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4白话伤寒杂病论

在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中,青龙应该指的是麻黄,白虎就指石膏。
用麻黄这味要的时候,我一定要看对于的症状是否是无汗,只因无汗才发汗,而且常常伴有烦躁的的症状,这就要用生姜、桂枝,来守卫外环境或者说外层面的阳气;白虎石膏的适用证是有汗且烦渴,需要粳米温煦和增加胃中的津液。那么现在这个是什么情况啊,是只有内热没有外寒,所以就不要再用生姜和桂枝了。
关于喘息的症状是和胃没有关系的,是因为肺的原因。所以是不需要粳米来助胃的。应考虑主要存阴,不考虑亡阳。于是就用麻黄汤去桂枝,使麻黄可以不受束缚,专心行使开泄发汗的能力,加上杏仁的降下之功,甘草的和合之技,加之运用石膏的绝对寒凉,就能除去体内集聚的实热,最后以溱溱的汗出来结束这个治疗的过程。做到了除去了内外的烦热和喘息之证。
仲景先生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两种致病的原因,症状相同,但只用同一种治法,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上面的是汗后喘,这里是下后喘,汗后和下后是指经过发汗的治疗和攻下的治疗之后的意思。要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从其证不从其因的辩证思维能力。
有此种喘息,就用这个方子来快速的对症治疗。这是对于治疗出现上述的两种错误时,纠正的方术,仲景师考虑的真够周详。
仲景先生曰:太阳中风,不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发热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不恶寒表明表证已经解了,恶寒表示表证未解。在此可以功里了。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表里治疗的顺序,不可急进或越级进行。
伤寒表未解,小青龙汤,用发汗散去的方法,治疗水停留在胃中,干呕逆气,何谓干呕,如果是呕吐,水吐了出来,就没有停留胃中之说了。由于寒邪束缚在外,胃寒失去温煦,胃气衰弱,运化不了水谷。
中风表未解,五苓散解之。
仲景先生说: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顺逆之义
(二)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大枣擎十二枚。
建立一小片中气,有呕吐的患者不能有,因为里面有甜东西。
仲景先生曰:伤寒,脉结代,心悸动,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四两,生姜切三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斤,大枣擎十二枚,人参二两,阿胶二两,生地黄一斤。
也叫复脉汤。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三)御纂医宗金鉴卷五
皇帝用朱笔修改过的医宗金鉴第五卷,这里显然是拍皇帝的马屁,但是很受用,相似加了一个公章一样,具有了权威性。所以,有些权威是一种文化的属性造成的,只要在这些群体中才会发挥作用。
辨别少阳经病症及其脉证的要点及差异和治疗方法
少阳经主导的时候就像春天一样,这里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和岐黄之深层的文化是相通的,就是映像之说,也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都是有一个共同的河床做为基础的。言归正传,少阳经主导的时候,就像春天的草儿一样,一半已经钻出了地面,一半还在地下。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之感觉。而人体的气也是如此,故少阳就主半里半表间。半表之说是针对外面的太阳经说的;半里之说是针对里面的太阴经说的。
当外邪经过太阳经或者是绕过太阳经而入侵到少阳经时,在少阳经这个小宇宙中的阴阳也就颠倒了或者互换了,寒热纠缠在一起,病邪与正气相互对峙,进行拉锯之战。这个时候是禁止使用汗法、吐法、下法的,要懂得讲武德。所以,只能使用“和法”这一个招式,就如同古代的列阵、击鼓才可以开始打仗一样。什么样的地形,什么样的敌方阵营,就用什么样的应对阵型。
所以,用小柴胡汤或者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来进行治疗。这就说明这 个小柴胡汤是一剂利用和解之法来治疗半里半表证的药剂。在小柴胡汤加减的治法中,又有一个特例,口不渴,身有微热的患者,这时候就要加上桂枝来进行发汗,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桂枝来进行治疗。
半表半里,这个区间也就是在人体的脏腑的腔隙之间,是个人理解,就是编者按的意思。这个时候,是皮肤肌肉、血管之间的营卫已伤,能量是通过正常的通道形势散发不出去的,这些能量就会积聚在脏腑的腔隙之间,从而造成了津液损失,就表现为口渴。
如果之前用了下法治疗,是辨证错误治疗错误的。出现了胸胁满并且稍微结的症状,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这些都是体液减少造成的。头汗出,是可以这样解释的,因为皮肤的通道被阻滞了,能量从两头散出,下头因为津液的减少小便不利,头上因为是能量溢出,所以出汗。并且有往来寒热的患者,这个可以这样解释,当腔隙中的能量散发在皮肤这里受到阻碍时,势必会寻找上下两头的出口进行散掉,这就可能出现内热烦躁的感觉。当上头迅速降温以后,不能通过皮肤散去的热量再次积聚,又热了起来,热带走津液,散去后脏腑就会发寒。所以出现往来寒热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汗法解之。
