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器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龙泉窑瓷器
明洪武、永乐时期,出于市场的需求,龙泉窑为满足需求,大量制造青瓷,而此盘即为当时佳作。
龙泉窑青瓷的釉色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的梅子青;有粉润如玉,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暗的豆青。
要提高青瓷的艺术水平,无疑要在青色的釉上下功夫。南宋龙泉窑这时正调动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解决釉的呈色问题,突出一个“青”字,使之确实达到“如玉如冰”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它的碎片中看出施釉技术和控制还原气氛的烧成中的出色成就,那些粉青或梅子青釉色,都施三、四层厚釉,使釉色晶莹润澈,沉着柔和。如果说釉是青瓷艺术的一项重要因素,那么,南宋龙泉青瓷的釉色,在美化作用上,的确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因为要使青釉的色度深而且青,既非增加铁的成分可以收效,也不能靠薄釉达到这种要求。它的关键在于掌握釉层的厚度,正如海水一样,水越深而青越浓。所以,必须把釉汁层层加厚,改革过去一次上釉的方法,才能得出满意的釉色。这是广大制瓷工人从长期劳动实践的经验中创造出来的成果。凡是典型的粉青和梅子青的产品,多是釉层肥厚,还原气氛适当,故釉色浑厚华滋,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给人以新鲜愉快的美感享受。虽然还有一部分虾青、炒米黄等较差的釉色,但青澈晶莹的是这时的主流。其中白胎青瓷,以无纹片见称,是属于胎釉结合得好、火度适中的高质量产品。至于黑胎青瓷,以具有开片见称,所谓“鱼子纹”和“百圾碎”成了它的装饰特点。
北宋时期,龙泉窑的瓷业生产初具规模,产品数量比以往增加了许多,器形也丰富起来。这一时期的龙泉窑产品风格明显受同时期越窑的影响,在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多模仿越窑器物,此时的龙泉窑青瓷碗在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方面呈现出对越窑同类产品模仿的趋势。
在明末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中称这种窑具为“匣钵”,在我国古代制瓷工艺中最早使用“匣钵”装烧技术的是唐代越窑烧造“秘色瓷”中发明的,并被龙泉窑继承并沿用至今。窑炉采用柴烧龙窑,在弱还原焰气氛中烧成。文中对产品特点的描述, “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者次之……县官未尝见也。”这与近年考古部门在大窑枫洞岩明代窑址发掘的遗存遗物特点是一致的,可见作者记述的是明初龙泉窑为朝廷生产的“宫廷用瓷”。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 “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曹昭是元末明初著 名的大鉴定家和收藏家,他所书《格古要论》面世于洪武年间,是我国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之一,较具权 威性。文中所说“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给我们指明了龙泉窑的大致所在地。
南宋晚期的瓷器通体施釉,器物圈足的底部和三足器的足底无釉,器物的足底有一周纤细的火石红色,呈朱红色,人物、佛像的各种瓷塑的手、脸不上釉,把杯、盅、洗口沿无釉,呈朱色。该时期纹饰的使用不多,且较简单,所见的纹饰有弦纹、莲瓣、牡丹、龙、凤和鱼纹,牡丹、龙、凤采用雕刻和模印而成。此时期重釉饰,久负盛名的粉青、梅子青器物器型规整,制作精致,釉汁厚润,犹如堆脂细腻平滑,优雅凝重令人赏心悦目,将青瓷釉色之美演绎到极 致,开辟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宋代龙泉窑青瓷形成一代清秀儒雅、超逸出俗、心物划一的美学风范,体现了宋代工艺美术在文人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下,所具有的清淡含蓄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