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依依惜别情,相看两不厌!
俗话说得好,“三六九,往外走”,伴随着春节长假的结束,可能已经有不少朋友踏上了新的征程。快乐幸福的日子在一年的忙碌时光里显得格外珍贵,重新起航的明天也有挡不住的飞跃!
虽说“人生最难是离别”,但积极的人生总需要不断拼搏。开工了!别忘了及时打卡刷出存在感!
今天我们上班有打卡签到以便于统计考勤进行奖惩,古代官员们上朝需要签到吗?
答案显而易见:
官员上朝,需要接受“点卯”;
官员到岗,需要积极“应卯”。
时辰上丝毫不差。
老实说,“点卯”较之“打卡”,既有内涵又显得庄重。不仅如此,古人对任何事物的命名,都比今天的你我更加郑重其事,讲求名副其实。“点卯”有何依据?
“卯”,地支第四,表示时辰即“卯时”,指的是今天清晨五点至七点之间。月亮与太阳在此时交班,文臣武将们也不能懈怠:此刻需要上朝了。
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春风得意之时曾有一首《入朝洛堤步月》传世,题目即道出上朝时间之早;至于内容,则表达着自己的志得意满。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武则天时期有“称量天下士”之名的上官婉儿,正是上官仪的孙女。
言归正传,“卯时”之“卯”,在古代有何含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的甲骨文字形。
《说文解字》:“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卯,阳气从地下冒出。地支中“卯”代表农历二月,此时万物生机勃勃冒出地面抽芽吐蕊。“卯”象开门的形状,故此二月也称为“天门”。
许慎对“卯”的解释,已经是汉代时的约定俗成;如果我们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卯”最初应是“两两相对”的两个人。至于是分别还是相聚,确实很难考证。
即便是后来“卯”的字形不断演化,“严丝合缝”的感觉始终存在。这恰如官员上朝时的“点卯”与“应卯”,不早不晚,一丝不差。
或许更能表达这层含义的还要说中国传统的家具结构——榫卯。没有一颗钉子,完全是以相互之间的配合,将各种用途的家具固定得稳如泰山,密不可分。
有道是“合久必分”,既然有一丝不苟的配合,也便有暂时的别离;两两相对,既可能是久别重逢,也可能是依依惜别。
古典诗词中,离愁别绪最为诗人们所喜爱,诗词中不乏佳句名作。
《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柳”为参照,道出了自己当年离乡远征的依依不舍,以及今日归来物是人非的落寞伤怀。
从此之后,借“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不胜枚举。
诗仙李白在“劳劳亭”,吟出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人眼中春风也是知情达意的,不忍时光匆匆,柳条变青,又要分离。
宋代词人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但在民间却有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影响力。面对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伤心离别,追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许对词人而言,心中离别情,唯有杨柳与残月能明白一二。
对“柳”之偏爱,宋徽宗的头号“情敌”周邦彦也不甘居后,“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明媚的春光,遮不住的离愁。
离别之地甚多:劳劳亭,灞桥,长亭……但最能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则非“柳”莫属了。
甲骨文中的“柳”,像在柳树下相对而坐的两个人,依依惜别。
《说文解字》:“柳,小杨也。”植物的一种。
不过,不管怎么说,似乎与“卯”有关的字,多少都与“两个人”有关。
《说文解字》:“贸,易财也。”
贸,交易货物以求得钱财。贸易至少需要两人以上才能进行交易。
《说文解字》:“聊,耳鸣也。”聊,耳鸣之意。
从字形来看,两人相对而坐,低声耳语,当是其本意。
这大概也应是聊天本来的样子:我们只要带着耳朵即可。遗憾的是,现代人的聚会,却总离不开手机。假期匆匆,别离已提上日程,无论是与家人分别还是与友人重逢,珍惜相处的时光,放下手机,用心聆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