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诊治精粹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但在短时间内即能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急性病证。
关于厥证的记载,《内经·厥论篇》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主要是指手足逆冷,且以外感之厥为主,“伤寒脉微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并创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医学入门》首先明确提出外感发厥和内伤杂病厥证。《景岳全书·厥逆》明确提出了虚实均可致厥,切中临床,“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晕厥、虚脱及中暑,如血管抑制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晕厥,癔症性晕厥等均可参考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
1.气厥 情志过极,如暴怒、惊骇,使突然气机一时性逆乱,上壅心胸,蒙蔽清窍,而引起突然晕厥发为气厥实证;若元气素虚,每因过于疲劳或悲恐,以致阳气溢乏,气溢下陷,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发为气厥证。
2.血厥 肝阳素旺,加之暴怒之后,血随气逆,气血上壅,清窍闭塞而致血厥实证;若平素血亏,或久病、失血过多,致气随血少、阴阳相失而发为血厥虚证。
3.痰厥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聚而生痰,痰阻中焦,气机不利,又因脑怒气逆,痰随气升,清阳被蒙而突然晕厥。
4.食厥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内停,脾胃受伤,若骤逢恼怒,气逆夹食,上下痞膈,壅塞清窍而发生晕厥。
5.暑厥 外感暑邪,暑性炎热属阳,内侵人体,传变迅速,邪入心包,扰乱心神,而发生晕厥。
厥证的病机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
厥证的发病部位在心脑,与肝关系密切,其次为脾、肾。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主症: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
(2)先兆:发作前有头晕、面色苍白、汗出等先兆症状。
(3)病史: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史。发病前有无精神刺激,情志变动,大失血,暴饮暴食,素体痰盛及中暑等诱因。
(4)辅助检查: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头颅CT等,有利于鉴别卒中(中风)、癫病。
2.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中风、痫证、昏迷相鉴别。在神志方面,厥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中风以昏仆伴偏瘫失语为特征;痫证昏仆伴抽搐吐涎;昏迷则为逐渐意识丧失。从发病年龄上来看,厥证见于成人;中风多为老年人;痫证多见于青少年;昏迷则各年龄段均可见。以发作时间来看,厥证发作时间短暂;痫证相对较长;中风则可长可短;昏迷则多为持续性。从发病诱因来看,厥证为精神刺激、暴感外邪;中风多因素体阳亢、恼怒;痫证多因先天因素;昏迷则为重病渐进而来。四病发病醒后也有所不同,厥证醒后无后遗症;中风醒后有偏瘫失语;痫证醒后常伴头晕、疲乏,昏迷醒后原发病仍存。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为声高息促,面红气粗,口噤握拳;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或身热谵妄。虚证为声低息弱,面色苍白,口开手撒;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或汗出肢冷。
(2)辨气血:气厥实证表现为惊吓,昏倒、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弦;血厥实证为恼怒、昏倒,牙关紧闭,面赤唇紫,或鼻衄,舌紫黯红,脉弦有力
(3)预后转归:发病时呼吸平稳,脉象有根,正气尚强为顺证;若气息微弱,昏聩不语,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或脉如游丝,散乱无根,人迎、寸口、趺阳脉全无为逆证。阴阳气血失常,阴阳未绝,正气恢复,治疗得当而生,正气不复,治疗失当而死,或阴阳气血相失,阴阳离绝,一厥不复而死。
治疗要点 发作时,病证危急,需及时救治,以醒神回厥为治疗原则。实证则以开窍化痰,辟秽醒神;虚证以益气回阳,救逆醒神为重。缓解后则调治气血,视病因病机不同而辨证论治。
(一)气厥
实证
1.临床表现 因精神刺激,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呼吸气粗,口噤拳握,或有四肢厥冷;舌苔薄白,或苔黄,脉伏或沉弦。
2.治疗原则 开窍、顺气、解郁。
3.代表处方 五磨饮子:乌药、木香(后下)、枳实、槟榔各10克,沉香5克(后下)。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用通关散搐鼻取嚏,以通关开窍,急救催醒。
(2)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躁热者,加钩藤、石决明、磁石各20克,以平肝潜阳。
(3)痰多气塞者,加胆南星、橘红、竹沥各10克,川贝3克(冲服),以导涤痰浊。
(4)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加珍珠母、茯神、枣仁各20克,远志10克,以安神定志。
(5)平时服用越鞠丸、逍遥散之类,以理气解郁,调和肝脾。
虚证
