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看人,看见写作的无限可能

看病,看人,看见写作的无限可能-------读《与病对话》

文/舒林

疫情期间,在阿齐涂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和许多朋友一起阅读《与病对话》这本书。阅读,陪我度过许多紧张而焦虑的白天黑夜,在这特殊时期,我们唯有更多了解疾病、了解生命、了解生死,才能克服焦虑、战胜恐惧。

《与病对话》作者胡冰霜从医几十年,阅历丰富,涉及精神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多个领域。本书记录的胡医生是和病人、亲友、老师之间的故事,文笔细腻,情感真切,内容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胡医生对病人的关怀和生命力的景仰。

这些天,读友们探讨比较多的是《与病对话》对疾病、健康及生命的重要意义。而我想说,《与病对话》带给我许多写作方面的启发。

以语言为例,胡医生善于用传神的动词、生动逼真的形容词、叠词等刻画人物。我在书中摘抄了几个同为描写老年男性的片段,博学儒雅的江南学者、干劲十足的王老师、和蔼可亲的洛医生、艰辛生存的糊纸盒老人,胡医生娓娓道来,犹如亲见。

江南学者他戴着金边眼镜,两鬓花白,气质儒雅,博学多闻|。   王老师神采飞扬,身子微微后仰,频频点头微笑,谈话言简意明,每句话都中气十足、掷地有声。  |洛夏医生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像那些绝世好医生一样,完全失去了发脾气的功能,除了微笑、点头外难有其他表情。|   他(糊纸盒的老人)看上去很老很老,双眼眨巴、迎风流泪,脸上灰暗浮肿、沟壑纵横,头发几乎掉光了,牙齿也只剩下几颗“钉子户”,说话时关不住风,吃饭时嘴皮吸进呼出,动静很大。

文中也有许多环境描写,丰富多彩的修辞如比喻、拟人、对偶等贯穿于书中。通过环境衬托医生和病人的心情,或治疗时的煎熬,或是治愈后的喜悦。请看:

夜色深沉,窗外寒风凛冽,细雪飞,室内温暖如春,火炉里的焦炭噼啪啪地爆着火星,屋里的灯光给窗外的梧桐树镀上一层金色。

四月里,乌兰巴托仍是冰天雪地,白桦的灰色枝干反衬着天空的蓝光,空气中没有一丝绿意。

抬眼一望,天窗上光波闪烁,外面和风煦煦,好一个美丽的夏日……她睡得很香甜,窗外栀子花、香樟树的气息丝丝入梦。

再如写作技巧,胡医生在书中熟练运用对比写法和细节描写。

《通往阿尔茨海默的道路》这个章节中,胡医生对比描写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让读者强烈感受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造就截然相反的身体状况。

她曾经是耳鼻喉科医生、女中豪杰,看门诊、管病房、上手术、写论文、带学生。退休后选择彻底休息:饭菜不用做,衣服不用洗,家务不用做,只管浇浇花、看电视。结果,在退休后 20 年里,她从烦躁、生气、哭闹、骂人,到不睡觉、不吃饭,不看电视、不浇花;最后竟然连儿子也认不出,大小便都在床上进行,需要一老一少两个保姆轮班侍候。

而他是看上去很老很老的高龄老人,住在杂乱肮脏的小巷中央。他总是辛劳着:糊纸盒,颤颤巍巍把纸盒装上三轮车,以赚取生活费。为什么他的生命力如此强大与长久?因为他要抚养一个六七岁智障小男孩,小男孩儿的父亲和祖父都已亡故,只剩下唯一的曾祖父与他相依为命。他必须要活下去、要爬起来做事,这样才能养活患病的曾孙子。

通过两位两人的老年生活状态的对比,胡医生想表达的是:生命的任何状态都是有意义的,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等各有其价值,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失智)能令患者免于体验死亡的痛苦和恐惧。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选择做点什么来获取晚年生活的意义。

在《精神病院的热爱生命》一章,胡医生在细节上用笔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即江南学者急于想在年轻大学生面前露一手,最终却因假牙而没能成功。

他接过耳机伸长脖子听了一阵,断然说:“我们年轻时候那些歌更好听。”……说着他顺势耸起肩膀,提起喉咙来哼了几个音符,紧接着又掏出钢笔和本子,聚精会神地写下全部歌词,洋洋洒洒地写了整整一页……他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大家,用优雅的英语朗读了一遍歌词……他兴致更高了:“那我把它唱给你们听一下?”

