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足,压百病!明代的一张老医案,教你补中气、降浊气、治头痛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处方和医嘱。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东坡词曰: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所写,赠给他的好朋友张怀民的。

词的大部分,都在写他在快哉亭上,所见到的开阔景象。最后一句,则点出了苏东坡的心境和精神世界——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个人,只要拥有浩然正气,就会刚正不阿,坦然脱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处之泰然,不为世俗所扰。

人的精神世界如此,人的肉身,何尝不是如此?

人的身体,也需要那么一股浩然正气啊。

有这股正气,我们就能压住百病,令百病不生。

这骨子浩然气,是什么?答曰,中气,即脾胃之气,亦即我们常说的后天之本。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在我国明代,出了一本医书,叫做《寿世保元》。这部书啊,其中,有这么一则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头痛。一疼起来啊,就吐清水。好家伙,一年四季都犯病啊,没有消停的时候。

怎么办?他找郎中看。祛风散寒的、活血化瘀的、疏肝解郁的、温阳通督的……各种办法都尝试了,无效。

怎么办?郎中没办法,他自己就想办法。

有一回啊,他这边头痛病又犯了。当时,他身边恰好有一块姜。他心想,我吃姜试试怎么样。结果这一吃不要紧,头痛很快就好了。此后,每当犯病,此人就吃姜,可以说是“姜到病除”。渐渐地,此人也是手不离姜了。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他寻思,不能总靠姜活着呀,于是就求医。

等患者把自己这情况说明以后,医家立刻就给开了一个配伍。这个配伍的具体用量,年代久远,已经不能考证了。但是具体的思路,非常清楚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六君子,加上黄芪、木香、当归和炮姜。

六君子是啥?就是六君子汤。六君子汤的基本配伍,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这就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陈皮和半夏而来。

那么,医家为何用此方呢?

线索,应该就和患者“吃姜”这个事儿有关。

姜,入脾胃经啊,可以温中散寒。既然患者吃姜可以缓解头痛,那说明疾病的产生,肯定和脾胃的寒,有关系啊。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告诉你啊,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人的中气,即脾胃之气,如果充足的话,它会把杂病压在下头,不让它们冒头。比如说这个头痛,其实就是脾胃虚寒,运化失职,阴浊不得化散,于是聚而上浮,蒙蔽清阳之地,导致头痛。患者每次头痛都吐清水,其实就是寒饮上泛的表现。患者吃姜能缓解,原因就是姜的温脾之能,短暂地增强了中气,不让寒浊上逆而已。

既然如此,要解决患者的病,那就从补益中焦、强壮中气入手吧。你看医家的用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黄芪、木香、当归和炮姜。这里头,四君子是补中益气的,黄芪配合四君子,增进补中之能。炮姜温脾胃,散寒邪,木香和陈皮行气,令补而不滞。半夏降逆燥湿和胃,使得寒饮之邪不得上犯。当归补血,令所补之气有所依附。这就是基本意图。

你看,这个小医案里头,是不是有点学问?

我的读者朋友啊,你可要记住了——中气一旦虚寒、不足,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头痛那么简单。因为中气虚弱,则运化失常,痰饮也好、淤血也好,都可能产生。由此带来的疾病,不可胜数。耳鸣、冠心病、嗜睡、肢体不利、心悸、便溏、尿浊……等等等等,都可能与之有关。要不怎么说,李东垣琢磨出来一个“补土派”,强调疾病以脾论治呢,它确实影响广泛啊。

所以我说,中气足,才能压百病。这个可不是标新立异、危言耸听。

所以说,读者朋友,你要想身体好,就好好保护自己的脾胃。有消化系统疾病,努力治,努力控制好。平时,则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阴阳均衡,不碰辛辣寒凉和过于油腻之品,努力减轻脾胃的负担。这中气足啊,病就少找你一点。中气虚了,大病小病全都来啊。

文中六君子汤配伍,我再重复一遍,陈皮3克,清半夏4.5克,茯苓3克,甘草3克,人参3克,白术4.5克,水煎服。主治脾胃气虚痰湿证,见面色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咳嗽痰多稀白,胸脘痞闷等等,舌淡苔白腻,脉象虚。饮食无度而伤及脾胃者,常常如此。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