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创始团队正在“套现离场”?

海底捞最近动静不小:创始人减持套现15.6亿港元、张勇声称退休并拿十年来选接班人、海底捞涨价又迫于舆论调回去、悄悄推出快餐品牌“十八汆”……

也因此,海底捞屡次登上头条,成为餐饮人热议的话题。

减持是套现离场还是投身公益?选接班人是画大饼还是真交接?涨价和开快餐店是因为经营压力?关于海底捞的问题,就像沸腾的火锅,只有最后捞上来才知道是什么。

总第  2362  

餐饮老板内参 崇膳 | 文

减持套现引发股价动荡

5月7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股东SP NP Ltd.及LHY NP Ltd.拟以每股33.2港元的价格配售4700万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0.89%。配售完成后,海底捞控股股东仍为张勇、ZY NP Ltd.、舒萍、SP NP Ltd.及NP United Holding Ltd.。其中,张勇及舒萍共同持股约57.23%;NP United Holding Ltd.持股约34.00%。

根据海底捞年报显示,此次股票配售的卖方SP NP Ltd.以及LHY NP LtdSP NP Ltd. 均为英属维京群岛注册公司,其中SP NP Ltd的全部股权由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人舒萍的家族信托Rose Trus持有,而LHY NP Ltd.的全部股权由海底捞“二把手”施永宏李海燕夫妇持有。
这意味着张勇夫妇及“二把手”一次性套现15.6亿港元。当日,海底捞股价由35.1元下降到34.2元,下跌2.56%。
海底捞的配售计划于5月11日上午9时完成,其中SP NP Ltd.及LHY NP Ltd.所持股份占发行股份的百分比均下降至7.75%。当日海底捞股价为33.950港元,下降-0.44%。
▪ 海底捞配售计划公告截图
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认为,张勇已经加入新加坡籍,这次施永宏夫妇和张勇妻子通过家族信托基金套现,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套现离场”。目前,家族信托基金逐渐被一部分富人接受,即使富人被追债、破产、死亡,其资金都会独立存在,能更好地帮助富人规划“财富传承”。
不过官方对于创始团队突然减持的原因的说法是:股东个人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有一些资金上的计划和安排。
据海底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21日,张勇在成都与简阳市签署协议,其将向家乡捐赠一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关资金将在下半年全部到位。同时,张勇还有一些其他的公益项目在筹划之中。
推出接班人计划,施永宏等三人除外
在此次配售计划之前的4月27日,海底捞官方发布了一则“领导人才选拔”公告,称计划在未来10-15年,改革内部原有的晋升机制,为公司高级管理团队的远期退休“提前进行人才储备和锻炼”。