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耸肩摇头,打拍子,哼过门,但一时有点儿气短走调,起了几次头都没唱起来。他只好打住道:“不对,我⋯⋯我是假牙,先取下来。”说完便转过背去,摸摸索索了好一阵,取下了假牙,然后转过身来开始唱。但这回唱得更不成调子,只见他双唇不时地内瘪外鼓,通风漏气,几乎不能发音。他有点儿紧张,赶紧又转过背去,把假牙放回嘴里,干脆就背对着众人开唱。

几次三番,还是没能唱下去。他只好坐下来,有些尴尬地说:“哎呀,离开学校后好多年没有唱了,唱不起了。”接着,他又说明一番:“我们当学生那会儿,时兴把全口牙齿都拔光,再安上假牙……

胡医生观察细致,用词贴切,详略有致,一波三折地写出了江南学者由自信、兴奋到失望、难过的复杂心情。

当然对胡医生而言,她写《语病对话》并不为了追求语言优美和写作技巧;如阿老师所言,《与病对话》谈的是病,见出的却是人生,是对生命的悲悯,对天地宇宙的观照。而我,看到了病,看到了人,看见了生命的希望与光亮,也看到了写作的无限可能。是以,我感谢胡医生,感谢《与病对话》。

(0)

相关推荐

  • 长期吃太烫,易得口腔癌?这回真不是吓你

    160,More  Than Health--健康,就要160 一看见"癌",可能很多人都想关掉文章,想着去看段子八卦更开心. 但在这个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年代,要想少得病,最好就 ...

  • 学生优秀作文赏析|扔和留

    原创 四个字小姐 吕老师的写作课 1周前 吕老师的写作课 专注孩子阅读写作,定期分享读写技巧.学习方法.学习资料,组织亲子和研学活动.欢迎新老朋友关注并分享~ 学生作品基本情况 本文经吕老师指导和修改 ...

  • 陈根:癌症治疗,从“看病”治疗到“看人”治疗

    文/陈根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每个医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要学习并正式宣誓的誓言,因此被奉为医学界的"圣经".现代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特别强调了医学职业的规 ...

  • 真正的医学:让AI辅助看病,让医生专注看人丨展卷

    信息时代,过去孤立的.资料匮乏的非智能医疗正在向数字驱动的.人工智能辅助的智能医疗方式逐渐转变,检查数据更多更精确了,医生的决策更准确了,看病的效率更高了.不过,这样就行了吗?患者因此就满意了吗?医生 ...

  • 农民工看病难 “黑诊所”看人要钱经常误诊!

    "你中暑了,我给你输几天液就好了."由于连日来病情严重无法工作,来京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李明到住处附近的小诊所看病. 李明喉咙痛,鼻塞,咳嗽,是很明显的感冒,却被当作中暑来治疗.输了 ...

  •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写人篇写作指导 练习 范文 素材

    语文作文素材 精选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写作技巧,满分作文,写作素材,作文好词好句好段,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作文得分! 公众号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是低年级学生进行 ...

  •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病人贪图省事在网上给中医发邮件,甚至把医院的检查片子也发过来,想请中医生开方用药.但是只看看片子就开药方,对中医而言是很草率的行为. 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主张察色按脉,要看病人 ...

  • 我的医学思考 名为看病实为看人医生要守住三条戒律·凌锋

    一.我的医学思考·凌锋 今天,是我以会长的身份做的最后一次报告.本届协会所做的工作都已经写在协会的工作年鉴里了,大家可以随时审阅.做了一些工作,都是在医师协会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比如在打击医闹 ...

  • 如何让自己看起来像写作的人

    汪星人的发型不错吧,希望大家喜欢! 这个问题一定是喜欢写作的人提出来的吧,干嘛要让自己看起来像写作的人,难道写作这个职业是非常吃香的职业吗! 恰恰相反,无论你是靠写作吃饭还是业余爱好,写作是现代社会中 ...

  • 秦军的军功考核标准,真的只看人头数吗?

    作者:原廓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提及秦军,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军功首级制.有人认为,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方军官)的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 ...

  • 从邓文迪的容貌看人的灵魂

    扬真善,辨是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很在乎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尤其是年过四十以后的人.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必须为自己那张脸负责了.因为相由心生他的容貌就是他灵魂的样子. 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