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021-03-19 09:35
华人号:中国文化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梅花送走冬日,春风吹红杏花。我国常把农历二月称为杏月。此时气候回暖,春色盈野,杏花次第开放,云蒸霞蔚,占尽春风。朱淑真咏叹杏花“浅注胭脂剪绛绡,独将妖艳冠花曹。春心自得东君意,远胜玄都观里桃。”杏是我国原产的重要果树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殷墟甲骨文中就有“杏”字,与现在的字形几乎一样。杏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也较早,我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就说“正月,梅、杏、杝桃则华”。和桃花早早走入诗人的视野不同,杏花在文献中更多是和农桑联系在一起。西汉《汜胜之书》说“杏始华容,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杏花初放,开启的是春耕的序幕。
杏与杏花开始在诗歌中出现,要到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在《游鼍湖诗》写到,“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杏初入文坛,依旧是和桃一起。庾信的《杏花》诗,是文学史上专题咏杏花的开山之作: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诗人以华美的辞藻和浓艳的色彩,描绘出春日原野上杏花怒放的绮丽风光,让人神往。至此,杏花作为咏物题材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到了唐代,杏树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花木,长安曲江畔就有数十亩杏园,“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作为早春的应景花卉,杏花开时美若云霞,香飘远陌,深浅不一的杏花与碧绿的江水相映成趣。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曲江杏园是当时春日观花赏景的好去处。
早春二、三月是唐代科举放榜的日子。每到这个时节,曲江杏园就会举办探花宴。黄滔在《放榜日》中说“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在杏花烟霞中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杏花也被称为“及第花”。“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连女子都知道,折得曲江杏花,便是进士登科。
南宋·马远《倚云仙杏图》
对于古代读书人,一朝得中就意味着前程似锦,平步青云,所以高蟾说“日边红杏倚云栽”。南宋画师马远曾以为题作画。曲折多变的花枝从左下角伸出,枝上粉白花朵层叠盛开,淡红花蕾含苞欲放,透露出华贵之气。
有人及第就有人落榜,温庭筠说“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漫之红”,榜上无名,杏园可望却不可及。落第回乡的吴融看到途中的杏花,“一支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出墙红杏虽美,但忆及与自己无缘的长安杏园,愁而生恨,黯然伤神。
宋代杏花诗最出名的当属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由吴融的诗句化来,从落第的惆怅变成了春日关不住的希望。杏花旺盛的生命力是宋代杏花诗的重要主题。宋祁更因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文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它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点染出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北宋·宋徽宗赵佶《杏花鹦鹉图》
宋代宫廷花鸟画也出现杏花的身影。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又称《杏花鹦鹉图》),绘一只五色鹦鹉栖于杏花枝头,枝上花团锦簇,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诗人笔下的杏花常与江南的春雨连在一起。如陆游在临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僧人志南春游时“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陈亮咏梅时也不忘“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到了元代,诗人虞集渴望辞官回到故乡江南,在《风入松》和《腊日偶题》中先后写到“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自此,温润清丽的杏花春雨成为江南美丽富饶的自然风光和轻柔宜人的人文气息的经典写照,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画作题材。如清代王翚《杏花春雨江南》,舒卫《又题杏花春雨江南图》,赵怀玉《题刘二赞善兄杏花春雨江南图》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清·王翚《杏花春雨江南》
王翚的《杏花春雨江南》立轴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图中山峦层叠,小桥流水,树青草绿,淡粉色杏花点缀其间,淡雅清新,一派雨后春光明媚的江南山村景致。
中国文化中还常用杏林代指医学。东晋葛洪《神仙传》里《董奉》一文记载,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替人治病不收钱财,只要求治愈的病人在他家旁种一棵杏树,数年后屋边杏树蔚然成林,人们称他“董林杏仙”,并以“杏林圣手”称誉医生医术高明或医德高尚。
春天已到,让我们赏杏花春雨迎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