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愚:熔炉炼出的版画家

故乡读书会

  ◆  ◆

  ◆  ◆

余梦楼

  ◆  ◆

艺术人生

东楚档案专栏文章

王晓愚:熔炉炼出的版画家

刘远芳 李洁 闫花

人物小传:

  王晓愚,1952年生于武汉,供职于黄石市群众艺术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1995年—2005年,连续两届担任黄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999年获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

  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并多次选入全国版画展及国家级专题展。《世纪三峡》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当年阳光》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创作奖(最高奖),《神女峰》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2016年,与李也青、谭崇正创作的中国画作品《青铜文明》(279cm×534cm)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展出。

幼学记事

1952年,王晓愚出生于武汉,家中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父亲在商业部门工作,会唱京剧,在《拾玉镯》等戏中客串过角色。五、六岁时,在父亲朋友的推荐下,王晓愚有了登台的机会,演出《解放台湾》等一些时政宣传的活报剧,对舞台的最初记忆是在反对包办婚姻的戏中饰演小女婿,跟着当时较有影响力的职工业余文工团在武汉的一些主要剧场都演出过。舞美灯光造型,形成一个孩童艺术启蒙的最初记忆。

王晓愚入江岸区的黄兴路小学读书。父亲给他一本欧阳询的字帖,他坐得笔直端正,一笔一划写字,因为字写得好,老师也常常安排他去写班级的黑板报、学校的宣传栏。王晓愚对书法兴趣浓厚,看到一位老中医家中《朱子治家格言》楷书条屏,他就认真临摹,用红笔打格,写成四条屏挂在家里。

小学毕业,王晓愚凭着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当时有名的武汉一中。学校将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成立美术兴趣小组,专业老师免费辅导,王晓愚进入美术组和大家一起画画,渐渐对书法、篆刻、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过,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让他大开眼界的美术老师,却是一个陈姓工人师傅,虽只是房管所的技术工人,却有着很高的美术天分。他很喜欢苏联的油画,临摹很多,技法精准,笔力让人赞叹,在当时武汉书画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某天,他维修房屋来到王晓愚所住的江岸区,看到一个少年在画素描,便指点一二,一来二去,二人就成了师徒关系。他经常带着王晓愚拜访武汉的一些画家,也带他欣赏一些作品,很快提高了这位小小少年的艺术鉴赏力。

冶钢熔炉

1971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结束后,王晓愚被招工到大冶钢厂,一开始的工作是烧切工,做废钢材料的切割,需要耐心细心,也非常辛苦。没多久,冶钢美术组从各个车间抽调有美术特长的工人组建专班,从事冶钢文化墙和宣传画的集中绘制,常常十多个人一起在墙上画大型画,气氛热烈。有美术才能的一批年轻人在冶钢脱颖而出。对画画这件事,王晓愚慢慢驾轻就熟。到1973年,他被调去冶钢工会,成为专门从事美术宣传工作的干事。

此后,跟着美术组的大家庭,王晓愚创作了不少作品。1973年,美术组在组长杨世久老师带领下,集体创作的一百余幅的连环画《洪炉炼精钢》,由湖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以省劳模缪国胜的感人事迹为素材,讴歌钢铁工人火热的生活场景,在全国影响很大。1979年,王晓愚和赵晓安合作“自卫反击战”木刻画在省里获奖。

美术组要求美术人才全面发展,油画、版画、水粉、素描都要能上手,手写美术字也是基本功。长期的工厂实践,让他对工业题材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坚持到炼钢炉前画速写,坚持为不同工种的工人画速写,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他觉得工业题材很有魅力,既有大气坚实磅礴的美,也有生活气息,而版画在表现工业题材的时候,有特殊的力量感。在各种题材和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的学习实践中,王晓愚也逐渐确定了以版画,尤其是工业题材版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1984年,王晓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有幸跟随李桦、古元、黄永玉等老一辈版画家学习,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是国内外顶尖的画家,教学认真,倾囊相授。1985年到1987年,他接着考取了湖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开始在《美术》《文艺界通讯》《美术家通讯》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他的美术作品也开始频繁获奖:1984年《钢厂生活》获全国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二等奖;1985年《钢厂生活组画》获全国冶金职工美展荣誉奖;1991年《佳日》获第二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金奖;1997年《走过沉重》获第五届中国工业版画展金奖、第八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奖。而这一时期更让他声名鹊起的,是版画创作。1999年,他创作的版画作品《世纪三峡》荣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00年,王晓愚调入黄石市群艺馆,开始了相对专业的艺术创作。

冶钢三十年,不仅培养出一个画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匠人的精神。工业生产讲究流程化,来不得半点马虎,强调的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版画更贴近工业化的工艺流程,从素描到草图,从草图到木刻,从木刻到印制,环环相扣,不容马虎。有时候,油墨调好后,还讲究温度、湿度与时间,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印制,因为油墨一旦发干发紧就得重新调,每次调准色调也不容易,其中的难度和讲究,与炼钢中对各种成分的调配、炼钢师傅的工匠精神异曲同工。没有工厂的三十年,就没有今时今日作品中的一丝不苟,没有王晓愚版画中追求的匠心。