1.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诱发因素;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2.治疗原则 补气,回阳,醒神。
3.代表处方 四味回阳饮:人参、制附子(先煎)、炮姜、炙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先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青注射液静脉滴注,以补气摄津醒神。
(2)汗出多者,加黄芪、煅龙牡各20克,白术10克,以益气止汗。
(3)心悸不宁者,加灵芝、柏子仁、酸枣仁各20克,远志10克,以养心安神。
(4)纳差、咳嗽多痰者,加茯苓20克,法夏、陈皮、白术各10克,以健脾祛痰。
(二)血厥
实证
1.临床表现 多有恼怒刺激诱发;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红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2.治疗原则 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3.代表处方 通瘀煎:山楂20克,乌药、青皮、木香、香附、归尾,泽泻各10克,红花9克。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先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2)在本方基础上,加石决明、钩藤、牛膝各20克,以增降逆潜肝之力。
(3)肝热、口干口苦、苔黄者,加菊花20克,丹皮15克,龙胆草9克,以清泻肝热。
(4)肾阴虚、眩晕头痛者,加枸杞、珍珠母各20克,生地10克,以滋肾平肝。
虚证
1.临床表现 有失血等诱因,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淡,脉芤、细数无力。
2.治疗原则 补养气血。
3.代表处方 人参养营汤:黄芪、白芍、茯苓各20克,当归、熟地、远志、人参、陈皮、生甘草、白术、五味子各10克,肉桂5克,大枣5枚、生姜3片。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先用独参汤灌服,以大补元气。
(2)急性失血过多,宜及时止血,输血;中药在上方基础上加仙鹤草、藕节炭、侧柏叶各10克,以止血。
(3)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者,加制附子(先煎)、干姜各10克,以回阳救逆。
(4)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各20克,以养胃生津。
(5)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各20克,以养心安神。
(三)痰厥
1.临床表现 素有咳喘宿痰或脾虚痰盛之体,剧烈咳嗽或恼怒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2.治疗原则 行气豁痰。
3.代表处方 导痰汤:茯苓20克,生甘草、枳实、法夏、陈皮、制南星各10克,生姜5片。
4.加减应用
(1)临证时,加莱菔子20克,苏子15克,白芥子10克,以化痰降气。
(2)痰湿化热,症见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芩、竹茹、全瓜蒌、栀子各10克,以清热化痰。
(四)暑厥
1.临床表现 暑热夏季或高温作业,突然昏仆,甚至谵妄;胸闷身热,面色潮红,眩晕头痛;舌红而干,脉洪数。
2.治疗原则 清暑益气,开窍醒神。
3.代表处方 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粳米各30克,荷梗、石斛各20克,西洋参、黄连、竹叶、麦冬、知母、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针刺水沟(人中)、内关,适当降温。
(2)急用清开灵静脉滴注,或灌服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等。
(3)偏重于暑热亢盛者,加石膏30克(先煎),以清暑热。
(4)暴受暑邪,气随汗脱者,可水煎服参附龙牡汤,以益气止汗。
(五)食厥
1.临床表现 由暴饮多食、复遇恼怒而发,食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实。
2.治疗原则 和中消导。
3.代表处方 保和丸。
4.加减应用
(1)先用盐汤探吐祛邪,再服保和丸。
(2)食后腹胀、大便不通者,可加生大黄(先煎)、玄明粉各10克冲服,以泻下导滞。
(3)口黏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以芳香化湿。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制首乌20克,生晒人参10克,水煎服,适用于昏厥虚证。
(2)黄精、生甘草各30克,制附子9克,水煎服,适用于低血压性昏厥。
2.取嚏
(1)搐鼻散少许搐鼻取嚏。
(2)菖蒲末吹鼻取嚏,桂末纳舌下,并以菖蒲根汁灌服,有通窍醒神之力。
3.针灸
(1)艾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适用于血厥虚证。
(2)针刺人中、内关、十宣、涌泉,适用于气厥实证。
(3)用盐填脐中,隔姜片艾灸,适用于气厥虚证。
(4)耳针:选皮质下、交感、心肺、肾上腺、内分泌等,耳针刺入,适用于血厥实证。
(5)针刺人中、内关、十宣、百会等,适用于食厥证。
(6)针刺十宣,少量放血,适用于暑厥证。
4.热熨法 用吴茱萸和食盐炒热,布包熨脐下,或胡椒粉纳脐中,以膏药封上,热熨,适用于厥证属寒者。
【预防调摄】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陶冶情志,避免剧烈精神刺激。
3.暑热天应避暑、降温。
4.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辛辣肥甘,不暴饮暴食。
5.厥证发生时,患者应平卧,注意保温和安静,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