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自恋者:内向敏感、玻璃心、偶尔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发布时间:2021-04-21 
文:ally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内向,敏感,玻璃心,偶尔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 关系中的“隐形自恋者”

今天,壹心理想跟大家聊聊:“隐秘型自恋”

我没有爱的能力,不想结婚

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讲了一对情侣从相爱到分手的故事。

女主叫喵喵,一名年轻演员,漂亮性感,追求者一大把。

可最后,她选择了蒋亮亮。

一个穷到“家里最值钱的,只是一台进口冰箱”的男孩。

交往初期,俩人感情炽热浓烈。

可没过多久,喵喵就变得特别情绪化,没有安全感。

天天查岗查手机,还在家里装监控。

甚至为了让蒋亮亮留在家里,一度用跳楼来威胁。

最后,蒋亮亮终于累了:

“你别爱我了,我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个囚犯。”

 

不少人都在喵喵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关系中情绪化、极度敏感、缺少安全感。

 

谈个恋爱,自己累,对方也累,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朋友小雨就是这样:

她不想结婚,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

“我怕耽误别人幸福。”

经历过几次不好的恋情,她越发觉得,自己是一个挺难相处的人。

自卑,敏感,又玻璃心,时时都需要被关注。

这种自卑,其实是一种自恋。

 

心理学上称之为:隐秘型自恋。

心理学家Jonathan Cheek列出了这类人群典型的内心独白:

·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伤害

· 我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

· 我不愿意待在一个团体里,除非我知道里面很多人都欣赏我

看起来,他们很自卑,但其实,他们想要的,是被别人追捧的感觉。

这背后,是极致的自恋。

内向敏感的自卑里隐藏着最深的自恋

提到自恋,很多人会想到一些自大狂。

他们狂妄、强势、目中无人。

而刚刚提到的敏感、胆小、害羞等等,其实更像自卑。

事实上,隐秘自恋经常在“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里来回摆动

他们的自恋不那么外露,相对“自大狂”那种显性自恋者,更加隐蔽。

两者有一些共同特点:

a. 权感

他们都相信自己高人一等,当然,显性自恋表现得更明显一些。

而隐秘自恋者,会很隐晦。

但还是会有一种“你们应该怎样怎样对待我”的心理。

b. 缺乏共情

太关注自己,从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很多时候,即便是表现出了共情,也不过是为了营造自己的人设。

就像《白夜行》中的雪穗,共情讨厌自己的继女,只是为了在这个家庭立住脚。

同时,显性自恋与隐秘自恋也有一些区别:

a. 外向性

显性自恋更外向,喜欢在人群面前吹嘘自己,享受别人的赞美。

而隐秘自恋则习惯回避社交,害怕得到负面评价,对人也没什么信任。

b. 敏感性

对于负面评价,显性自恋者会觉得别人有眼无珠。

即便事实摆在面前,他们也会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甚至会暴怒,反过来开始指责你。

而隐秘自恋者则高度敏感,他们急切需要获得认可,很难应对负面评价,给人一种“说不得”的“易碎感”。

当他们感到被伤害时,会马上撤回自己的情感,或者直接沉浸在痛苦中。

比如突然冷暴力,甚至觉得“算了,累了,以后再也不会爱了”,然后直接将对方拉黑,再也不联系了。

为什么有些人自恋这么脆弱

 

有些人,你骂他半天,他仍然嬉皮笑脸的;

而有些人,你甚至不敢说他一句重话,怕他想不开。

 

为什么?

这跟孩子出生后,父母的回应方式有关。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他们是通过父母的反应来确认自我的。

父母对婴儿笑,夸奖婴儿,婴儿就觉得我是好的、可爱的、有价值的;

父母对婴儿无视,甚至发脾气,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糟糕无能的。

可以说,父母就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

婴儿通过这面镜子,形成了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婴儿的自恋是不是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镜子好不好。

在自体心理学中,这个过程叫做:镜映

在一次又一次的镜映中,婴儿慢慢长大。

如果父母镜映不够,比如,父母性情不稳定、太忙、跟孩子的情感交流比较少,孩子就无法确定自我。

他们的自恋,就像一个偷工减料的危楼,摇摇欲坠。

任何风吹草动对这栋楼来说,都犹如暴风雨。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认可,深层动机上来说,只是想给自己的危房添砖加瓦,仅此而已。

就像林黛玉,别人无心的一句话,她就患得患失。

这样的人,缺乏基本的自爱和爱别人的能力。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会。

所以,他们会格外在意别人的态度。

别人的一句话,可能决定了这个危楼坚固,还是会轰然倒塌。

对脆弱自恋的人,

不要过度指责,也不要一味同情

 

