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如何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如何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根据个人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如下一些途径:
一、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在某一教学过程告一段落之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
教学需要反思。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又是教学的实践者。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经过教学实践,回头看一看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有效?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进?下课之后,坐下来认真的想一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到差距,祢补不足,这就是教学反思。反思一次就长进一步,偶尔反思,偶尔进步,经常反思,会突飞猛进。
教学反思为什么能够推动教师进步?首先在于教师的不满足精神,不满足现状,不满足自己。俗话说,“不满是向上的动力”。不满足就会主动找差距,想办法祢补不足。祢补一点就前进一点,前进一点距离完善就近了一步。同时,反思过程中,会伴随着学习和探索,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反思促使探索,探索促进学习,通过学习,充实教育理论,吸取先进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推动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新的东西不断涌现。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自己,不断的反思自己,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要。
教学反思的形式很多,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
(一)写教学后记。教师每上一节课都会有所感悟,将所感所悟写在教案的后边,就形成了历史记录。字数可多可少,感悟可深可浅,只要抓住灵感记下来就好,这对于以后的教学会有帮助的。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不如意的地方,也总有成功、得意之处,如果每节课都有所感悟,都有总结,都有改进,都有收获,你会每天都有进步。积小步为大步,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几年下来,你就会变得深刻和成熟了。
(二)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可以用散文的形式,表达所思所感;可以用杂谈的形式,旁征博引,自由表达。只要抓住教学中的火花,有感而发即可。 还可以进行“叙事研究”,教师在教学中有成功的喜悦,有遗憾的悔悟,有意外事情发生,这些都可以写下来,用冷静的头脑加以反思,再动用自己的理论储备对事件加以剖析,在反思过程中矫正自己,充实提高自己。
(三)重新备课。教师对自己备过、讲过的课,再重新认真的备课,这也是教学的反思过程。有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往往依赖旧教案教学,这样不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不利于老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当然也就不利于教师的发展。重新备课时,教师要对教学提出更高的标准,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对教学内容重新理解,对用过的材料吐故纳新,对教学方法要重新审视。每一次重复都会超越自己,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这样反复几个循环,你的教学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养成探究的习惯,坚持经常,常教常新。
二、同行交流
俗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可见,思想因交流而丰富发展。教师生活在群体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的交流,对于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才能对各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从而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的、全面的认识,获得共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更多新问题的挑战,这时同行之间的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教师的成长就如同植物的生长,既需要扎根沃土,又需要吸收阳光雨露。过于封闭自己,不善于与人交流,就如同植物不会光合作用,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与同行交流,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主动请教。虽说“文人相轻”不适合所有的老师,但是,别人不会主动去挑你的毛病,更不会无缘无故向你传授经验。学习全靠虚心和真诚,靠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你坦诚的为人。
交流的方式和渠道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或会议与同行交流。当然,更多的是同事间经常性的短期交流,这是教师交流活动的主要渠道。有些青年教师虚心拜师求教,极大的缩短了教师成长的路程。
交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关于新课程内容定位、教材设计的一些思考,可以是教学素材、试题命制的交流,可以是教学经验或者教训的交流,也可以交流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经验等等。
实践证明,同行交流对于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理解、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掌握新技术手段尤为重要。而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上公开课
经验告诉我们,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
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经过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深度的研究、思考和实践,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会更加深入,教学能力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公开课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还在于上完课以后,还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如果再能请到同业高手或专家的指点,就会多了一份专业的引领,会使你受益匪浅,教学水平会有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再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会大有裨益。
上公开课,不仅使授课教师受益,其他参加教研和听评课的教师都会受益。一节公开课往往倾注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教师集体备课评课的过程,也是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不断学习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汲取先进的思想和智慧,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长进。
从实践来看,公开课确实锻炼和打造了不少名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备课很辛苦,但收获多多。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成长,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公开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四、读书学习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学习。不少教师在听评课或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平时学习不足,缺少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的积累。
一名教师教了十几年的书,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跃,这是很可怕的。是什么东西成了我们前进的障碍呢?主要有两个东西,一是我们原有的东西。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应该是好东西,但是如果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成了框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那就变成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了。二是我们未知的东西。就是我们不读书,不学习,不探究,不知道还有更好的东西。没有新的就不能替换旧的,也就不能前进。这就需要读书学习。
理论学习需要解决一个态度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多年不读书,不研究,照样能上课,甚至课上得还不错。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肯专研教材,积累经验,属于“经验型”老师。经验固然重要,如果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再加上理论学习,你会成长得更快,你会由“经验型”教师转变成“学者型”教师。
读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理论,借鉴别人的经验,还有利于教师去浮躁,去浅薄,增知识,增见识,增涵养,优化气质,提高素质。教师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同行虚心交流,与自我赤诚相见,你的眼光会变得睿智,你的心态会变得坦然,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你的思想会更加成熟。
教师的学习大致分三个方面:一是读点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读几本教育大师的书,你会感觉受益匪浅;二是经常看本学科报刊杂志, 同行的研究有理论有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读自己喜爱的相关学科的书籍,以增加知识面,拓宽视野。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蓄能”,才能源源不断的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