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家之二十一】一个艺术虔诚者的追求
潘振元先生的书法艺术,经过近三十年冬夏的磨练,在养其根而根茂、加其膏而膏沃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近年来,他的名字越来越为中外书坛所注目,被当选为中国书法协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职工美术书法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书协副理事长、苏州市职工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其作品也多次入选全国书展、《当代中国书法集》等,并流传海外。曾在美国、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地开过展览,并被国外的艺术馆广为收藏。
在当今“全民经商”、“书法热”渐退的大气候下,潘振元毅然沉入艺术的海洋,锐意探索,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把握书法、把握自我,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潘振元师事崔护等吴门前辈书家。十年“文革”期间,当人们普遍热衷于语录口号时。他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古文字学、古代文学、美学、哲学的世界。
他深知当外在技巧达到一定程度,决定书法生命的关键因素,在于书家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工书之外,诗、画、印、文无所不为,无所不能。
近年来,不断见诸报刊的书学论著《史晨碑初探》、《石鼓文与文》等便是一证。
然而,所有这些又绝非附庸风雅,相反确是为陶冶书法品性,充实艺术灵感增加了艺术的高品位。他的那篇《王笼研究》就因一二资料的没有最后齐全而迟迟不出手,足见其严谨的艺术风格。
然而,严谨不等于保守,他的书法无论正草隶篆都显示出在传统基础上的强烈的创新精神,“发吾灵性,扬吾风骨”正是他的艺术追求。
他的隶书广取《石门颂》等汉碑精华,沉静古健,又不刻意追求所谓的“金石味”。篆书则洋溢清质流美又富丽堂皇的情趣。小楷上溯魏晋,下窥元明诸家,写来气静入定,形遒志舒,《书法报》评为“熟极舍法”,其对传统的理解、消化能力可见一斑。
其最钟情、成就也最大者,莫过于行草书,线条凝练激荡,俊健可爱,滋乳古法又推陈出新。孙过庭、二王、明清诸家、章草、简帛、北魏碑刻、甚至日本前卫书法统统拿来,近尤笃好于右任草书。
故他的行草书,往往是让人难辨何家何派,这种取法的多元性、复杂性,构成其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可贵的是这丰富性,又是以情性的自然为指归,无论在墨色的润燥变幻、节奏的动静处理、结体的险夷调动,都给人以舒和之感,这和时下书坛一味夸张变形、丑怪造作之恶习何止息壤之别!
古人云:“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为书”潘振元既得“自然”二字,何患食古不化,有功无性?作为我市优秀书家之一,几年来,他致力于书法的普及和提高工作。
他曾多次参加书法著作的编辑,特别是由他任编委之一的《中国书法欣赏大辞曲》的出版,更是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份极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