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开”启想象,描摹一段被“封”印的大宋风流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关于宋朝的记忆。
或是宋词的绮丽;
或是市井的繁闹;
或是人才济济的文化巅峰;
或是千年难解的“靖康之耻”;
……
历史的尘烟散去。一个朝代虽然已经逝去,但却有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
开封,曾经的北宋都城。在开封人的心中,宋,是历经千年不曾褪色的风流过往,更是深嵌在记忆和根脉深处的传承和向往。
千年不变的宋城格局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
定都开封的宋太祖极其重视城防。他下令重修京城,宰相赵普献上图样,将城设计为方形,四面开门,城中坊市排列有序。
宋太祖看后十分不满意,自己上手亲自改图,画了一大圈,将城垣、街巷改造得迂曲纵斜,并在图样上御笔批示“照此修筑”。
后来,建成后的东京汴梁城曲折蜿蜒。直到宋徽宗时,扩建城郭,才拆掉原来的城墙,改为矩形。
在整个北宋时期,开封先后四次修筑城池。开封城最终形成了一座由宫城、里城、外城三重环套的大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三重城墙的都城。
千年时光后,古城开封依然保留着宋城的基本格局。
古城中的半城水色,清秀与豪放并举,高楼大厦与千年古塔交相辉映,现代化的城市快速路与老街古巷交会并行。
如今生活在开封城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与古相伴,与宋为邻,透过古老的城墙和水道,遥远的大宋仿佛触手可及。
《清明上河图》中的“清平盛世”
北宋在开封总共延续了168年,在此期间,北宋王朝可谓是开创了一个“清平盛世”。
盛世的方方面面,在都城开封展现得尤为鲜明。
现在我们熟知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以画笔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状态。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长卷里,既有广阔的沃野、浩渺的河流、高耸的城郭,也有舟车的钉铆、摊贩的百货。
长卷中,一共画了684个人物、174株树木、122间房屋、25艘船、15辆车、8顶轿子,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繁华城市。
它的创作背后有一段故事。
北宋时期,各地的文人时兴到京城游学。宣和年间,有一位来自山东诸城的年轻画师张择端也来到东京(今开封),在城中的大相国寺落脚,并成为寺院的一名画师。
一日,宋徽宗到相国寺上香,见墙上有一幅画,画风独特,技法娴熟,作为史上最具艺术天赋的皇帝,自然少不了要过问一下。
当他得知画作是出自张择端之手时,便把他召到翰林图画院,想让他画一幅东京盛世图。
张择端提出,要描绘繁华盛景,便不能关在皇宫里闭门造车,须到市井中走一遭,深入其中观察写生才行。
宋徽宗欣然同意,便命人为他在城里找了住处。此后数年,张择端潜心作画,完成了一幅细致入微的传世长卷。
据说,当张择端献上画作时,宋徽宗龙颜大悦,他欣然提笔,在长卷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大字,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乃徽宗独创的瘦金体。
画中人物千般神态,街巷市肆百货杂陈,展现出当年开封城的繁华盛景,也让今天的人们得窥大宋风采,《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通过科举取士的朝代,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拙夫,凡学而优者均可出入庙堂。包拯就是其中一个。
对于包拯,我们再熟悉不过,他的形象在影视、戏剧、小说中频频出现。这位以“铁面无私”“断案如神”著称的人物,曾是大宋第93任开封知府。
北宋嘉祐元年,年近六旬的包拯被任命为开封知府。
来到任上的包拯,便发现了一个问题。
开封府有个旧制叫牌司,在这项制度下,百姓告状不能进开封府的大门,必须到偏门府吏那里登记,交纳状纸,何时审理要听从府吏通知。
这样的制度便给了府吏钻空子的机会,敲诈勒索便成了“惯例”,老百姓不使点钱财打理,便难以伸冤。
“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说的就是当时情况。
包拯到任后,命属下把开封府衙大门打开,百姓如有冤屈可以直上公堂,任何人不得阻拦。
他上奏皇帝,要求废除有缺陷的诉讼制度,让百姓的冤屈可以伸张。
民间自此把包拯誉为“包青天”,并由此流传出无数民间故事,让这位明善恶、辨忠奸的开封知府名扬天下,流传千古。
开封市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名为《开封府题名记》碑。
碑上刻有北宋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其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居然有大宋两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的名字,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北宋名臣欧阳修、范仲淹、寇准等等。
不过,唯有包拯的名字,历经千年岁月,被仰慕者摸得“指痕甚深”,刻有包公名字的地方竟变成了小坑。
虽然名字已经不能在碑上看到了,但清官之名何须碑上记载,活在人们心中,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出身贫寒的包拯,通过科举考走向仕途,用一生完成了“给百姓一个清平盛世”的夙愿。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北宋通过科举取士让贫苦读书人的理想成为现实。欧阳修苇秆学字、范仲淹断齑画粥、杜衍抄书为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谋求更好的发展,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遥想当年的开封城中,春有碧波,夏有荷,秋有菊花,冬有雪。
闲时点茶听琴,聚时谈诗论道,晴日泛舟河上,落雨之时于庐中听雨。
今天,当你来到开封会发现,开封人已把这种文化基因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与理想中,伴着书香墨韵和这一城宋韵半城水,描摹这座古城历久弥新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