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最近在读书会社群,发现了一个问题,读书的时候很少提问,不知道该怎么问?

按说在阅读过程不可能没有问题,过去经常说是思维上的懒惰,之后我仔细思考,发现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思维模型”。

这个是我第一次,把模型思维代入到读书问题中思考,同样是读一本书,同样是学习一个理论,咋就别人能提出关键问题,而有些人就不行呢?

之前可能觉得知识储备和多思考,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原因不能算错,但是不够直观。

今天我们把思维模型,代入到读书提问中,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改善?

比如,一个人给你讲故事,说了开头故事的起因,讲了中间故事怎样发展的,但是讲到这里就不说话了,你正听在兴头上,想知道结局怎么样?

这样的聊天过程,就让你很难受,为什么?

因为什么都知道, 一个故事要有开头,中间,结尾,才算一个完整的故事,你讲完孙悟空拜师学艺,到天上做弼马温,被气的回到花果山,聚焦一群妖魔跟天兵对抗,然后西游记就在这里结束了,你会不会想骂人。

正常情况下,你肯定要问,后来呢?谁赢了?

这个原因,就是你大脑里已经知道,一个故事应该是什么样?

有了这个思维框架,如果知识无法填满,你就会觉得缺了点什么,这个缺少的部分你想知道,所以你就开始提问寻找答案。

我们在阅读过程和学习中间也是如此,你看完一本书,读完一篇文章,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你的疑惑,可能是作者忘记了,也可能是作者能力不行。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模型不一样,就总能找到需要补充的地方。

这个就是思维模型的价值,我们看一个东西,读到一个理论,在你脑海里会有一个模型,在阅读过程,就是按照模型框架填满的过程,但是在你阅读完之后,感觉还是少点什么, 感觉有点缺憾,或者有些地方无法连贯起来,这个就是很好的提问突破口。

比如,我们说要盖一座凉亭,你脑海里,马上会出现一个亭子的形象,有柱子,有顶,有栏杆,共同组成了一个亭子的样式。

随着阅读的推进,看的信息会逐渐填满你的想象框架,但是你读完作者的内容,发现他没有写柱子,只有顶棚和栏杆,那这个亭子就不成立,因为没有支撑点,这个就是不完整,你需要把这块的信息补齐,才能把这段内容完全连贯起来。

这个就是你发现的问题,而且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你看的一个心理学理论“自我效能”,正常情况下,一个知识点,肯定要满足几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对不对,看完你得明白,什么是自我效能,为什么会有自我效能,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等等,把这些都弄清楚,你才算对这个理论有了完整的认识。

但是想达到这个程度,前期的积累肯定少不了,你不但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且能理清中间的逻辑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你对照一个物品框架,去画画完成后,跟实物一对比,缺什么马上就能发现。

这个就是思维模型,在阅读过程提出好问题的应用,学习知识框架,找到其中关联点,最终才有一眼看到本质的能力。

必看文章:
星球:一次用行动白嫖成长的机会来了!
财富:人生第一次,让工资成为次要收入
逻辑:想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这份书单一定要藏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