木刻版画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在中国,让木刻版画再度活跃的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抗战时期那些广为人知的宣传画。木刻拥有独特的优越性——制版快、成本低、传播迅速,以鲁迅为首要代表的一批具有远见的革命者们将这种形式引入中国,用铺天盖地的报道来宣传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

如今,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印刷术已经不依赖于传统的刀刻技术了。但是,在王晓愚心目中,版画的基础,还是要坚守木刻,笔法再好,也要练习刀法。即便是如今已经可以用电脑模拟出非常神似的数字版画作品,木刻版画仍然有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在他工作室的一角,有一块立起来的三夹板,整齐地挂着平日版画所用的锤子、锯尺、版画滚筒、油墨刀等工具,虽然都是平日常常要使用的工具,因为一点巧思,让摆放的方式都好像一副奇妙的装饰画一般,充满了趣味。王晓愚觉得,木刻版画的刻制过程是美的创造。木刻用刀来塑造形象,所以刻制时要表现出“刀痕板味”。版画的“复数性”“完整性”“规定性”“间接性”“时间性”等特质令他深深着迷。

王晓愚对木刻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1999年,让他在中国版画界脱颖而出《世纪三峡》(110cm×78cm)是他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让他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展的金奖,也是凭借这幅作品,他获得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作品发表在《中国当代美术》《中国版画百年》《中国美术六十年》上。创作这幅作品,源自与三峡工程的邂逅,他被五级船闸气势恢宏的建设场面打动,画下很多张速写,回黄石后整理出线描的定稿投入制版,前后刻板就是三个月时间。回忆这段经历,他轻描淡写地说:“这个刻板的时间不长,只花了三个月。”一幅绝版的木刻版画制作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可见一斑。

王晓愚没有停步,采访的时候,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在2018年11月完成的一件木刻版画套色印作品《西气东输》,这幅作品的规格约是1.2m×1.6m,在版画中,如此大尺寸的并不多见。他一边展示木刻板和作品,一边饶有兴致和我们说起这幅大型版画作品的创作过程。2016年7月6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发布招标选题,同年10月,王晓愚入选全国51位创作者名单。根据要求,他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用版画形式完成“西气东输”主题作品一幅。为此,王晓愚专程去了新疆采风。“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项目,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全长4200千米。这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在这幅版画中,表现如此宏大的重点工程,除了以小见大,还需要虚实结合。王晓愚做了很多探索。他确定了以天然气管道的铜黄色作为作品的基调,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作为画面的起点和近景表现,天然气管道作为画面的延伸线,九曲黄河和蜿蜒长江作为地标。在做木刻板之前,光线描和水粉画就反复十多次,且基本都是按照1:1的比例画草稿图。木刻板花费时间最多,仅后期制作就耗时8个多月,用油墨套色,一层层印,一版版刻,最终形成了版画《西气东输》。

站在这幅大型版画前,仔细品味其中木刻的味道,感受着木刻语言的张力,呼吸着油墨特有的香气,我们能感受到,木刻的魅力其实还在于其中的手工,每个人的手工自带特殊的基因符号,而这些也赋予了木刻更多的生命力,如果是数字打印,这样的张力就缺失了。王晓愚的美术工作室,还有一些其他门类的美术作品,比如油画、漆画,还有大量的线描素描,但是他最爱的还是版画,带着当代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从版画本身去发现和寻找更多的可能。

《西气东输》属于订制版画,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印刷的普及,手工版画已经是艺术品,大部分都是协议订制、小量订制,不会大批量生产。在王晓愚的工作室,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保留的木刻原版。实际上,手工木刻,很多都是绝版印刷。所谓绝版印刷,就是指版画家仅用一块木板,进行多版雕刻,第一版印制以后,再进行第二版创作时,须毁去第一版形的部分,以此类推,最终完成多版套印,当最后一个颜色雕印结束后,作品完成,在木板上留下最后一道颜色的版形,其他版形自然损刻,是为“绝版”。绝版木刻逐渐被当代版画艺术界接受并推广致全国使用,成为当代版画最重要的艺术品类之一。

数字时代,面对数字印刷对传统技艺的冲击,王晓愚非常坦然,而且他也表示,很喜欢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还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版画艺术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其实已经走在了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前列,数字技术拓宽了版画的形式,数码版画也有更大的空间与舞台。但是,他觉得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刀刻有刀刻的味道,传统版画技术也有自身的追随者和喜爱者,因为艺术发展到最后,艺术家永远都会追求自己的独特语言与表达方式,而除了电脑、鼠标,手与笔、刀、木、金属,这些带着艺术家体温手感的语言,常常能表达艺术家的时间轨迹和内在状态。艺术其实不应当拘泥于形式,找到最适合自己,最适合作品时空的表达方式与表达符号,是很重要的。版画如此,任何艺术形式皆然。而时尚与传统,总是在不断的碰撞;古老与新生,总是在不断的交织,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9年12月7日第7版

〖欢迎阅读〗

黄石歌舞团: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闲情|不为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