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规矩:“寡妇不做娶送女,鳏夫休做迎喜郎”,有道理吗?

前两天在与一位老农聊天的时候聊到了农村规矩的话题上,老农说,农村有很多规矩,许多规矩都有来由,并不是随意制定的规矩。比如,“寡妇不做娶送女,鳏夫休做迎喜郎”就是一种规矩,也是有来由的呢!

在以前的时候,我也听说过老农所说的这个规矩,但我不知道这个规矩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便请老农讲一讲这个规矩的来由,老农告诉我说,这个规矩是这样来的:

一、寡妇不做娶送女

啥叫“寡妇”?寡妇是一个汉语词汇,语出《诗·小雅·大田》中,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自此以后,便有了“寡妇”一词。

按照古人的解释,“寡妇”原来是指没有丈夫的妇人,后来,多指死了丈夫的妇人。

古人认为:夫妻之间的“心灵契合度”非常高。一旦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其丈夫的灵魂就会时常伴随在她的身边,对之不依不舍。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也是一件喜事,是非常忌讳与“不洁的东西”有交集的,否则,喜庆的气氛就会被冲淡,甚至会给新人的心理带来阴影。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谁家娶媳妇、嫁姑娘,都是不会请寡妇做娶送女的。

二、鳏夫休做迎喜郎

鳏夫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一文中,原指“老而无妻”,后来,人们称死了老婆的男人为鳏夫。

依据古人的认为方法,一个男人死了老婆之后,其老婆的灵魂也会追随在男人的左右,对之相依相随。

所谓的“迎喜”,是指包括做满月酒在内的所有喜事,这些喜事也是非常忌讳与“不洁的东西”有交集的。因此,鳏夫是不适合做“迎喜郎”的。

以上所言,就是“寡妇不做娶送女,鳏夫休做迎喜郎”规矩的由来。

听了老农的解释后,我总算是弄明白了“寡妇不做娶送女,鳏夫休做迎喜郎”规矩的由来。不过,我认为这种规矩是荒诞不经的,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我们都听说过“人死如灯灭”这句话。无论是谁,一旦躯体走向了死亡,那么,身体所具有的一切功能都不存在了。至于说人的灵魂,只是大脑的一种综合功能,是依附于人体所存在的,当人体生命停止以后,灵魂也就消失了,因为神经的活动和新陈代谢如同其他组织器官的活动一样也都停止了,所以,一旦一个人死亡之后,其灵魂就不存在了。

科学家认为,灵魂是意识的一种特殊经历,灵魂的产生是因为量子重力效应作用于大脑微管内,这一过程可以称为意识的客观回归,是动物的一种生理反应,是动物意识、精神、心理的一种活动,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不能脱离大脑而存在。动物的大脑一旦死亡,大脑活动就会终止,意识就会丧失,所谓的灵魂也就跟着消失了。

科学家同时指出,倘若动物或人类的灵魂在动物或人类死亡之后还仍然存在的话,死去的动物或人类肯定要比活着的动物或人类多得多,那这个世界上岂不是到处都是灵魂了吗?难道说灵魂不占用地方吗?而一旦它们占用地方,这个世界还怎么能够容得下这么多动物和人类的存在呢?况且,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根据能够证明灵魂的真实存在。

按照科学家的理论来讲,人类一旦死亡,其灵魂就会灰飞烟灭。在灵魂灰飞烟灭的情况下,它们还怎么能够伴随在寡妇或鳏夫的左右呢?因此,“寡妇不做娶送女,鳏夫休做迎喜郎”的规矩纯粹属于人为制定出来的规矩,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种规矩里边充满了对寡妇和鳏夫的歧视,是应当受到批判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