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骑”的“骑”读“qí”还是“jì”?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疑难知识梳理(马上收藏)

《邓稼先》中,“说服”的“说”应该读“shuō”还是“shuì”?

答:“说”为多音字,此处应读“shuō”,意思是说出充分的理由使人心服。读“shuì”时意思是用话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主张,常用搭配“游说”。


《说和做》中的“做”和“作”怎么区分?
答:“做”本是“作”的俗字,今二者常可通用。但“作”多用于抽象的、书面色彩的情况,如作者、作废、作价、作曲,一般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做”多用于通俗色彩的情况,或指制造具体的东西,如做买卖、做生意、做作业、做衣服、做家具,常单独作句子成分。动名词作宾语时多用“作”,如作贡献、作报告、作调查、作动员;成语中多用“作”,如装腔作势、认贼作父。

《回忆鲁迅先生》中的“戴起眼镜来看”,为什么用“戴”不用“带”?
答:“带”是指“随身拿着;佩挂着”,如“带手机、带钥匙”;“戴”是指“把东西加放在头、颈、胸、臂等处”,如“戴项链、戴花、戴孝、披星戴月、不共戴天”。所以“佩带”是指把手枪、刀剑等插在或系挂在腰部,而“佩戴”则是指把徽章、肩章等别在或挂在胸前、臂上、肩上等部位。

《黄河颂》中,“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为什么用“哺育”不用“抚育”?
答:“哺育”强调喂养,主语一般是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有书面语色彩。用于比喻义表示培养,主语一般是事物,常用于文学语体,有赞美色彩。“抚育”强调保护、照料、培育,主语一般是人,宾语可以是人或动植物。

《木兰诗》中的“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应该读“qí”还是“jì”?
答:“骑”字旧读有qí、jì二音:读qí时是动词,读jì时是名词。但在普通话中,旧读jì的“骑”已不单用,而出现在“铁骑、轻骑、骠骑、坐骑”等双音词中,这些双音词因前有修饰性成分,人们已可明白“骑”的词性和意义,不必再以音分,且语言实践中“轻骑”等中的“骑”也读qí,所以普通话审音中“骑”统读qí。但在文言诗文中,名词“骑”多单用,且有时还关系到平仄的协调问题,所以朗读时仍可读作jì

《老王》中提到钱锺书字“默存”。在过去,一个人的“名”和有什么区别?
答: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的,称乳名或小名。达到成人年龄后,在社会交往中不便再以乳名称呼,就需取“字”。所以,“字”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是具有尊重意义的称呼。长辈称晚辈或自己谦称,用“名”;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则尊称“字”。“名”和“字”有意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孟郊,字东野。

《台阶》中“黏性很强的黄土”,为什么用“黏”不用“粘”?
答:“黏”指能使物体贴合在一起的性质,如“黏稠、黏糊、黏米、黏着、黏液”,读nián。“粘”读zhān,是动词,指用黏性物使物体紧密附着,如“粘连、粘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为什么用“须要”不用“需要”?
答:“须”是“一定要”的意思,而“需”是“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意思。所以“必须”和“必需”不同,如“我必须和你一起去”“水是人体所必需的东西”。“须要”和“需要”也不同,如“教育儿童须要耐心”“祖国建设需要科技人才”。此外,“需要”还可作名词,是“对事物的要求”的意思,如“从群众的需要出发”“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须要”不能作名词。

《带上她的眼睛》中,“我要去度假”里的“度”为什么不用“渡”?
答:“度、渡”两者都有“过”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度”用于时间,如“度日(过日子)、度假、度蜜月”;“渡”用于过江河等水面,如“轮渡、四渡赤水”。“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过渡时期”中的“渡”是比喻用法。

《泊秦淮》中的秦淮指的是哪里?《约客》中的“梅雨”指的是什么样的雨?
答:“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其中流经江苏南京的一段成为“十里秦淮”,以南京夫子庙为中心,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历史悠久。
“梅雨”指夏初出现在江淮流域的连阴雨。那时梅子黄熟,故称。也说黄梅雨。又称霉雨。
以上知识点均出自由北京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联手为中小学生编写的《新编学生词典》。这本词典的特点如下:
  • 与中小学教材配套,助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 收单字11,000多个,词语约50,000个。

  • 注释突出规范性、学习性、文化性和科学性。

  •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300余组,精美彩图600多幅。

  • 附录16个,涵盖文学常识、诗词鉴赏、古文标点、作文指津、选词炼句以及中国文化常识等。

转自 |  人教教材培训

设计:吴   昀(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0)

相关推荐