明,无非揩集体油,在小麦身上打滚。二子经不起诱惑,拿起笆斗,舱内兜了一下,悄悄地藏在前舱,掀起水泥盖,放了进去,人不知鬼不觉,唯三铁蛋和二子知道。
两个人就这样,三下五除二,公家几十斤小麦,不是变成了肉和面,下了肚,就是变换成了烟末子。城边上的农村烟民,香烟吃不起,只能烟袋子一个,扯扯事,过把瘾。特别是生活苦,熬夜的,几个男子汉,地上一坐,个个掏出家伙,嘴上一说,息息弄袋烟,齐刷刷地坐下来,一袋烟下来,往往就是个把小时。干部来了,也拿他们没法,俗说,催工不催饭,催了也是田内站。是凡抽烟的,总晓得一袋烟抵三碗炒粥。烟末子不打称,一斤烟末子,堆头不小,看上去一斤要吃个一年半载。实际上,小小的烟袋子,烟瘾大的,半月下来,一斤烟末子吃得光光,似狗舔的。有人一个月要二斤。烟末子不贵,才三角三一斤,不过,像登赢桥边上店里的烟末子,不但质优,价格也适中,农民个个吃得起。
这山望着那山高,烟末子上了船,成了二子和三铁蛋的个人财产。两个人还真有本事,每次箩倒后,总留个半斤八两的,算下来,队里会计帐一算,总量不蚀,皆大欢喜。二人心思一了,还想替婆娘带点小物件,如雪花膏子,新潮的有机玻璃发夹,宝宝的痱子粉等等。二人备齐了物件,准备打轿回衙。又接到会计通知,今不走,明天有带货任务。二人听了欢欢喜喜,又可额外发点小财。邻船有卖小麦的,三截桥板又高又陡,有畏惧情绪,二子三铁蛋代肩,又得一笔报酬,这报酬理现票子,或以小麦代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0)

相关推荐

  • 七十年代农民去十公里外交公粮,架子车上拉...

    七十年代农民去十公里外交公粮,架子车上拉的是优质小麦,中午吃的是自己带的红薯面蒸的黑窝窝. 在七十年代去交公粮,早起生产队就把提前好几天晒干扬净的小麦,装在农民自己人力拉的架子车上,每个人最少拉六七百 ...

  • 河南山东安徽山西80年代手工收麦全过程!90年代之后小朋友看下

    题记:走不回故事,回不到过去,那过去,还是会不经意地想起. 对于割麦,80年代之前的人是最熟悉不过了,可以说以天为被,以地为眠,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困了.累了的时候常倒在一推麦秸堆里,也顾不上有什么虫 ...

  • 农村三十年前交公粮的场景,忍饥挨饿排长队,记忆犹新

    今年又快到收小麦的时候了,现在小麦亩产高了,收割也轻松了,也不用交公粮了,反倒还能领到种地补贴,这些在三十年前是怎么也不可能想得到的,忆苦思甜,总是令人唏嘘和感叹,眼前又浮现起三十年前交公粮的一幕幕场 ...

  • 我那个爱占小便宜最终吃了大亏的老乡

    〓 第 1509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老人们常说,爱占小便宜的人,最终是会吃大亏的. 因为占惯了小便宜的人,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干甚工作,他都要瞅空,占个小便宜.久而久 ...

  • 串场人家(十七)

    串场人家(十七)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冯董两家,为二子和大花的婚事,几经周折,终于达成协议.二子娘掌握了主动权,心中洋洋自得,大花已六甲在身,做冯家的媳妇,是龛在碗里的鳖,十拿九 ...

  • 串场人家(二)

    串场人家(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四季更迭,岁月轮回.故乡当然很美,且不言到处一片绿色,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家一墩子,一家一茅屋,一家一烟囱.雄鸡报晓,炊烟袅袅,扶摇直上.家 ...

  • 串场人家(十二)

    串场人家(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当时农村有个说法:春遥夏摆秋遛寒不见.大人是这样,小孩更是这样.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是少穿,无御寒之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地气回暖 ...

  • 串场人家(二十)

    串场人家(二十)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历来为世人公论,是最幸福,最惬意的事.人人必欲得之而后快.金榜题名,与二子大花无半点关系.唯洞房花烛夜在即.日 ...

  • 串场人家(二十一)

    串场人家(二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身在曹营心在汉.婚后的大花,牵肠挂肚的,是生病的老娘,劳碌不息的老父,还有就是年纪尚小的妹妹二凤.三姑娘.一夜之间,如隔千年.娘婆二 ...

  • 串场人家(二十二)

    串场人家(二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婚后的新娘子,受到多方面陈规陋习的约束.非但没有新婚的幸福与快乐,小夫妻的恩爱甜蜜.尤其大花,洞房之日已非处女,而是带孕之身.当然, ...

  • 串场人家(二十三)

    串场人家(二十三)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开门六件事,油盐酱醋柴米.后被城里人加上了茶.成了七件事.生活水平提高,茶成了普通人家生活之必需,且成了茶文化.据说茶为生活之必需, ...

  • 串场人家(二十四)

    串场人家(二十四)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农村全面推行农业学大寨.怎么个学法?似没有统一的硬行规定.大致上,每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基层三级组织 ...

  • 串场人家(二十五)

    串场人家(二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诸多男劳力的眼中,场头上的生活,是半养半做,养人的地方,老弱病残的聚散地,无非是翻翻麦子,稻子,晒晒草,最重的生活,就是脱粒,进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