当柴胡汤证都具备时,但反而有了下法,出现心下满而且硬,还伴有疼痛,这就叫结胸,其实就是胃满胃胀胃痛,用大陷胸汤治疗。当柴胡证仍然存在时,要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当呕吐不止,心下急的,郁郁微微烦的,那是结胸未解,给予大柴胡汤泻下。
还有柴胡证的,用药之后,泻下后出现稍微的利下作用,胸胁出现胀满并且呕吐,日哺潮热的患者,用小柴胡汤加芒硝汤下之。
仲景先生所用的汗法及下法,是没有固定公式的,要根据临床上病症的详细观察,因病施治,不能一方千用。
仲景先生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这是能量从口腔及上头窍穴中挤出体外的症状,如果是热空气经过头部的几个空洞,口苦是胆汁被热能带到口腔,咽干是热能量经过带走津液而成,目眩能量上涌,眼球周围的血管受热膨胀,血流加快,造成了目眩之证。
少阳经是胆经,胆经从耳后出发入耳中,经过咽部,从颐颔出来。当病邪伤到胆经的时候,就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的现象。口苦是因为带着热能量的胆液化为胆气,从口腔溢出;咽干的原因是热能量经过,带走了表面的津液造成的干燥;目眩是热能量造成眼部毛细血管充血膨胀,热熏眼发黑造成的。这是当中风、伤寒传到少阳经的总体概述,凡是提及少阳中风和少阳伤寒的,就是说的这些症状。
仲景先生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经脉,从目锐眦开始,经过耳后入耳中,其支端会同下胸,循环肋胁。当表邪传到到少阳经时,就出现目赤耳聋及胸中烦满,所以不可以使用土法、下法。一旦吐法和下发都用了,那么中气就虚了,神志虚弱且胆怯,于是就会出现心悸心惊的情况,这就揭示了中风时,病邪传到少阳经的大致说明。
治少阳的病症,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和解”之法。如若是治疗用吐法,常常会导致阳虚,从而出现心悸。用下法治疗了,就会出现阴虚而吃惊。
当少阳病症时,少阳经病有吐、下治疗的禁忌,单单为了烦满的症状,就错误的使用吐、下之法。
吐则伤气,气虚则悸动;下则亡血,血虚则惊。其实,关于惊悸是在于心脏的,错误的使用吐法和下法,就会出现津液衰耗,神志畏畏缩缩。
在出现烦满的症状时,似乎可以用吐法治疗的。但是在少阳经中,病邪已经到了胸胁了。如果使用吐法,只会白白的消耗胸中之气,以至于病邪趁机而入逼迫神明,就会出现心悸和惊吓的情况。
之上情况,小柴胡汤和解最佳。
仲景先生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此处是说少阳伤寒。
这个少阳经的病是从太阳伤寒处的病邪辗转到这里的。脉弦细,是少阳经病的脉象。头痛发热无汗,是伤寒的病症,再加上有口苦、咽干、目眩等典型的少阳病证,所以说是少阳伤寒。
只因为少阳经病是已属于半里的位置,大约也就是在脏器的腔隙之间,所以不能发汗。要是用了发汗这个方法,就很容易伤到腔隙中的津液,反而加重了内热,内热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谵语。如果到了谵语情况的出现,这表明病邪已经转到胃了。假如是这个人的体内津液量足够的话,那么胃也可以自行和解或者自愈,这也就是说多喝水的必要性。但如果津液不足,那么就会出现津干热结,胃不能自行和解,不但但会出现谵语,而且会心烦引发心悸的情况出现。
脉弦细,就能代表病邪已经侵入了少阳之界。少阳伤寒禁止发汗,那么更禁止吐下;少阳中风禁止吐、下,那也禁止发汗。
当遇到判断错误,发了汗,并且出现了谵语,胃里一定是发干的,胡言乱语。这时的少阳病邪已转入了阳明胃中。胃和治愈的,一般是用药物把胃中之热化掉,使胃中和谐平复起来。如果是胃不和,不但出现谵语的现象,并且会更加的烦躁、忪悸。这是因为胃热上犯于心造成的,心主神志,所以心神不定。
仲景先生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接着以上的说,当伤寒中风三四天的时间,又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再加上脉象是弦细脉,知道病邪已经传到少阳之界了。至于是太阳中风传的还是太阳伤寒传的,就需要仔细的辨证了。
如果后来又出现了耳聋目赤,胸满和烦躁的症状,那么就判断病邪是在太阳中风传来的。若是兼见到头痛发热无汗的患者,那么就知道从伤寒而来。
以上之判断,这都是为什么哪?
当表证三四天后,有出现了少阳经的症状,如果出现脉弦细,这说明在表证发生的过程中,病邪收敛肌肉组织,也包括脉管壁的肌肉,让摸起来显得硬且细。上面说了,这也表明病邪已入少阳之界。
中风时风邪伤卫,卫伤则肌肉收敛,那么就先发热后恶寒,无汗出。那么营气中的能量无法散掉,必须要找一个通道进行疏散,通过血管向两头散去,那么两头的空隙就首当其冲;再者血液中的能量增加,那么肝脏的血液相对也就增多,能量增大,肝开窍于目,那么眼球就会充血。很像两个纠缠的量子一样。向下是肾脏,同理,肾开窍于耳,就会出现耳聋。胸满烦躁和心脏有关血中热量增加就会出现这两症状。
伤寒伤荣,荣伤则肌肉没有来自荣气中的能量供应,就会首先出现恶寒,后再出现发热。荣气即血,血液受损,量少,再加上能量也积聚于此,可以这样说,血管里的血液减少,并且能量不变,就出现头痛、发热、无汗的症状。这个有点抽象,可以仔细想一想。
到了五六天了,要是见到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想吃饭,没精神,并且还有心烦,或者呕吐,那就是中风和伤寒共同传入了少阳。少阳经过胸循胁,病邪侵犯,就可表现苦满。
邪入里则热,邪反表则寒,所以往来寒热。邪在哪那里就不舒服。总之,少阳之证,用小柴胡汤解之。
(0)