张勇通过一封极富个人情感的内部信,解释说自己年龄太老学习步伐恐跟不上,期望找到一位海底捞的“优秀继任者”——爱海底捞、业务熟练、又能洞察人性。

有评论认为,海底捞此次宣布接班人选拔计划有一定的炒作性质,目的是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底捞股价一度下跌10%以上。张勇的接班人计划,理论上从服务员到店长都有可能成为千亿餐饮巨头的新领袖。他们受到了激励,也有利于提振资本市场。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认为,作为湖畔大学黄埔一期学员,张勇的接班人计划跟马校长的接班人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一场长达十年的接班人计划,再次点燃海底捞人的激情热情,或许是应对财报同店比和净利下滑的挑战。而这一巨大的诱惑,足以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团队。
有意思的是,张勇在内部信里明确提出,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这个计划,除了执行董事施永宏、首席运营官杨小丽、决策委员苟轶群。公开资料显示,3人均为海底捞创始团队成员。
为什么这三人不能接班?张勇的说法是:“他们三个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唯一的原因就是:太贵了,对未来的董事会来讲,性价比确实不高。”
三人里面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施永宏。这个被称为“张勇背后的男人”,与妻子李海燕,以及张勇、舒萍夫妇一起创立了海底捞,最初四人股权平分。
海底捞壮大后,张勇先让舒萍和李海燕离开管理层,3年后施永宏“被出局”。“下岗”后的施永宏专注火锅调料生产和研发,成立颐海国际,而海底捞是其第一大客户。
张勇还从施永宏夫妇手中以原始股价买回18%的股份,“象征性地付了点钱”,施永宏夫妇因此降为第二大股东。对此施永宏曾对媒体说:“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
涨价风波背后的经营压力
4月上旬,海底捞因为涨价风波一度荣登微博热搜。
有网友发现,同样的一份现炸酥肉,已经从去年7月份的28元涨到了44元,涨幅超过30%。这已经是海底捞自2019年冬天肉价上涨后的第二次涨价了,上次涨价幅度为3%到5%。
海底捞一开始的应对是:承认涨价,给出的原因是疫情影响和成本上升。迫于舆论压力,4月10日,海底捞官微表示,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表示抱歉,并恢复至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这才化解了风波。
海底捞涨价的背后,折射的是巨大的经营压力,而这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显现。
海底捞2019年业绩公告显示,海底捞面临着成本上涨、翻台率下滑和同店销售增长率负增长的三大隐忧。
海底捞2019年年业绩公告,其原材料及易耗品的成本为112.39亿元,所占收入百分比由2018年的40.9%增长至2019年的42.3%。
海底捞餐厅的整体翻台率也由2018年的5降至2019年的4.8。经营毛利率已由2016年的25.1%下降至2018年的21.2%。
海底捞同店销售增长率在一二线城市出现负增长,其中,一线城市下降0.2%,二线城市的下降1.9%。但是,海底捞同店销售增长率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却增长了8.3%。
而2020年的疫情也对海底捞造成了较大损失。1月26日,海底捞宣布中国大陆门店停业,直至3月12日发布恢复营业公告,累计停业46天。
中信建投研报预测,疫情造成海底捞2020年营收损失约50.4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5.8亿元。中金报告称,因为新冠疫情,将海底捞2020年净利润预测下调58%。
而海底捞快速扩张的步伐也因疫情而放缓。有媒体认为,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的单店收入增长已现天花板,只能靠开新店增加整体营收。
年报显示,海底捞2019年门店总数为 768 家,新增302家,增长率为64.81%。这些门店中,2020家分布在二三线城市,还在海外拓展16家门店。可以说,海底捞以64.81%的门店增长速度,获得了56.5%的营收增速。
券商分析认为,海底捞最早在今年三季度才能恢复正常经营。
多元化尝试,未来去向何方?
很显然,想通过单一的火锅品类延续此前的高速增长,已变得困难重重。海底捞在主营火锅品类之外,开始了多元化。
近期海底捞被关注的还有旗下的快餐品牌“十八汆”。其实它早在去年10月就已营业,曾因9.9元的炸酱面和番茄鸡蛋打卤面被媒体报道。在大众点评上,其客单价仅为19.9元。
▪ 十八汆
内参君曾探店“十八汆”,两名女生人均消费25元,可看出其价格亲民、视觉简洁、功能全面、服务体贴,主打效率,极具“性价比”,“复制扩张”意图明确。
不过,低调的“十八汆”面馆餐厅内没有任何海底捞的标识。当初面馆开业的时候,官方也没有进行任何捆绑海底捞信息的宣传工作。
企查查数据显示,“十八汆”的100%持股股东为新派(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系海底捞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有消息称,该项目的顶头负责人就是施永宏。
业界认为,后疫情时代消费下行,低价位的快餐将成为新的风口。餐饮巨头海底捞布局快餐店,自然引来不少同行观摩学习。
另一方面,以火锅底料起家的海底捞子公司颐海国际也在不断开发新品,最近还开发出冲泡拌饭和方便粉丝两款方便速食新品。
早在2017年,颐海国际就推出方便速食产品——自热火锅,热销全网,当年卖出4.4亿,位居全国第一。2019年9月又推出了自热米饭。如今,仅这两款方便速食产品年销达10亿。
颐海国际2019年报显示其全年营收42.83亿元,包括海底捞自热火锅、自热米饭在内的方便速食销售额达9.99亿元,占全年营收的23.30%,同比猛增122.3%,成为其第二大营收板块。
近几年,我国速食食品市场不断扩大,2019年的市场规模为4500亿元,预计2020年方便速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812亿元。而疫情加速了市场的增速,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日期间,自热方便速食食品在热销产品中排名第二,自热米饭的销售同比增长高达257.09%。颐海国际所售的“海底捞”品牌,位于这个赛道的头部。相比较于很多餐饮品牌还在讨论餐饮新零售,颐海国际无疑是走在了前列,而且收获颇丰。
此外,去年3月海底捞斥资2.04亿收购北京优鼎优100%股权,通过后者旗下的“U鼎冒菜”品牌切入快餐品类;去年11月,海底捞又拟收购“汉舍中国菜”和“Hao Noodle”,以此分别进入高中端中式正餐和面食快餐品类;今年3月1日,海底捞又在多个电商平台推出“开饭了”方便菜,拓展到餐饮半成品领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