跟自恋脆弱的人相处,很多人都会有一下几种感觉:

如履薄冰、累、愤怒等等。

第一,他们不会关心你。

 

第二,他们太敏感了,你一句话不对,对方就不高兴了。

朋友小林说,我从小就怕我爸。只要我说错一句话,他就会骂我,甚至还会闹自杀。

很明显,小林爸爸的自恋非常脆弱。

而这样自恋脆弱的人,情感需求却往往非常高。

跟他们相处,要遵循两句话: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

当你拒绝他们时,要让他们知道,你拒绝的不是他这个人。

即便你不能满足他,你也仍然喜欢他、尊重他。

他的需求是正常的,你们的关系不会因此改变。

这会帮助自恋者慢慢学会如何建立边界。

有人说,对自恋脆弱的人,不要过度关照他,他会因为内疚而变得羞耻甚至愤怒;

试试挑衅他,让他可以同样用挑衅回敬你。

同情是把对方当弱者;而竞争是看得起对方,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就像《父母爱情》中的安杰,姐姐非常落魄时,安杰对姐姐还是一样的挑衅态度,丝毫没有因为对方处境艰难就软一些,这反而让姐姐更自在了。

小林说,有时候我真怕我爸碎掉。

但事实上,他已经“碎”过无数次了。现在不还是好好的吗?

是的,自恋脆弱的人也有修复的能力。

不管你怎么拒绝他们,但只要在拒绝之后,不改变对待他们的态度,他们就能慢慢修炼出自己的“钝感力”。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不要卷入他们的情绪

如果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持续感到不开心,甚至被攻击、受伤害。

不要勉强,尽快远离他,跟他保持距离。

如何走出脆弱自恋

 

如果你,恰好也是隐秘自恋者,可以尝试这样做:

a. 用客观工具重新认识自己

隐秘自恋的痛苦,源于对自我的不确定感:

  • 我是好的吗?

  • 我是有价值的吗?

  • 我是有能力的吗?

一会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糟糕至极。

其实,根源都是对自己没有一个确定的认知。

对自恋者来说,客观认识自己尤为重要,这可以帮你整合自负和自卑的感觉。

而认识真实的自己,需要一面好镜子,比如:专业的心理测试。

可以试着做做人格测试、性格测试、能力测试等等。

多维度地看看自己,越了解自己,“自卑-自负”的两极化摆动就会越少。

b. 发自内心关心他人

研究发现,主动帮助他人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意义感和自我效能感。

而真实的关系,也能提升幸福感,给人带来更为正向的感觉。

如果,你能敞开心扉跟人沟通,很可能会发现很多“同类”。

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当你发现自己不是孤例,能试着接纳自己时,改变也就开始了。

c. 记录自己的优势

 

准备一个优势记录本,或者成功记录表。

每天记录自己做的好的事情。

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自信,培养出健康的自尊感。

d. 制定容易达成的目标

 

自恋者往往喜欢制定难以企及的目标,比如:

一年读100本书;

每天跑十公里;

30天减肥20斤;

......

目标太大,很容易让人体验到挫败感,甚至破罐子破摔。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flag失败的原因。

可以试着把目标制定得更为容易,比如:

每天锻炼5分钟;

每天读5页书。

每一次完成都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愿意继续做下去,形成良性循环。

e. 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尝试在关系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先陈述事实,然后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最后表达你的期待。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当你说XX的时候,我感觉很受伤,因为我希望自己是被重视的。我希望以后当我XX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XXX?”

要知道,很多时候,你不说,别人并不能理解你的感受。

你需要教会他们:怎么对待你你才是舒服的,你期待被怎样对待。

一开始可能会难以开口,可以找朋友一起来做练习,练习多了,说出来就会自然很多。

表达脆弱,不代表你就是一个弱势的人而是在向对方表达:我想和你好好的。

就像《我想和你好好的》中的喵喵和亮亮,如果他们能读懂对方心里的那句话。

也许,他们的结局就会不一样。

点个”在看“,活出自己期望的样子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Marjorie Taggart White & Marcella Bakur Weiner 《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2]Miller & Campbell, 2008; Pincus et al., 2009; Sedikides et al.,2004
[3]Miller et al., 2010; Otway &Vignoles, 2006
[4]Dickinson, K. A., & Pincus, A. L. (2003). Interpersonal analysis of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7(3),
[5]How to Recognize Someone With Covert Narcissism.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ally,二级心理咨询师,伴侣咨询师,专栏撰稿人。擅长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愿意倾注所有温柔,给你停下来的理由。本文转载自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