相关推荐

  • 经方体质研究:大柴朴与脸型三论《经方杂谈》

    三论<经方杂谈> --关于小柴胡汤应为太阳病发汗之方 此说更是牵强附会.:笔者赞成小柴胡不是半表半里和解之说,或说小柴胡亦能发汗也赞成但强把小柴胡列为太阳病方未免失当简单论述: 一,小柴胡 ...

  • 学习伤寒杂病论中医思维1,2

    上海的一名老中医在视频上说,现在的中医药已经名存实亡了.即使掌握了中医的辨证施治之法,但药是假的,你如何能看的好病?即使神医在世,也治不好病,因为药都是假的,要不然就是不是地道药材.不按照地方产什么药 ...

  • 中医治病,一定要用中医思维

    I导读:这篇精彩的讲座相信很多老读者都读过并且印象深刻,文中宋柏杉老师讲了两个病例,一是桑菊饮合通窍活血汤治愈一例脑瘤,一是宣白承气汤治愈一例主动脉夹层.几年前我们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是完全的震撼.感动 ...

  • 阳气少,浑身堵!明代薛己的医案,补阳气、消腹胀,回归中医思维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难经>.<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 ...

  • “取类比象”——中医思维的灵魂!

    象形思维(一):望诊,中医最有趣的灵魂 有没发现中医平时说的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是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望诊的重要性,<难经玄解>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 ...

  • 用中医思维来理解,中医的“五行”!

      五行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揭示出的自然界一年之中气的运动变化规律. <内经>把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五行学说是古 ...

  • 从中医思维解读:肝司二便与肾司二便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一段时间,读命理先生的文章,里面提到壬水与乙木.甲木与丁火.丙火与辛金.庚金与癸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粉丝,由此我联想起肝肾与二便的关系,原来也可 ...

  • 中医思维解密上火的真正原理!

    每个人都有过所谓的"上火",比如说什么长痘.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便秘等等,然后很多人就以为自己是"火"太大了,可是往往很多人却发现自己明明容易手脚冰凉啊,不喜冷 ...

  • 中医治病,一定要用中医思维(精彩荐读)

    中医书友会第80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宋柏杉 ⊙ 整理者/闫安强 编辑/王超 ⊙ 校对/战士徐 I摘要:你有什么样的综合知识,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视野,你就会成什么样的中医人.中医是博大的 ...

  • 图解中医,帮你更好地了解中医思维!

    一直以来,国人以中医为国粹,以中医自豪,甚至以中医自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学生又遍布全球,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等,殊不知:"老师"早已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