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个句式就可以撬动孩子向好的转变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以家庭教育为依托探寻做人做事之道,既给孩子做出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也让家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我每日写作的初衷。
当我们说出一句话,可能很难预料这句话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对方的言行让我们感到烦躁难过时,我们接下来脱口而出的言语,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由此我想到一个现象,家长们经常用责备来代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比如,当孩子做错了事,有些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下面类似的话:
“你这个样子,让我对未来都失去希望了。”
“你这么不争气,让我太丢人了!”
“我都快被你气疯了!”
这些话的特点就是把家长内在的不良感受,全部归罪于孩子,因而都充满着对孩子的攻击味道,家长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来让孩子警醒,让他们能够立刻改过自新。
然而,遗憾的是,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当孩子听到这些责备时,内心生发的是一种抵抗,因为他们承担不了对父母造成的如此严重的后果。孩子或者逃避,或者放弃,或者抗争,很少会出现我们期待的改变。
如果家长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进行一下角色互换,当其他人这样说你的时候,你真的下决心改变吗?
对上面的指责,你会想:
我怎么就让你没希望了?
我怎么不争气了?这就让你丢人了?
这就让你快疯了?不至于吧?
所以,类似这样的话,家长还是要控制住自己,少说或者不说,或者说过了之后,再加以纠正。
那么,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说呢?我们既想表达自己对孩子出现问题的感受,又要让孩子意识到必须改正,到底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有一个非暴力沟通的句式,大家可以练习着去运用。非暴力沟通能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它涵盖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总结为一个万能句式,让你轻松实现非暴力沟通:
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非暴力沟通。
设计一个场景,我们尝试一下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对话:
家长累了一天,回家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有的家长会感觉气愤难当,脱口而出:再这样乱扔玩具,以后就不给你买了。
孩子从中感到的是一种沮丧和挫败,没有形成做事的规则,也并非家长希望的,从此他就可以不乱扔玩具了。
现在,套用非暴力沟通公式,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我有点生气,因为妈妈喜欢整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
家长观察到的是孩子玩具扔在地上,感觉是有点生气,让孩子知道家长生气的原因是喜欢整洁,最后对孩子提出要求——把玩具放进玩具柜里。
这样的方式,和单纯指责相比,让孩子更能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究竟如何改正,而不是感到沮丧和挫败。
还是以孩子做错了题为例,看看家长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有的家长会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能做错,你是猪脑子吗?
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对于做错题目充满恐惧,因为做错就意味着挨骂,不利于孩子反思改正。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是这样的:
这道题难度并不大(观察),这样的错误太可惜了(感受),因为只要再认真一点就可以避免(原因),你能从中总结出更好的办法吗?(请求)
这样的表述,会让孩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之所以有让孩子向好的作用,就在于家长由关注孩子的错误,转变为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思考怎样让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当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家长从微信上咨询:周五了,孩子下午放学后,急急忙忙打开电视找一部电视剧看,说是同学推荐的。家长担心孩子会迷恋电视耽误学习,但是又怕不让孩子看会引发冲突,就问我怎么办?
这是比上面两个案例要复杂些的非暴力沟通,我给出的建议是:
说出孩子看电视的这个事实(观察),表达自己的担心(感受),因为担心孩子会迷恋上电视剧耽误学习(原因),让孩子想一想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请求)。
当然,在孩子想办法的时候,家长可以启发诱导,但不是包办代替。家长必须牢记一点,每一个矛盾冲突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就要启发孩子自己思考,把解决问题的自主权让位给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控制孩子。
尤其注意的是,实施非暴力沟通的关键是家长控制情绪。当你发现自己可能失控时,可以采取积极暂停的方式,先回避一下。然后,等自己平静下来了,重新温习那个万能句式,再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只要家长明白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把句式记住,尝试着不断加以练习,就可以逐步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最后改善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加和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