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拘束趣6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境环境相对优越,但他与其他公子哥不同。王安石自幼勤奋好学,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科举考试入朝文官,实现心中的抱负。经过刻苦学习,他十几岁就考中举人,并在二十二岁时考中进士。

金榜题名后,王安石并没有立马得到重用,只是被任命为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这样的小官。不管在何处为官,他工作都十分努力,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官职也在逐步提升。公元1058年,王安石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的奏折,向皇帝提出了许多不错的建议,却没有被宋仁宗采纳。 公元1069年,48岁的王安石的才能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次年,他再次得到了升迁,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在皇帝的支持下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这也达到了他仕途的顶峰。

进士出身的王安石,文学功底相当了得,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尤其是他在散文上的造诣,超过了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因此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他也擅长对对联,闲暇之余,经常与一些同僚吟诗作对,众人对他的对联知识也是相当的钦佩。

有一次,王安石与友人到苏州游玩,突然灵感大发,想到了一个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此联虽然只有11个字,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难对,同游的朋友面面相觑,没有一人能想出合适的下联。后来,大才子苏轼听说后,非常的不服气,但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答案,心里不是一般的郁闷。 就这样,王安石的这个上联,几乎成了绝对,几百年都无人能对。清朝时期,一位年近10岁的孩子,从别人口中听说了这个上联,笑着说道:“此联没有多大难度,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上来。”众人都说他自不量力,甚至认为他肯定是在吹牛。他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随口就对出了下联:“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上联的“山塘”共七里,走到半塘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五”刚好位于九个数字的中间,也就是一半的意思。不论从意境还是工整度来看,10岁孩子所对出的下联,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众人听后都十分惭愧,并心服口服,纷纷称赞他为神童。如果是你的话,能够对出王安石所出的上联吗?

(0)

相关推荐

  • 经典对联: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白居易给出的下联绝了!

    白居易是唐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李白和杜甫之后崛起的又一位诗坛巨星,既然是耀眼的巨星那么白居易的小时候自然也是异于常人,据说白居易的母亲从小就教育儿子学习,在白居易六个月的时候便指着" ...

  • 对联拾趣20

    千古绝对!上联:"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联更经典,才子来对? 代容快讯关注2021-04-25 14:06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广告新疆甘肃赏醉美胡杨林老年旅游专列,保健医生全程陪同对联 ...

  • 对联拾趣21

    苏轼妹妹出上联:"面对面吃面",和尚巧对下联,她听后又气又羞宋朝是文人的温房,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才子佳人,有男子.也有女子.比如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还有苏轼的妹妹苏小妹 ...

  • 对联拾趣22

    上联"火车失火,救火车赶来救火车",下联被一个大学生对出大图模式对联不仅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项有趣的文字游戏.对联不仅能为枯燥的日常生活带来乐趣,它还能够全方位的锻炼一个人的 ...

  • 对联拾趣23

    历史上最"古怪"的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能读懂的都是大师千百年来,对联内容的形式也多姿多彩,其中最典型的一种便运用多音字来作的对联.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的 ...

  • 对联拾趣18

    小时候看历史类书籍时,总是不太理解:那些才子们天天为对了对对子,搞得茶不思.饭不想的,到底是为什么? 后来长大了,自己尝试着对了一些对联后,才发现汉字果然是博大精深.一副副小小的对联里,藏着大大的智慧 ...

  • 对联拾趣17

    千古绝对:上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籽放东边",纪晓岚妙答下联 要说我国的风流才子皇帝,乾隆皇帝敢说第一恐怕无人称第二,毕竟一生下江南六次可不是哪个皇帝可以比的.乾隆皇帝喜欢汉族文化, ...

  • 「方圆居文化」对联拾趣:楹联对仗不是单纯的词性相对,讲究颇多

    楹联的对仗是一副对联好坏的关键所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要领,就能写出文化味很浓的高水平作品. 楹联的对仗是一副对联好坏的根本,上下联对仗是否工整.严谨.有意趣决定了对联的创作水平.文化内涵和意境情趣, ...

  • 对联拾趣16

    千古绝对上联"祖冲之圆周率三点一四",下联真是太有意思了 咱们中国的文化个人认为那是相当的有魅力,相信有很多的朋友们都和小编一个看法.那么长的时间里,咱们国家的文化也是发展的非常的 ...

  • 对联拾趣15

    寡妇上联"昨日今日明日,日复一日"木匠对下联,寡妇热泪盈眶! 对联是我国文化的传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联是一种古典的文学形式,它的形式要求并不高,自身又简单易学,所以大多数人都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